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科病证针灸医案 (3)
冯某,女,5岁,1999年3月6日初诊“鼻塞流涕、哮喘4年余”。于4年前因患肺炎未能及时治愈,此后易于上感,继发支气管炎而哮喘,刻下:咳嗽痰多白沫,喉间痰鸣,发作时以下半夜为甚,咳痰多而以晨起时为多,易出汗,食欲差、厌食,形体较瘦,且鼻塞流涕不已,晨起时喷嚏频作,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证属:鼻渊(上颌窦炎)、哮喘(支气管哮喘),良由禀赋不足,脾肺气虚,偶感时邪,则鼻塞流涕,哮喘频作;脾失健运,则消化不良,甚则厌食。治拟宣肺化痰,通窍定喘,健脾助运,扶正固本。
取穴:大椎、风池、天突、膻中、内关、定喘、风门、肺俞、足三里;身柱、膏肓、肾俞、上星、迎香、合谷、尺泽、中脘、气海透关元、四缝(每隔5天针1次),以上2组穴位,每日选用1组,轮流使用,施针刺补法,不留针,每天针灸1次,1个月为1个疗程,经针灸1个疗程后,鼻塞已通,流涕已止,晨起亦不喷嚏,呼吸通畅,可辨出香臭气味,食欲渐振,已不厌食,哮喘已平,未见发作,为了巩固疗效改为隔日针灸1次,又继续治疗1个疗程,诸症悉退,食欲甚佳,呼吸通畅,哮喘未复发,而告痊愈。[许国杰.肖少卿教授针灸验案3则.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4):235-236]
评析:本案为肖少卿治疗哮喘验案之一。肖少卿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的针灸专家,从医50年,学验俱丰,曾多次应邀赴日本、挪威及世界针联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示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案于童稚之时,即罹患肺炎,因循失治而继发哮喘。4年以来,偶感风寒时邪则鼻塞、流涕、喷嚏频作,哮喘骤起!喘促不安。加因脾失健运,消化不良,甚则厌食。由此而又伴发鼻渊、疳疾也。方中取用大椎、风池者,因督脉属阳,为阳脉之海,取其六阳经之会穴大椎,针而灸之可以振奋诸阳经之经气,以通阳达表,抵御外邪。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针之可扫内外诸风,可疗头面五官诸疾。
《行针指要歌》指出: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故取肺俞、风门、膏肓、尺泽针而灸之,以调整肺脏之治节功能而宣肺化痰;取气之会穴膻中与奇穴定喘相配,针而灸之,以宣发气机,理气定喘;取上星、迎香、合谷针之以通利鼻窍而宣肺祛邪,更取身柱、肾俞、气海透关元针而灸之,以振奋阳气、补肾纳气而固先天之本;取中脘、足三里针而灸之,并取四缝刺出黏液,以激发脾胃功能、健运消积而壮后天之本。如此诸穴协用,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是以邪去正安,而告痊愈。
五、肺痨
杜德吾医案
张某,男,34岁,铁路工人。1953年3月5日会诊。
病史:患者因肺结核已住院11个月。经用抗痨药物,病势不减,故特邀杜老会诊。现仍咳嗽,吐青白色痰,带血丝,时而大口吐血,胸闷、胸疼,低热,午后较重,夜间盗汗,身体逐日消瘦,神疲困倦,纳呆,腹泻,五心烦热。
诊见:体温37.8℃,面色白,身体明显消瘦,神疲、语声低微,两颧潮红,脉沉细弱,舌质淡,舌体瘦,苔心黄、边白。
诊断:肺痨(肺结核)。
治疗:治则滋阴保肺,补虚退蒸,健脾益胃。针灸取穴:主穴:百劳、膏肓、陶道、肺俞、中府,施以轻刺补法,并加重灸;配穴:膻中、中脘、足三里、太溪,施以补法。疗程:每日施治1次,治疗20次后,改为隔日1次,治疗15次后,改为3日1次,再治疗10次。疗效:针灸5次后,午后潮热减轻,继治10次后,午后潮热明显减轻,纳食增加,精神转佳,吐痰大减,但仍微带血丝。治疗20次后,吐痰极少,痰中已无血丝,食欲良好,治疗35次后,精神良好,体力明显增加,大便正常。治疗45次后,已不咳嗽、吐痰,胸闷、胸疼消失,体温正常。胸部X线透视检查病灶基本吸收。嘱患者绝思欲,戒恼怒,寡酒色,静休养。[张登部.针灸名医杜德吾临证验案.山东中医杂志,1988;(06):32-33]
评析:本案为杜德吾治疗肺痨验案之一。杜德吾山东名医。
肺结核属祖国医学肺痨范畴。其病因一为感染病虫(结核杆菌),后入肺脏,一为机体正气虚衰,二者往往互为因果。病初在肺,继而影响脾肾,甚则传遍五脏。本案例脉证合参,当为肺肾阴虚,虚火灼络,兼见脾胃虚弱。故杜老医师以滋阴保肺,补虚退蒸,健脾益胃为法。取百劳穴,此乃治肺痨奇穴,有独特功效,膏肓为主治诸虚百损之要穴,尤以灸之效良,肺俞配中府,为肺之俞募相配,可补肺益损,取陶道、膻中灸之,可扶正祛邪,理气止咳祛痰,并佐中脘、足三里,以补益后天脾胃,培土生金,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补之可滋肾水、清虚热。肺脾肾同治,针补加艾灸,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正气渐复,虚损得补,故收良效。
六、汗证
(一)黄建章医案
患者,男,28岁,医务人员,1999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面部大汗4年多。
病史:据述面部大汗4年多,其他部分无汗,曾服补虚药无效。
检查:视其气色光泽,舌色正常,谈话声音宏亮,脉象洪数有力,右寸更甚,面汗淋漓。
诊断:汗证,为实证。
治疗:针合谷,手法用泻,针下不过2分钟,面汗即见少,留针5min,面汗全收,起针时仍施泻法,后来复诊正常,随访至夏季,亦未复发。[黄琦芬.黄建章老师医案选.上海针灸杂志,2006;(01):3-4]
评析:本案为黄建章治疗汗证验案之一。黄建章,男,1922年2月出生于福建南安市,幼庭训,秉承家技,1954年5月毕业于福建中医进修学校,1960年元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教研班,毕业后先后承担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华侨大学海外针灸进修班兼职教授,福建省针灸进修班、福建省内经进修班等院校的教学任务,从事临床66载。
体会到医书所称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是属虚证,此例是属实证,所以用泻法,合谷穴可调节人体阴阳,主治汗证,因此获效。
(二)石学敏医案
布某,女,34岁,工人。入院日期:1979年2月26日。住院号:6531。
主诉:自汗频频,动则益甚8个月。
病史:8个月前,因流产后出现自汗频频,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甚,可大汗淋漓,将内衣湿透。每日发作2~4次,发作时面部发红,汗后则体倦,乏力,心悸,气短,曾服用谷维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今来我科住院治疗。
查体:神清合作,精神疲倦,形体稍瘦,面色苍白,心、肺正常,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纳少,夜寐差,小便自调,大便溏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诊断:
(1)中医:自汗。
(2)西医:原发性多汗症(自主神经疾病)。
辨证:流产失血,气血俱伤,营卫失和,表虚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即为自汗。
治则:养血益气,固表止汗。
选穴:列缺,照海,合谷,三阴交、膈俞,肺俞,足三里。
操作:列缺向肘斜刺1寸,照海直刺0.5寸,均施捻转补法1分钟;合谷直刺1.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膈俞、肺俞向椎体方向斜刺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治疗经过:上穴日针2次,4天治疗后自汗大减;10天治疗后,自汗基本消失,情绪激动时偶有汗出,但无体倦、乏力,心悸,气短等现象,经15天治疗,临床痊愈出院。(引自《石学敏针灸全集》)
评析:本案为石学敏治疗汗证验案之一。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中国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由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并获1996年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多年来,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天津市科技优秀工作者、十佳医务工作者等称号。
本案自汗属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汗腺分泌异常所致。该病可发生于某些中枢或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疾病,但必有原发病灶定位症状与体征,本案神经系统检查均无阳性体征,故诊断为单纯性自主神经系统疾患。汗证,虽说非疑难大症,但现代医学尚欠理想疗法,特别是无“病”可查的汗证,尤感棘手,但祖国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则可取得满意的疗效,针灸治疗,调节机体,平衡阴阳,则收效迅速。
对于汗证,祖国医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出异常的关键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丹溪心法·自汗》中说:“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泄,水火不交,阴阳偏胜,虚损心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由此可能看出,不论自汗、盗汗、无汗,阴阳失调,表里不和是病机关键。
七、胸痛
(一)刘炳权医案
雷某,女,38岁,干部。1985年6月7日就诊。
主诉:胸痛已半年。
病史:患者胸中憋闷而痛半年余,近10多天来加重,经药物、针刺治疗无效。心电图检查无异常。现痛至不能工作,每遇情志不畅,或食入寒凉食物尤甚,体倦,恶寒。
检查:患者呈现慢性病容,面目虚浮,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肿大,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胸痛,阳气虚型。
治疗:温阳散寒,宽胸止痛。
取穴:膻中。
操作:直接无瘢痕灸。每次10壮,每炷花生米大,每日1次。
经3次治疗而愈,8个月后随访再未复发。(引自《当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炳权治疗胸痛验案之一。刘炳权,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1957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肄业。自1959年起,在广州医士学校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工作。1977年在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任教,兼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讲师,主治医师。1986年任副主任医师。擅长灸法,对应用灸法医治各种疑难病症颇有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的诊断、治疗方法,著有《保健灸法》一书。此外,对时间医学在针灸领域的应用有独到见解,著有《最佳时间针灸法》、《中国针灸最佳时间治疗学》、《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知要》等著作,其中的《中国针灸最佳时间治疗学》被译为英文版,在1989年全国第三届图书评比中获全国图书奖。发表其他学术论文20余篇,受到医疗界的重视,并获得很好评价。
本病属《金匮要略》中的胸痹,胸为阳位,为诸阳气所聚之处,若胸中阳气不足,易为寒邪侵袭,使气机痹阻,不通则痛。证脉合参,乃阳气不足,寒邪乘袭,故采用灸法,灸能温阳散寒,消痞止痛。膻中穴,除是局部取穴外,又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及任脉之交会穴,是八会穴中的气会穴,为宗气之所聚,同时又为心包经之募穴。正如《灵枢·海论》中说“膻中穴主卒痛烦心”,又注胸痹、心痛可灸膻中穴百壮,故采用膻中穴,治法恰当,切中病所,故而奏效。
(二)高希言医案
雷某,男,69岁,1999年6月4日初诊。主诉:心前区剧烈疼痛2日,误以胃痛来院就诊,经初步诊断,心电图提示:aVL,V2~V7,ST段呈损伤型抬高,其中V2~V7导联呈QS波,符合前壁、侧壁、高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故门诊以“真心痛”(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为诊收住院,则以极化液、吸氧为方案,行泻内关补足三里之法,治疗3日,则心前区疼痛减轻,但仍胸闷气短,心电图无特殊变化,继续治疗10日,临床诸症减轻,心电图复查证明,心肌梗死已得到充分的控制。取穴:内关、足三里。操作: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以本法治疗1个月后,心电图则提示出现陈旧性梗死波,嘱其出院休息2个月,避免情志影响,方能活动或劳动,至今该患者已能正常上班。
(引自:高希言.《临床针灸医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
评析:本案为高希言治疗胸痛验案之一。高希言,男,1962年10月生,医学博士,河南中医学院针灸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理事,郑州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89篇,主编著作2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