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
12177200000025

第25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4)

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4)

评析:本案为陈少农呕吐治疗验案之一。陈少农,字冬生,为江苏省名老中医,年逾八旬,医术精湛,博采众长,尤擅针术,从事针灸临床及带教工作60余载,积验甚丰,治疗疑难杂症,辨证施针,每获奇效。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此学生每因考试时情绪紧张而致呕吐。其病因在心、肝,病位在胃。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百会位于巅顶,是诸阳经之会,亦为督脉之要穴,故灸之可振奋全身阳气,调和气机,调整阴阳平衡。大陵属手厥阴心包经之腧穴,主心神及脾之疾患,与百会相配,有宁心安神、降气和胃之功。经曰“合治内腑”,故取阳明之会足三里以调整胃肠功能;兼加公孙、太冲补脾益气,泻肝木横逆之气。诸穴相配,针灸并施,则效如桴鼓。

二十七、反胃

王执中医案

有老妇人患反胃,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边两穴,既归。只灸水分、气海即愈。(引自《针灸资生经》)

评析:本案为王执中治疗反胃验案之一。王执中,字叔权,浙江瑞安县人,约当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卒于宁宗嘉泰,开禧之际。乾道己丑年(1169)举进士,赐从政郎,曾做过将作丞、将作监等小京官,后外迁,历任湖南澧州,湖北峡州教授。王执中是我国一位著名的针灸学家。他虽一直为官,而操守高洁,不像一般官吏那样醉心利禄,终日钻营攀附,谋求显赫的高位。他把自己的一生精力,都花在研究祖国医药学的事业上,著有《针灸资生经》七卷和《既效方》等书。

水分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上一指宽处,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原指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原指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气海穴的主治症状为: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本案患者之反胃实为临床疑难病症,王执中对此选用水分、气海穴,采用先点后灸的方法进行治疗而痊愈,非精于针灸之术者不可得也。

二十八、泄泻

(一)王本显医案

刘某,男,19岁,知识青年。1970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大便溏泻半年余,每日便溏3~4次。

病史:半年来由于水土不服,饮食不节,殃成泄痢。初经服药后症状一度好转,但由于疏于节制饮食,遂经几次反复,而演变成慢性泄泻。尤其近2个月来病情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每日少则溏泄3~4次,多则5~6次。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因服中西药治疗不明显而来求治。

检查:面色萎黄,消瘦,呈慢性病容,左下腹部压痛明显,但无硬块及肿物。心、肺末见异常。1周前曾查大便未见痢疾杆菌及阿米巴。舌苔淡白,两脉濡弱。

诊断:泄泻(慢性肠炎),脾肾两虚型。

治疗:温补脾肾,化湿止泻。

取穴: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小肠俞。

操作:埋线疗法。每周埋线1次,每次埋线两穴。

埋线治疗2次后,腹痛即明显减轻,埋线4次后腹痛消失,每日仅有软便1~2次,便渐成形。经6次治疗基本治愈,患者已恢复体力劳动,体重增加5kg。(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本显治疗泄泻验案之一。王本显生平见《哮喘》。

慢性肠炎多因腹泻迁延日久,伤及脾胃,脾虚后殃及于肾,导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更致运化失司,故取气海俞益气扶土,振奋脾阳;关元俞益命门真火;大肠俞、小肠俞,分别清浊,厚肠止泻。

(二)吕景山医案

赵某,男,45岁,工人。1972年7月5日初诊。

主诉:大便时溏时泄8年。

病史:8年前因饮食不慎,以致纳呆、腹痛、腹泻后服抗菌优、庆大霉素、食母生等药而瘥,嗣后,每因饮食不慎,痼疾引发,伴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冷喜暖,腹痛不适。

检查:腹部平坦、松软,无明显阳性体征所见。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以右关、尺为甚。

诊断:泄泻(慢性肠炎),脾胃虚弱型。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取穴:建里、足三里。

操作:上穴以2寸长毫针,刺入1.5寸,得气后使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出针后每穴用大艾炷灸3壮,每日1次。

连针10次,病有转机,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日行2~3次,又针10次,诸恙悉除,大便已成形,日行1~2次。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吕景山治疗泄泻验案之一。吕景山生平见《感冒》。

建里、足三里伍用,是为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自汗,倦怠无力,胃脘痛,腹痛,泄泻而设。以建里升清阳、健中宫,足三里补脾胃、降浊逆,二穴参合,一升一降,升降协合,健脾胃、补中气、疗虚损、增食欲、止泄泻之力倍增,是以8年痼疾陈疴尽去。

对于慢性肠炎,因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较难,必须做较长时期的治疗,才能奏效。从较多病例临床症状看来,一般多以脾胃虚弱为主症,故治法以补脾助运为主,治疗时宜针灸并施,且应注意饮食,耐心治疗,可收全功。

(三)刘冠军医案

李某,男,32岁,工人。1973年8月初诊。

主诉:腹泻肠鸣1周余。

病史:过食生冷油腻,复感寒邪,遂成胃脘胀满,腹泻肠鸣,某医观其脘闷胀满,疑为伤食作泻,投给攻消之品,益虚其脾,致使大便稀薄,无臭,日3~4次,录有纳减腹鸣,喜按恶凉。

检查:神疲倦怠,面淡黄。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泄泻,脾胃阳虚型。

治疗:健脾燥湿升提。

取穴:天枢、大肠俞、脾俞、足三里、公孙、百会。

操作:治取天枢、大肠俞行泻法,温针脾俞、足三里,公孙行补法,连续治疗11次,脘舒纳香,便已成形,日行1~2次,但仍时有腹胀肠鸣,乃加灸百会以升举清阳,又治4次,脾泻痊愈。(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冠军治疗泄泻验案之一。刘冠军生平见《咳嗽》。

泄泻虽是大肠功能失调,但它的病机变化在于脾,它的主要致病成因在于湿,所以《内经》上说:“脾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沈氏尊生书》中记载:“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说明腹泻主脏在脾,成因为湿。因脾主升,主运化,全赖阳气内充,故阳气不足,则脾之升清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升举无力,脾虚下陷,使临床常见久泻之人,出现泻下清谷,肠鸣切痛,神疲倦怠。舌苔薄白,脉来沉缓无力,治疗当以升提健脾燥湿为主法。

该例泄泻,先在生冷,误伤脾气,复感寒邪,又加攻伐,致使脾气益虚,清阳下陷,导致肠鸣泄泻,此正合《时病论》所说:“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

治以健脾升阳法,故取天枢、大肠俞调理大肠,使大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健全,以祛肠胃之寒,化脾胃之湿,温针足三里通运上下之气以扶中土,公孙运脾,脾俞补脾,三穴相合,则能健运中焦之气,温补中宫之阳,因久泻阳虚,清阳不升,故加灸百会升阳益气,诸穴相合,则运化有权,清升浊降而腹泻自止。

二十九、痢疾

(一)夏治平医案

1970年,夏老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期间,恰逢暑期回乡,邻村一农妇因中毒性菌痢在当地地区医院西医治疗数日未效,其时病者高热不退,神识模糊,答非所问,给予针刺患者大椎、曲池、合谷,均以泻法施之,24小时内体温从40℃降至38℃,36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陈安等.夏治平老中医针灸治疗急症验案举隅.针灸临床杂志,2006;(11):29]

评析:本案为夏治平治疗痢疾验案之一。夏治平生平见《中毒》。

此例患者乃因感受时邪疫毒,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所致。本证发病急骤凶险。热毒鸱张而致神昏动风。大椎属督脉,又为三阳五会,故既能散阳邪以清热解毒,又可清脑宁神开窍;曲池、合谷分别为阳明大肠经合穴、原穴,二穴共奏清泻大肠邪热,调气行血之功。

(二)殷克敬医案

依卜拉辛·阿瓦德·穆斯达法,男,43岁,苏丹民主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1971年10月9日来院就诊。

主诉:便下脓血七天。

病史:腹痛,腹胀,纳差,恶寒,呕恶,发热,下坠,日解大便十多次,脓多血少。

检查:脐周及左下腹压痛明显。化验镜检:脓细胞(),红细胞()。舌质淡、苔黄厚燥,脉弦数。

诊断:痢疾(急性菌痢)。

辨证:湿热壅遏,气机受阻。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调气导滞和血。

取穴: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中脘。

上穴均以强泻手法施针刺之,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经施术治疗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

宗上方、上法,以平补平泻手法施术治之,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起针后,每穴施艾灸50壮,又经连续施术治疗两次后,诸上症状消失,粪镜检脓血便消失。(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痢疾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此例系湿热痢,缘由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脉络受伤,气血瘀滞所致。选用大肠经之下合穴上巨虚施术,可调达气机;小肠经之下合穴下巨虚施术,可活血调气止痛;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施术,可清理肠胃湿热,兼以化滞消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中脘,施术可调理胃肠,行气活血,清热化滞。四穴合用,共奏清热化湿解毒,调气活血导滞之功。

(三)魏稼医案

刘某,男,28岁。因吃腐烂之食呕吐、腹痛、发热、腹泻伴里急后重,经大便化验,诊断为急性菌痢,虽经治疗,但不见效,因逢魏老下乡巡回医疗慕名请求治疗。据其舌苔薄黄,脉数等临床表现,辨证为热痢,取天枢(双侧)、神阙、中脘、足三里(双)等穴,施隔姜灸。每次30~45分钟,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令腹部及全身温暖,腹痛及肠鸣音减轻,连施4次,显著好转,共施灸10次,身体康复,并嘱患者经常于足三里施灸,强身益寿。

(引自:高希言《临症针灸医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评析:本案为魏稼治疗痢疾验案之一。魏稼,1933年出生,江西都昌人,教授,主任医师。魏老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文献研究工作,曾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了高校针灸创新教材《各家针灸学说》,倡导并发展了无创痛穴疗新学科,出版了《魏稼针灸经验集》、《千金针灸临床类编》,先后出访美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应诊等学术交流活动。

魏老用灸法治疗急性菌痢,常取天枢、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施隔姜灸。要求用温热灸令腹部及全身温暖,腹痛微解,5~6h施灸1次,方能奏效。认为施灸能扶正培本,升提中气,使肠胃中热邪随温热之艾火排出体外,故有佳效。

三十、噎膈

(一)杨继洲医案

辛未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间,此疾在肺膈,岂药饵所能愈。东皋徐公推予针之,取膻中、气海,下取三里二穴更灸数十壮,徐徐调之则痊。东皋,名医也,且才高识博,非不能疗,即东垣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非针莫愈,必俟夫善刺者,刺期门而愈。东皋之心,即东垣心也,而其德可并称焉。视今之嫉妒贤能者,为何如哉?然妒匪斯今,畴昔然矣。予曾往磁洲,道经汤阴伏道路旁,有先师扁鹊墓焉,下马拜之。问其故,曰:鹊乃河间人也,针术擅天下,被太医令李醯刺杀于道路旁,故名曰伏道,实可叹也。有传可考。(引自《针灸大成》卷九)

评析:本案为杨继洲治疗噎膈验案之一。杨继洲(公元1522-1620年),名济时,浙江三衢(今衢县)人,是著名的针灸临床家和理论家。杨氏祖父官太医,家富医籍,学养有素。因医术高明,针药兼精,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为世宗侍医,前后任王府侍医及太医院御医等职达五十余年。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之疾,多方延医诊治,“日试九剂,莫能奏效,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之后继洲出其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赵氏观后,拟付梓人。继洲又以诸家未备,复广求群书,参考明以前三十余种医著,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融贯自己的经验和医案,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其书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在针灸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书已有日、法、德文等多种译本,对国外针灸界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