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6)
操作:用飞针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4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针刺5日休息2天,再针5次。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及其他治疗。
患者第1诊即血压下降。第1疗程后自觉症状消失。
复查结果:血压:16/10.7kPa(120/80mmHg),眼底改善。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弹性较前好转。胆固醇:3.27mmol/L(126mg/dl);三酰甘油:0.7mmol/L(64mg/dl)。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随访1年,症状再未复发。(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方云鹏治疗眩晕验案之一。方云鹏,男,1909年生,河南省人。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1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试验学习班,系统的学习了中国针灸学。方氏最早在临床上将针刺麻醉用于外科手术,是针麻的创始人。他还擅长针灸治疗阑尾炎、腹膜炎、胃及十二指肠穿孔等疾病。
高血压病之眩晕,多是由肝阳上亢所致。患者年逾5旬,肝肾已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不利,发为本病。头皮针的冠矢点、书写穴、呼循穴等均为降压之佳穴,经动物生理实验观察能稳定交感神经功能和保持循环功能的稳定性;消除或降低血管紧张素的兴奋作用,使血压下降。以上穴位针刺5分钟后血压即下降,一般15分钟达最佳效应。作者至1983年,用本法治疗630多例高血压患者,其降压有效率为96%以上,显效75.77%。
(二)冯润身医案
孙某,女,39岁,干部。1985年7月初诊。
主诉:眩晕欲仆已2日许。
病史:患者3年前,早操时突然晕倒,经急救醒后,呕吐痰涎极多,自觉天旋地转,两眼不敢视物,2、3日后诸症方减轻,但步行仍飘摇无力,1周后始渐复原。自此之后,或疲劳过度,或心情不畅,或睡眠不足,皆可复发。此间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内耳性眩晕,经治月余,逐渐缓解。近年来,发作频繁,发作时诸症有加,每发1次,犹如大病一场。此次发作较前尤重。
检查:舌苔薄白微腻,舌边压痕明显,脉象细滑无力。
诊断:眩晕(内耳性眩晕),气血两虚型。
治疗:补益气血,化痰止眩。
取穴:百会、印堂、四神聪、阳池、丰隆、公孙、太溪透昆仑。
操作:每日针1次,除泻“丰隆”外,余穴皆用补法。
药用:党参15g,茯苓15g,焦术12g,当归12g,炒白芍9g,生芪24g,五味子9g,清半夏12g,陈皮12g,乌梅9g,白蒺藜9g,竹茹12g,泽泻9g,炙甘草9g,水煎服。
针后即觉头目清爽。治疗3次后,呕恶不作,稍沉头昏,面色不若发病时白,冷汗不止,但仍不能注视运动中的物体,体倦乏力,不思饮食;如上法治疗14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冯润身治疗眩晕验案之一。冯润身,男,1929年生,河北省宁晋县人。1947年毕业于大原卫生人员训练所,1949年在包头市考准医师,并随陈清濂先生学习中医,196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内经》专修班。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内蒙古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内蒙古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顾问,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天津针灸函授学院顾问等。
眩晕一证,病因繁多,包括现代医学的内耳性眩晕,或梅尼埃综合征等。从中医临床辨证看,其病因也非一种,有肝阳夹痰上扰者;有胃浊夹痰上逆者;有气血亏虚,痰凌清空者等不同证型之分,并多与痰邪有关,正如先贤所谓“无痰不作眩”是也。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辨明夹兼虚实,施治时才有所依。该例乃属痰虚作眩,以针补虚,取效较缓,不若服药以补气血之虚,兼以化痰清眩之品,使之内治;更针诸穴,以清降痰逆、提举清阳,针药并施,故获实效。
(三)马瑞林医案
张某,女,43岁,主诉:头晕,头痛一年半,病史:患者于去年4月洗头发未干即外出,以后自觉头晕、头痛,如重物压顶,有紧箍感,曾到市中心医院就诊,测血压:135/70mmHg,脑CT示正常,诊为:眩晕症,神经性头痛,予脑清片,眩晕停药物治疗未效,今来求治。
诊见:神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此系风寒外袭,郁于经络,经气痹阻所致之效。
诊断:眩晕。治则:祛风散寒,清头开窍。取穴:风池、新一号(在太阳直上方1.0寸)、上印堂(在印堂穴上0.5寸)、支沟,手法:支沟与上印堂用“驭气调经法”,使经气过肘或达鼻尖,风池与新一号均用捻转泻法,共奏清头息风,降逆除眩之效。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以维持针感,共针三次而治愈,患者欢喜非常,连连致谢。[马瑞林.马瑞林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经验撷要.针灸临床杂志,1994;(02):6-7]
评析:本案为马瑞林治疗眩晕验案之一。马瑞林教授系辽宁省著名中医,济世育人五十余载,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在长期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实践中,对祖国传统针灸学术中的“通经”“导气”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并创造出“驭气调经法”,以激发控制经气感传,对增强针刺作用,提高针灸疗效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例为眩晕伴有头痛,这类病症临床较为多见,多因风寒及风热外袭或肝胆气盛上扰所致,患者病苦异常,每辗转求医,马老认为只要抓住外邪侵袭,上蒙清窍这一基本病机,本病的治疗就能迎刃而解。选新一号为主穴,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有清头开窍,调合气血,明目益聪之用,能治一切风症,上印堂为马老经验穴,隶属督脉,具清头,明目作用,支沟为手少阳经之经穴,有通关开窍,活络散痹,调理脏腑。新一号为经外奇穴,在太阳直上方1.0寸,有疏风清头,明目醒神作用。在手法上一定注意使支沟之针感传到肘部,如能到肩上则更佳,上印堂之针感亦应传至鼻尖,这样对调动经气,调整气机有殊效。
十一、不寐
(一)于致顺医案
王某,女,工人。1987年8月30日初诊。
主诉:失眠1周。
病史:患者1周前与爱人生气后,出现头晕头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心悸,气促,胸闷,两胁胀痛,夜间不能入睡,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安定、谷维素、刺五加等药物治疗均未见好转,特来我院寻求针灸治疗。
检查:面色潮红,表情焦虑,气息急促,手指及眼睑震颤,心率112次/分,舌质红,脉弦数。
诊断:不寐(神经官能症),肝阳上扰型。
治疗:安神镇静,平肝潜阳。
取穴:神门、三阴交、肝俞、太冲。
操作:用捻转补泻手法之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针1次后,面赤减轻。针3次后,夜间可睡眠2~3小时,连针10次诸症消失,入睡正常。(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于致顺治疗不寐验案之一。于致顺生平见头痛。
患者因情志抑郁,肝阳上亢而致不寐。取心经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刺肝俞、太冲以镇潜上浮之肝阳,并泻肝以除烦;针三阴交以益气养心,舒肝健脾。诸穴配用,力专效宏而收良效。
(二)王品山医案
曾某,男,27岁,职员。1986年7月17日就诊。
主诉:失眠已经3年。
病史:3年前因工作劳累,精神刺激而失眠,每夜只能睡3小时,头重昏沉,心烦意乱,四肢酸软无力,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来诊。
检查:面色白,精神萎靡,语音低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合谷压痛反应(+),神门压痛反应(+),三阴交穴压痛反应(+),心俞压痛反应(+)。
诊断:不寐(神经衰弱症),心肾不交型。
治疗:通经导气,降火安神。
取穴:心俞、合谷、神门、三阴交、太冲、肝俞(双)。
操作:①心俞置皮内针。②合谷、神门、三阴交、太冲针刺留针20分钟、平补平泻,10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睡眠增至5~6个小时,神清,语利,食欲大增。查体,四关反应(+),肝俞反应(+),遂改置皮内针于肝俞、合谷、太冲留针。继治1个疗程,睡眠增至7~8个小时,生活、工作恢复正常。(引自《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王品山治疗不寐验案之一。王品山生平见《头痛》。
患者由于劳累,精神受到刺激的客观原因,致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故取心俞,与心经原穴神门相配,以调理心经经气而宁心安神;三阴交以调理脾肾肝气机而协调阴阳;合谷、太冲以泻火除虚热,经治1个疗程以后,症状显著好转,但仍未愈,肝俞、四关反应(+),说明尚有气滞血行不畅之征,继针此穴1个疗程,康复而愈。
(三)陆瘦燕医案
李某,男,33岁。
入寐艰难,已有半载,症情忽作忽止,近月尤苦,头晕耳鸣,口干心烦,遗精腰酸,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此由肾水亏虚,心阳独亢,为施壮水制火,交通心肾之法。
处方:心俞,双;肾俞+,双;神门-,双;三阴交+,双。
手法:心俞:米粒灸,三壮。
肾俞,神门,三阴交:提插补泻,不留针。
二诊:夜寐少安,然易惊醒,它症亦见改善,舌红脉细,仍予原治加减。
处方:厥阴俞,双;肾俞+,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内关-,双;太溪+,双。
手法:厥阴俞:米粒灸,三壮。
肾俞,神门,三阴交,内关,太溪。手法:提插补泻,不留针。
三诊:已能酣然入眠,面现华色,精神大振,头晕耳鸣已除,口干心烦亦失,术后未有遗精,但尚乏力、腰酸,舌红少苔,脉细,再以交通心肾之法治疗之,佐以调补脾胃,益血养神,以图巩固。
处方:内关-,双;神门-,双;三阴交+,双;脾俞+,双;足三里+,双;太溪+,双。
手法:提插,不留针。(引自《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陆瘦燕治疗不寐验案之一。陆瘦燕(1909-1969年),江苏昆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市嘉定西门外严庙乡一个针灸医生家庭。其父李培卿,育有6子2女,陆氏排行最小,因出嗣陆门,故改姓为陆,迁居昆山(有书记载陆氏出嗣舅家,纯属误传)。陆氏幼年精读《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类经》、《针灸大成》等书。并勤练书法,字体苍劲有力,自成一格。
心为神气之宅,肾为精气之舍,本例病者头晕、耳鸣、遗精、腰酸是肾精不足之证,口干心烦,是阴亏火旺之疾,舌红脉数皆虚火上炎之象。按脉论证,当是肾水衰亏,真阴不升,水火不济,心阳独亢,以致神不守舍而致。陆师治以壮水制火,交通心肾之法,灸心俞三壮,此为用灸法作泻。《灵枢·背俞》篇云:“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意在引导火气外出,一般灸1~3壮为宜,不须多灸。泻神门亦清心火,安神明之意。补肾俞(肾脏背俞穴)、三阴交(足三阴之会)以壮水源而制阳光,故一诊而寐少安。二诊改灸厥阴俞三壮,亦泻心藏有余之气火,并取内关用泻,以加强泻火安神之功效,更补太溪(足少阴之原),以强化滋水之力,故诊后睡眠转酣,诸恙消失。三诊停灸,而专用针法,并加用脾俞、足三里以调补脾胃,益营血而安神明、半载之病,愈于旦夕,足证灸有补泻之分,其功不亚于针刺,陆师精于此道,可见于此。
(四)程莘农医案
吴某,男,59岁,1992年9月12日初诊。顽固性失眠30余年,入睡难,梦多,劳累后病情加重,近3年来完全依赖安眠药睡觉,胃脘胀满,矢气频作,大便日2~3行,食用牛奶后易引起腹泻,腰部酸痛不适。两年前曾于北京某医院查肝功、胆红素指标偏高,印象为“胃肠功能紊乱”。舌质淡紫,尖红苔白,脉象弦。证属脾虚胃气不和。
治宜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处方:中脘、天枢、气海、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法。经治4个疗程(6次为1个疗程),脾胃功能渐复,脾胃诸症明显减轻,睡眠渐趋安稳,安眠药已减半服用。再继续间断巩固治疗4个疗程,患者停服安眠药,每晚能够安睡6~8小时。[常宝琪.程莘农教授医案3则.山西中医.1994;(04):16-17]
评析:本案为程莘农治疗不寐验案之一。程莘农,1921年8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师带徒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了《简明针灸学》、《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针灸精义》(印度印行,英文版)、《针灸疗法》等十几种论著。曾荣获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荣誉教师”证书;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培养针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特别是在培养国际针灸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