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10)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病,是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一般认为可能是大脑中某些物质如多巴胺的减少或变性所致。另外。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也可出现类似震颤麻痹的症状。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属颤证、痉病的范围,发病的原因可由于平素不注意调养,年过半百后肝肾亏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虚风扰动,流窜四肢所致,亦可因抑郁恼怒,肝气郁久,化阳生风,横窜四肢,扰乱经络,肢体不能自主而震颤。张老认为此患者属初期的单纯震颤型,脉象上表现为寸口脉气浮弱,关尺延长,太阳脉虚陷,是六阳经气气滞于上,足太阳经气无以引血入脑而发病,属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血不养筋与手足六阳经不相顺接,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滋补肝肾,育阴熄风,以手足太阳、足少阴经穴位为主,手法采用补阴泻阳。
(二)杜晓山医案
吴某,女,80岁。有高血压史,长期服降压药物后已稳定。近2个月来口唇及四肢不自主抖动,服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后,症状暂时缓解。但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停药后症状加重,故来院诊治。
诊见:患者上下唇及口角肌抖动频频,四肢震颤,右侧稍重,神态呆滞,睡眠时震颤消失,胃纳不佳,苔薄腻,脉弦细。证属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治当滋水涵木,平肝熄风,调和气血。
治疗:风池、地仓、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双)、百会、人中、承浆。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上法治疗10次后,口唇及四肢震颤显著好转,嘱休息半月后继续治疗。半月后,口唇抖动已消失,右手偶有轻微震颤。原方再治10次,疗效稳定,未再发。[范婉华.杜晓山针灸治疗经验撷萃.中医杂志,1997;(05):279-280]
评析:本案为杜晓山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之一。杜晓山主任医师,江苏无锡人,乃当代针灸名家,业医50余载,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擅治疑难杂症。
患者年已八旬,年高体弱,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取风池、曲池、合谷、太冲等,施泻法以平肝熄风;补三阴交、太溪以育阴潜阳;足三里,健脾益胃、健运中州,百会、人中、承浆,通任督和阴阳。随症配地仓以疗口角之抖动,意在固本治标,补泻兼施,乃收良效。
(三)庞勇医案
李某,男,61岁,干部,1999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四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颤动,且逐渐波及右上肢与双下肢,伴见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大便秘结。查体:血压正常,神清,表情呆板,行走迟缓,慌张步态,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掌颌反射(+),舌红苔少,脉细数。头颅CT提示:轻度脑萎缩。诊断:震颤(帕金森综合征)。治疗取百会,针刺得气行补法,留针30分钟。配取双侧风池、合谷、太冲、太溪,行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震颤明显减轻。继守上法治疗3个疗程,震颤消失。随后辅以六味地黄丸口服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庞勇.百会穴临证应用举隅.四川中医,2002;(02):72-73]
评析:本案为庞勇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之一。震颤多因素体亏虚,肝肾不足,精血衰少,血虚生风,虚风内动而致。正如《证治准绳》所云:“颤,摇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针刺百会穴,可熄风止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神之府。”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百会位居巅顶,为三阳五会。总摄阳经之汇也,取之可振奋阳气,阳气盛则精血足,精血上濡,则内风自熄,配以风池、四关穴、太溪,则滋阴熄风止痉之功更强,是故治疗震颤,可获良效。
(四)石学敏医案
武某,男,60岁,干部。入院日期:2000年11月6日。住院号:F00979。
主诉:左上肢不自主震颤1年余。
病史:患者平素患高血压,血压波动在20.0/10.7kPa(150/80mmHg),因工作劳累于1年前出现左上肢不自主震颤,持物不稳,静止及情绪激动时明显,未予重视,2个月前又发现头部时有不自主震颤,就诊于我院行针刺治疗3次,症状略见好转,后未能坚持,今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查体:神清合作,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弯曲,四肢肌肉僵直,肌张力呈现铅管样增高,站立时腕屈曲,手指内收,拇指对掌,左上肢时有不自主震颤,头部微颤,静止及情绪激动时明显,脑神经(-),语言迟缓,四肢活动可,动作缓慢,慌张步态,血压18.7/10.7kPa(140/80mmHg),脉率75次/分,双瞳孔等大,约2.5∶2.5mm,光反射存在,心、肺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深浅感觉正常。无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脉弦滑。
印象:
(1)中医:瘛疭。
(2)西医:帕金森综合征。
辨证:患者年过花甲,精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生风,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本,木气鼓之,故动也。
治则:滋补肝肾,息风活络。
选穴:风池,合谷,太冲,百会,肝俞,膈俞,肾俞。
操作:百会进针0.5寸,施捻转补法;风池针向喉结,进针2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肝俞、膈俞、肾俞均刺向横突,进针1.5寸,施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合谷、太冲直刺进针1寸,施呼吸泻法,施手法1分钟。
治疗经过:5天后患者症状较前减轻,仍时有震颤,但幅度减小,15天后症状消失,情绪波动时偶有震颤,好转出院。(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之一。石学敏生平见《汗证》。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位于黑质、苍白球及纹状体内,丘脑底核,延髓、丘脑下部,导水管周围及第三脑室周围的灰质和大脑皮质亦可偶然受侵。
主要临床征象:震颤,强直,动作减少。石学敏院士从中医理论进行研究,认为本病与祖国医学肝、肾有关。尤其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精血不足,肝阴虚损,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肢体僵硬,动作迟缓,阴血不足,血虚生风,风盛则动,故震颤不已。所以用滋补肝肾、息风活络之法能取得效果。个别病程较长者,在肝肾不足的基础上曾出现舌质暗紫、疼痛、麻木等瘀血症状,经采用活血化瘀之法,虽病程较长,症状较重,有的病例亦获得近期显著疗效。体现了祖国医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道理。但是应提出注意的是本病的治疗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十七、梅尼埃病
(一)路绍祖医案
方某,女,61岁,1997年5月7日会诊。患病2个月余,发作时头晕目眩,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能睁眼,耳鸣恶心吐清涎,经住院中药及输液治疗后,诸证有所缓解,但每日午后仍感眩晕难耐,恶心欲吐,遂请路师会诊,查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证属痰湿内阻,上扰空窍。治宜化浊开窍,疏理气机。
治疗:取头部晕听区为主,加用体穴内关、丰隆,头针晕听区取双侧,用快速捻针手法,要求达到每分钟150~200次,隔15分钟捻针1次,每次捻5分钟,共捻2次,留针6小时;内关、丰隆取双侧,平补平泻用轻刺激手法,留针15分钟。隔日治疗1次。经上法治疗8次后。诸证消失,仅觉午后稍有头晕。[崔瑾.路绍祖针灸医案四则.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02):10-11]
评析:本案为路绍祖治疗梅尼埃病验案之一。路绍祖教授,贵州省针灸名家,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工作近40年,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
梅尼埃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对本病的治疗,针灸一般以体针辨证取穴为主,而路老另辟蹊径,以头针晕听区为主,体穴为辅,本例患者已经中西医化痰降逆及脱水治疗2个月效不显,故在治疗上采用与病变部位较近的晕听区治疗,直指病所,疏通局部经脉;同时远取内关开窍降逆,取丰隆化痰健脾,从而得以良效。
(二)朱明清医案
王某,女,45岁。1987年12月6日初诊。患者发作性头晕2年余,近5天加重。证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频繁,耳鸣,听力障碍,动则眩晕加剧,闭目静卧诸症减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检查:血压16.8/10.7kPa,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梅尼埃病。取额中线(向下针1寸),顶中线(向后针1寸),额旁2线(右侧向下针1寸),颞后线(双侧向下针1寸),用小幅度提插泻法。运针时,让患者闭目养神,并同时轻轻前后左右摇动其头部,5分钟后患者睁开双眼,自感头晕锐减,视物清晰,嘱留针1天。11月7日复诊:自述针后头晕等症基本消失。取线手法同前,以巩固疗效。共针治3次,诸症皆除,病获痊愈。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贾怀玉.朱明清头针医案三则.山东中医杂志,1992;(01):48-49]
评析:本案为朱明清治疗梅尼埃病验案之一。朱明清生平见《狂证》。
梅尼埃病属中医眩晕、呕吐范畴,多由素体亏虚、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乃本虚标实之证。额线有镇静安神之功;顶中线可固本宁神止晕;额旁2线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l寸,主治肝胆脾胃中焦病症,取右侧有健脾祛痰止眩晕之效;颞后线在颞部耳尖上方,自率谷到曲鬓穴,善治耳鸣、眩晕。诸线合用,可达健脾祛痰、镇静止眩之功。运针时轻轻摇动头部,有利于经气直达病所,故获速效。
(三)马瑞林医案
张某,女,40岁主诉:阵发性头晕,伴耳鸣,呕吐8天。病史:8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自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双耳蝉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发作时双耳有闭塞感,6天前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五官科就诊,诊为“梅尼埃病”,疗效不佳,今慕名来诊。
诊见:患者神清疲惫,面色少华,苔薄白,舌淡红,脉弦细,此属素体肝肾阴虚,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所致。诊断:眩晕。治则:畅利枢机,降逆清眩。取穴:上印堂(在印堂穴上0.5寸)、支沟、风池、新一号(在太阳直上方1.0寸)、太冲。针法:上印堂、支沟、风池、新一号,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以维持针感,太冲针向涌泉方向斜刺,以局部麻胀并向涌泉穴放散为度,留针15分钟,每五分钟行针一次。方药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味:芍药15g,川芎15g,元芩15g,云苓15g,草决明20g,陈皮15g,蔓荆子20g,甘草15g,半夏10g,柴胡15g。二诊,患者自述头晕明显减轻。近二日只发作一次,未曾呕吐,法中病机,宗前施治,五诊已无头晕、耳鸣及呕吐,精神转佳,喜形于色,唯觉睡眠尚欠佳,予内关、三阴交针刺,用补法,共八次治愈,追访半年未复发。[赵松.马瑞林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经验撷要.针灸临床杂志,1994;(02):6-7]
评析:本案为马瑞林治疗梅尼埃病验案之一。马瑞林生平见《眩晕》。
梅尼埃病之“头晕、呕吐”等症,正符合《伤寒论》之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之总纲,因此在治疗上当以和解少阳,畅利枢机为主,故取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支沟为主,以和解少阳,清泄少阳之郁热,选足厥阴之“经穴”太冲以降逆止呕,平肝潜阳,配风池、上印堂、新一号以清头明目,辅以小柴汤加味以增强其和解之力,自获疗效,后期用内关和三阴交以交通心肾,培补三阳而收功。
十八、高血压
(一)肖少卿医案
赵某,男,54岁,教师。患者3年前突感头晕目眩,烦躁,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此后屡作难愈。月余前因恼怒而症情加重。昨起指端发麻,行走时觉头重脚轻而卧床休息。刻诊:头晕目眩,面赤神疲,急躁易怒,行走飘浮难稳,指端麻木,舌强言謇,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劲有力。血压24/14.7kPa,当为中风先兆。急取百会、肝俞、风池、神门、三阴交、太溪、太冲、涌泉,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刺2次后,头晕目眩减轻;4次后行走步履趋稳;6次后诸症消失,血压18.7/12kPa。[黄晔.肖少卿针灸治疗中风的学术经验.中医教育,1996;(04):26-31]
评析:本案为肖少卿治疗高血压病验案之一。肖少卿生平见《哮喘》。
本案属肝阳上亢、虚风内动之中风先兆证候,方用百会、肝俞、太冲透刺、涌泉以平肝潜阳;三阴交、太溪、风池、神门以滋肝肾、宁心神,诸穴合用可平肝阳、熄内风,预防卒中的发生。
(二)曲衍海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