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32

第32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1)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21)

徐某,男,50岁,干部。入院日期:1982年4月14日。住院号:11793。

主诉:多饮,多尿,明显消瘦2周。

病史:2周前发现口渴,饮多,尿多,纳食正常,无恶心,厌食,大便每日1次,时感疲倦,少寐多梦,明显消瘦,体重下降,到某院就医,查尿糖(),空腹血糖242mg/dl,予口服格列本脲(优降糖)、“消渴丸”,症状减轻,查尿糖仍(),今由门诊收住院。

查体:神清合作,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躯干部皮肤可见散在红痣,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心、肺、脾不大。舌红,苔薄黄,脉沉细。空腹血糖200mg/dl;尿糖()。

印象:

(1)中医:消渴病。

(2)西医:糖尿病。

辨证:患者脑力劳动,工作繁多,伤精耗神,经常彻夜工作,不得入眠,阴液内耗,虚热内生,燥热伤及肺肾,水津不能四布,故发消渴。

治则:滋阴清热,润燥生津。

选穴:列缺,照海,中脘,三阴交,肾俞,膈俞,脾俞,肺俞。

操作:列缺向肘斜刺1寸,照海直刺0.5寸,均施捻转补法1分钟;中脘直刺2寸,施呼吸泻法1分钟,针感向全腹放散;三阴交直刺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肾俞直刺1.5寸,膈俞、脾俞、肺俞向椎体方向斜刺,进针1.5寸,均施捻转补法1分钟,针感向前放散。

治疗经过:上穴日针2次,上、下午交替使用;经3天治疗,口渴减轻,疲倦感消失,查尿糖();经2周治疗,诸症消失,查尿糖(+),空腹血糖160mg/dl;经4周治疗,查尿糖(±),空腹血糖116mg/dl,临床治愈出脘。嘱病人自行控制饮食,随访半年,空腹血糖小于150mg/dl,尿糖在()以内。(引自《石学敏针灸医案》)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消渴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高血糖,尿糖,多饮,多尿,善饥,消瘦无力等等。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病”。早在《素问·热病论》对其病病机就有较详细的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又曰:“刚则多怒,怒则气上,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而后,《丹溪心法》亦指出:“酒色无节,酷嗜炙煿……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祖国医学对其症状描述也非常详细真实。例如,《素问》中说:“肺消者饮一溲二。”《金匮要略》中指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诸病源候论》中说:“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今古录验方》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消渴病尿甜的事实。

在治疗方面《医学心悟》则详尽指出:“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补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但滋其源,则病易痊愈。”本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但三者有一共同特点,即阴虚燥热,二者相互对立,又互为因果,阴虚而热甚则进一步伤阴,其始则异,其经则同。正如《临证指南》所述:“其害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但两者之中,特别是肾阴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治疗上应抓住滋阴这一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予以清热、润燥。肾俞、三阴交、膈俞可养血、滋阴、生津,三穴共奏滋阴治本之效;列缺、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亦可清热滋阴、润燥生津;中脘为胃之募穴,取之以泻胃热;脾俞、肺俞健脾润肺,行水布津,标本兼顾,恰中病机,故能效验。

四十二、痿证

(一)王凤仪医案

曹某,女,25岁,住哈市南岗区新永和街。

主诉:双下肢截瘫,大小便障碍一个半月。

病史:该患者于一个半月前的某一晚上,因邻居酒醉踢门而入,惊恐殊甚。次日晨起,即感双下肢不适,3日后自感双下肢麻木发胀。6日后出现腹痛,双下肢沉重无力,渐至双下肢运动障碍,伴随大小便失控。经住院治疗月余,未见好转,要求针灸治疗。

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正常,舌红苔黄薄。肺部有少许干性啰音,脐下寸许及双下肢感觉消失,双下肢呈现痉挛性瘫痪,肌力0级。双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脉细数。脑脊液检查,潘迪反应(+),糖2.4~2.9mmol/L,细胞数11个,氯化物684mmol/L,血沉46mm/h,脊髓X线摄片正常,胸部透视右肺为陈旧性肺结核。

诊断:痿证(急性脊髓炎),肝肾亏损型。

治疗: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取穴:太冲、太溪、阳陵泉、悬钟、环跳、殷门、委中(均取双侧)、关元。

操作:毫针补法,每日1次,每次每侧轮取1穴,关元行艾炷灸,每次10壮,每周灸1次。

经以上疗法治疗30次,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二便正常,步行出院,1年后随访情况正常。(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凤仪治疗痿证验案之一。王凤仪,1932年生于河北省宁河县。1950年拜师学习中医,1955年取得中医针灸医师合格证书,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发表论文20篇,著作有《针灸学讲义》、《针灸医案选》、《火罐疗法》、《针灸治验集》。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还为其出版了《吸玉疗法》一书。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学会黑龙江分会理事,哈尔滨针灸研究所研究员,蒙罗维亚中国成龙中医针灸主任(利比里亚)。

该病常为病毒感染,好发部位多胸髓之上中段,横贯性损害,故致成截瘫。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因十分繁杂,正如《证治准绳·痿》所说:“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该患素虚,又因突受惊恐,伤及肝肾,肝藏血,主筋,为罴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主骨藏精,血虚则不能濡润,精虚则失于滋养,以至阴虚火旺,损及阳明、太阴。阳明失润,太阴被灼,肺热叶焦,乃成痿躄。针灸治疗以补肝肾益精血为本,故取肝肾原穴太溪、太冲,调补脏腑之虚;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悬钟为髓会,二者配合益髓润筋而活络;环跳、殷门、委中为通脉络而益经筋,灸关元是补肾固本,益气生血。以上腧穴,滋养肝肾、精血,达到金水相生,宗筋得润而奏卓效。

(二)王松荣医案

亚翁巴茜,女,25岁,几内亚人。1980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痿瘫5个月。

病史:患者5个月前先出现呛咳无痰,寒战低热,口渴。一个月后出现双下肢无力,渐至瘫痪,双上肢亦软弱无力,且全身肌肉日渐萎缩。经某国医院诊断为格林—巴利氏综合征。并多方治疗未效。

检查:神清语明,慢性病容,形体瘦削,面色无华,呛咳,双上肢活动不利,腱反射减弱,双下肢呈松弛性瘫痪,腹壁反射消失,划足底征(—),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痿证(格林—巴利综合征),风邪犯肺型。

治疗:益肺气,补脾肾,通经络。

取穴:①组:百会、气海、曲池、足三里。

②组:脾俞、肾俞、阳陵泉。

③组:曲泉、悬钟、太溪。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每日针刺一组穴,轮换交替选用,尽量使针感循经感传,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施手法1次。

按上法治疗3次,纳食大增,双大趾能活动,前后共针刺28次获愈。随访1年身体健康,未再复发。(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松荣治疗痿证验案之一。王松荣生平见《咳嗽》。

患者初为风邪犯肺,肺津伤,津液伤则脾不足,无以转输四肢,累及肝肾,筋骨经脉失于濡养,发为痿瘫。

治疗多取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选曲池、足三里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配督脉之百会、任脉之气海,以通调阴阳,养血固本。第2组穴取筋会阳陵泉及本脏之背俞穴肝俞、脾肾、肾俞,以补血强腰,健筋骨,通经脉。第3组穴主补肝肾精髓,如此配合,协调阴阳,则四肢得水谷气充,血以日盛,脉道通利,筋骨肌肉皆有气以生,血以养,则痿瘫自愈。

(三)王乐善医案

刘某,男,57岁。1988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四肢痿软无力,行路不稳4个月。

病史:患者自1987年12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目眩,语言不利,耳聋,耳鸣,逐渐行路不稳,四肢痿软无力,于1988年初在沈阳242医院做头颅CT扫描确诊为小脑萎缩,而转入我院治疗。

检查:神清语謇,舌红,苔薄白,脉沉缓,肌张力减低,步履蹒跚,需人扶持走路。

诊断:痿证(小脑萎缩)。

治疗:通经络,行气血。

取穴:外廉泉、通脉。

操作:毫针刺法。

经治35次症状明显消失,语言清晰,四肢活动有力,走路正常,听力复聪,时有轻度耳鸣。同年10月在沈阳242医院做头颅CT扫描复查,颅内未见异常征象。继续针刺以巩固疗效。(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乐善治疗痿证验案之一。王乐善,生于1912年,辽宁省义县人。1926年随父学医,熟读医学经典及各家学说,1932年独立行医。王老擅长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及针灸,疗效卓著。1954年在铁路中心医院工作,任中医科主任,1957年借调到辽宁省卫生厅编写中医教材。1963年正式调入辽宁中医学院任教。撰写有《针药并用治疗药物中毒性神经性耳聋》、《三个新穴的针法及应用》、《甲状腺机能亢进的针药并治》等已发表的学术论文20余篇。

《内经》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该病临床表现符合现代医学的小脑萎缩,中医称为痿证。

小脑病变最突出、最主要的症候是共济失调。表现步履蹒跚、行路不稳,次为肌张力减低,肢体运动姿态异常,书写时字迹逐渐变大,且行距不齐。此外,常见构音障碍,语言不清。经头颅CT扫描多提示为小脑萎缩,中医辨证为风痱证。用针刺有关穴位以通经络,行气血,使脑部经络通畅,气运血行旺盛,脑髓得养,小脑萎缩有所改善。

(四)王耀斌医案

李某,女,18岁。1983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已23天。

病史:患者4月24日下午约4点钟在家与其弟弟争吵,受了委屈,其弟离去后,怒气之下喝1瓶敌敌畏,父母下班后发现女儿躺在地上,人事不省,双手发凉,口吐白沫,身边有1个敌敌畏瓶,方知喝了毒药,立刻送往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抢救,经及时洗胃,静滴解磷啶、氯磷啶、阿托品后逐渐逐渐苏醒,神志清楚后,时哭时笑,烦躁不安,随入院治疗。2天后发现双下肢瘫痪,不能下床走路,每天口服维生素药片、静滴肌酐、细胞色素C、辅酶A、维生素C等能量合剂,经20几天治疗,双下肢仍瘫痪。故与住院医生请假前来针灸门诊求治。现症:情绪不悦,夜不能眠,时而苦笑不止,时而恐惧忧郁,情感反应鲁钝,兼有胸闷不适,太息频作,心烦易怒,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既往史:身体健康。

检查:上肢活动自如,双下肢瘫痪,舌质淡红无苔,脉弦细,意识清楚,语言流利,五官端正,伸舌居中,颈软,胸廓对称,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上肢活动自如,双下肢瘫痪,肌肉未见萎缩,肌力及肌张力0级,痛、温触觉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

诊断:痿证(癔症性双下肢不全瘫痪),肝郁气滞型。

治疗:通调督脉、通经活络。

取穴:后溪。

操作:针单侧后溪穴,直刺1寸深,行提插捻转之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