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29

第29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8)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8)

患者禀赋素虚,中气不足,加之每日工作站立时间较久,以致肾气更虚,固摄无力肾位下移,腰酸而痛。从症状与体征看,该例腰痛应属肾气不足型,故治以补肾温经之法。取肾俞穴以补肾益精,强壮腰背;辅三阴交以健运脾肾之气,升阳举陷。取气海俞、关元以温阳益气,壮腰提肾。2穴合用,共达补肾温经,升补气陷之功。

(三)王品山医案

于某,男,40岁,工人。1986年9月3日就诊。

主诉:腰部剧痛3天。

病史:素患风湿性腰痛,3天前因打水扭伤腰部,疼痛剧烈,俯仰活动受限。曾在卫生所针灸、按摩、服活血止痛药无效而来诊。

检查:腰肌强直,局部无红肿,命门压痛反应阳性,膀胱经承山穴过敏压痛反应(+)。

诊断:腰痛(急性腰扭伤),瘀血阻滞型。

治疗: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取穴:命门、承山(双)。

操作:命门,艾条悬灸以红晕舒适为度。承山,针刺,每5分钟一进三退提插捻转1次,留针30分钟。

针灸1次后腰痛缓解,活动自如。复诊时仍有压痛反应,命门置皮内针,双刺承山。三诊时压痛减弱,针刺治疗同前。四诊时反应消失而愈。随访2个月,未见腰痛。(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品山治疗腰痛验案之一。王品山生平见《头痛》。

腰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因用力不均扭伤,则气血瘀滞,经络闭阻而剧痛。急治其标,取命门加艾灸,补肾通阳壮腰;取承山主治腰痛,补泻兼施。腰痛愈,宿疾风湿症亦痊愈,可考虑过去虽经针灸治疗不愈,仍属刺激量与疾病证候不相适应,似有隔靴瘙痒之虞。扭伤剧痛后,气血瘀滞,经针灸处置,瘀祛络通,风湿亦随之而去。

(四)吕景山医案

孙某,男,51岁,干部。1976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腰痛3天。

病史:患者3天前,因打羽毛球不慎将腰扭伤,疼痛难忍,不能弯腰曲背,呈直立挺腰行走,也不能自行穿、脱鞋袜,咳嗽时疼痛加剧,由其夫人扶持而来。

检查:命门穴周围有明显压痛,不能前后仰俯、左右侧弯、下蹲,咳嗽痛甚。外科会诊,未见器质性改变。舌淡,苔薄白,脉弦。

诊断:腰痛(急性腰扭伤)。

治疗:通经活络,散瘀止痛。

取穴:人中、哑门。

操作:上穴均以速刺进针,刺3~5分深,施以同步捻转、雀啄术,并嘱患者活动腰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切勿用力过猛。

行针1分钟后,疼痛减轻一半,休息片刻,又依法行针2次,留针30分钟,痛除病愈,腰部活动自如。(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吕景山治疗腰痛验案之一。吕景山生平见《感冒》。

人中、哑门伍用,以治急性腰扭伤、挫伤诸症。盖人中为督脉的腧穴,穴居口鼻之间,有祛风清热,调和阴阳,醒脑开窍,回阳救逆,镇静安神,活络止痛之功;哑门亦为督脉的腧穴,穴居脑后,有通经络,利机关,清神志,畅窍络,疗失语之效,二穴参合,一前一后,相互对应,通调督脉,宣导经气,散瘀定痛之功益彰。

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报道较多,其取穴不一,但均可获得疗效。对扭伤产生的瘀血、水肿,除针刺治疗外,以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磁疗能加快血肿的吸收消散。对于有瘀血而血肿不严重的患者,针刺后加拔罐治疗效果也很好。对于扭伤痛点施以艾灸或穴位注射,效果也很满意。

(五)石学敏医案

郑某,男,49岁,工人。入院日期:1982年3月4日。住院号:11611。

主诉:腰及左腿疼痛2周,近1周加重。

病史:患者26年前因练拉力扭伤腰部,后遗有腰部隐痛。半月前搬重物时自觉腰痛不能动转,2天后左腿始痛,以大腿后侧为甚,左足趾麻木。8天前来我院门诊治疗时,自觉受凉,症状加重。左小腿后部剧痛,入夜尤甚,难以入眠,腰及患肢不能活动,饮食减少,大便10天未下,由门诊收入病房,患者以担架抬入。

查体:患者痛苦面容,心音有力,律齐,心率8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Ⅰ级吹风样杂音,两肺正常。四肢脊柱无畸形,第3、4腰椎有轻度压痛,左侧臀肌萎缩伴压痛。左腿直腿抬高10°,臀点、腓点均有明显压痛,左右分髋试验均阳性,无病理反射。舌红苔黄燥,脉沉弦。X线诊断:腰4~5椎间盘脱出。

印象:

(1)中医:痹证。

(2)西医: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

辨证: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脉循腰背,故患者妄自做劳,损伤膀胱经脉,气血瘀阻,经气不畅而现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膀胱经是动病候。

治则:疏利膀胱经气,兼益肝肾。

选穴:大肠俞,环跳,委中,秩边,腰部夹脊穴。

操作:秩边针3寸,施提插泻法,令针感麻窜至足趾3次以上,他穴针法同上。

治疗经过:该患者经石学敏院士1次针刺后,腰腿疼痛即明显减轻,能侧身坐起,短距离行走。3天后因活动量过大,腰腿疼痛复剧,治疗1周后,疼痛大减,直腿抬高达70°,继治15天后,腰及左下肢疼痛基本缓解,压疼点消失,直腿抬高达70°以上,可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腰酸肢软乏力等症再予肾俞、肝俞、大杼等穴治疗20余日后消失,获愈出院。(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腰痛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腰椎间盘脱出症多发生于腰下部,系由椎间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造成坐骨神经痛,针灸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虽有按摩、牵引、手术等多种疗法,但患者病程较长,屡有复发,仍蒙受较大痛苦。

从辨证出发,将本症分为两阶段,初期由于患者外硬膜或神经根受压,局部水肿充血,神经根周围呈炎性反应,故表现为腰腿剧痛,腰部拘凝,压痛明显,脉象多弦,症属膀胱经气阻滞,气血瘀塞,治宜行气活血,疏通膀胱经气。选穴以大肠俞、腰部夹脊活血化瘀有利神经根水肿消散,辅以环跳、委中、秩边等穴疏通局部经气以止痛缓急。

经过适度治疗,待腰痛消失,根性痛明显减轻时,多数患者已行动自如,但遗有腰部酸软,肌肤麻木拘紧,此时为本病第二阶段,此时神经根压力开始缓解,神经根周围有慢性粘连,小关节僵凝,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据腰膝酸重、肌肉无力、不耐风寒等表现,为肝肾不足、筋脉失荣之征,故治宜滋补肝肾、和营舒络。取肾俞、肝俞、大杼等穴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配局部俞穴荣筋和营。并鼓励患者加强展腰、屈髋等功能锻炼,处理好动、静的辨证关系,可促痊愈。

三十八、淋证

(一)朱汝功医案

王某,男,12岁,学生。1975年11月21日初诊。

主诉:血尿1年半。

病史:患儿平素喜蹦好跳,1974年7月感觉头晕,腰部酸痛。到某医院治疗。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服中药3个月,复查尿常规:红细胞20个,症状未减,停服中药,前来针灸治疗。

查体:小便频数,颜色淡红,头晕腰酸,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脉细,舌苔薄尖红。尿常规:红细胞20个。

诊断:淋证(血尿),血淋型。

治疗:固摄下元,温补督阳。

取穴:血愁、命门。

操作:以上二穴,每天灸1次,间日1次,先上后下,轮换用麦粒大艾炷灸治,每穴每次5壮,灸治6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休息1周,再灸第2个疗程。方法同上。

该患儿第1个疗程结束后,尿常规:红细胞4~6,白细胞0~2。第2个疗程灸治时,尿常规:红细胞无。再灸1疗程巩固疗效。停治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红、白细胞均未找到,随访1年未再发。(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朱汝功治疗淋证验案之一。朱汝功生平见《头痛》。

血尿在临床上有虚实二类,实者多属暴起,尿色鲜红,尿道有热涩感觉;虚者多属病久不愈,尿色淡红而无热涩之感。在治疗上前者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为主,后者应以温补督阳,升举固摄为主。

该例患者小便频数,颜色淡红,无热涩感,头晕腰酸,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病程已有一年半,作者以虚证论治,取督脉之命门穴,用艾条以升举督阳,固涩下元,气温则能摄血,血摄则尿血自止矣。

血愁为经外奇穴,可治疗一切血证。位置在第2腰椎棘突上,也属督脉之分野,督脉统摄全身阳气,故血愁与命门同用,能起相辅相成的功效。

(二)黄荣活医案

李某,女,28岁,1991年3月5日初诊,小便淋沥不已,涩痛反复半年余。诉1990年8月6日行人工流产手术后半个月,出现尿频、尿急、涩痛,少腹坠胀,当时在市某医院检查尿常规:红细胞少许,白细胞(),诊为尿路感染。予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治疗1周。上症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半月后因劳累,复出现小便淋沥不尽,涩痛,少腹坠胀,检查尿常规正常,仍诊为尿路感染。用麦迪霉素等抗生素及中药八正散加减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尿频,淋沥不已,涩痛,少腹坠胀,腰酸,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尿常规正常。尿培养致病菌阴性,B超检查示:肾、膀胱无异常,西医拟诊为尿道综合征,中医诊为淋证(脾肾两虚型)。

治宜补中益气,健脾益肾,针灸取穴:中极、三阴交(双)、脾俞(双),针刺用平补平泻手法,加温和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连针3次,配合内服中药,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6g,黄芪20g,当归10g,陈皮8g,升麻6g,柴胡6g,麻黄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治疗3天后,小便通利,少腹坠胀、腰酸减轻,胃纳增加,大便成形,诸症悉除,再予上法治疗3天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陈翰芝.黄荣活运用补中益气法拾贝.广西中医药,1997;(01):36-37]

评析:本案为黄荣活治疗淋证验案之一。黄荣活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淋证有虚实之分,实者多责之膀胱湿热,虚者多属脾肾两虚,本案属脾肾亏虚,中气不足,下元不固,摄纳失司,《灵枢·口问篇》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正是此意,黄老认为,本例证属脾肾亏虚,中气不足,若妄用清利,必重伤正气,致虚者更虚,故治宜补中益气,健脾益肾,针灸取穴脾俞,以培补中气;三阴交益气健脾,调补肝肾;中极为膀胱之募穴,任脉和足三阴经之会穴,用之有补肾培元的作用,配用补中益气汤以增强健脾益气,升提固摄之功,针药兼施,收效甚佳。

(三)石学敏医案

谭某,男,21岁,工人,初诊日期:1982年6月7日。主诉:小便浑浊2年,尿色乳白4个月。病史:患者婚后1年开始发现尿液浑浊,初未介意,后出现腰酸、乏力、纳呆等症,经某院中医诊断:肾虚。服中药30剂,效果不显。近4个月来,尿中又出现乳白凝块,排尿时尿道热灼感。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黏丝(),红细胞(+),乳糜定性实验(+),来我院就诊。

查体:精神尚好,面色无华,胸脘满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

诊断:中医诊断:尿浊;西医诊断:乳糜尿。

辨证:患者青壮之年,多食肥甘,嗜酒无度,日久酿湿生热,湿热积聚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则脘闷不舒,纳呆,湿热注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泌别失职,清浊不分而见小便浑浊如泔浆,腰酸无力,舌红苔黄腻,脉滑均为湿热内聚之象。

治则:滋补脾肾,清热利湿。选穴:关元、命门、三阴交、丰隆、中脘。

操作:关元直刺2寸,施捻转补法;中脘直刺2.5寸,施捻转补法;命门直刺1.5寸,施捻转补法;三穴均令酸胀感向四周放散为度。三阴交直刺1.5寸,捻转补法;丰隆直刺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令局部酸胀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