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急症针灸医案 (1)
一、昏迷
殷克敬医案
马某,女,2岁,1977年9月12日就诊。患儿贪玩不慎,从约二丈高处跌下,其母急抱求治,历时已一小时许昏迷。查体:昏迷状态,呼之不应,瞳孔等大等圆,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率100次/分,无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头顶部有轻度头皮擦伤,无颅骨及全身骨折现象,诊断:昏迷(脑震荡),即速针刺人中,捻转后有反应,随之嚎哭,逐渐意识恢复,肢体活动自如,起针后留院观察,三天后一切正常出院。3个月后随访,未留后遗症。(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昏迷验案之一。殷克敬,1941年生,陕西省三原县人。陕西省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针灸学会理事。1963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1975—1976年在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内科。1976—1979年赴苏丹参加援外医疗队工作。1986年赴日本讲学。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数十年,经验丰富。
脑震荡昏迷,一般多见头部遭受暴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时性功能障碍,人中“水沟”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归属督脉,督脉者“入络脑”,临床观察,人中穴具有醒神之功,所以对任何之因引起的昏迷晕厥,首选人中穴,往往可获立竿见影之效。
二、休克
殷克敬医案
鲍某,女,40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巨额敏县邮政局干部。1963年6月17日来院就诊。
主诉:(爱人代诉)因腹痛、呕吐、昏迷5小时。
病史:就诊前7小时许,突然昏倒、恶心、腹部不适,此后腹泻8次,后觉腹部绞痛,最后1次腹泻昏倒不省人事,故急诊来我院就诊。
检查:体温37.5℃,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神志不清,四肢冰冷,全身冷汗,无脱水征。唇绀,呈叹气样呼吸。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减弱。心率每分钟124次,心律齐。肺无异常。腹部稍胀,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无病理反射。红细胞:375万/mm3,血红蛋白:11g/dl,白细胞:13400/mm3,杆状:2%,中性76%,淋巴22%。
诊断:脱证(考虑为急性胃肠炎引起的休克)。
辨证:亦可系汗、吐、下太过,伤津耗液可阴枯液竭,久病重病,元气虚损,清窍失养,神无所依而致此证。
治则:入院后,给予补液,针刺涌泉、人中、行间、神阙(隔盐灸),上三穴以强泻手法施针刺之。1小时后血压仍测不到,脉稍转强。加针足三里、神阙施重灸,30分钟后,神志稍清。再加针耳穴肾上腺、皮质下,行强捻转手法30分钟,血压回升至110/70mmHg,留针5小时,后经辅助治疗5天后出院。(引自《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休克验案之一。
本方主要作用是回阳固脱,调节阴阳。任脉维系一身之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取二经穴为主调节阴阳以防离决。人中穴施针刺术,可醒脑和振奋阳气;神阙穴施重灸,有回阳固脱的作用;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可引上越之浮阳下归其宅;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施术可益气助阳,固表止汗;行间为肝经之荥穴,可理气活血、舒肝解郁;肾上腺、皮质下施针刺术,可使血压上升。上穴合用,故取效迅速。
三、晕厥
(一)周德宜医案
洪某,男,39岁,工人。1987年9月20日初诊。主诉:高热2天,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西医诊为“腹膜炎”,给予综合疗法治之。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呼吸骤停,但仍有心搏动,测血压60/20mmHg。当即予可拉明等呼吸兴奋药抢救2小时未能恢复呼吸,特请针灸科会诊。诊其不省人事,身热肢厥,面色发绀,无气息,脉微弱细数。证属“大厥”。治则:疏解肺经郁热,辅以醒脑开窍。治法:①放血:取少商,以三棱针点刺放血。②针刺水沟、合谷。操作:用短粗毫针快速进针而后轻插重提,频率宜快不留针,仅治1分钟,呼吸恢复,神识渐清。经调治周余痊愈出院。[王振琴.周德宜运用针灸术治疗急症经验举隅.中国针灸,1999;(01):32-34]
评析:本案为周德宜治疗晕厥验案之一。周德宜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名医。
《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临床某些暴厥,用现代医学的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时尚不能奏效,此时,运用针灸或与中西医结合抢救,往往可提高疗效而减少病死率。周老认为:对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壅阻肺络,均应点刺肺经井穴之少商,使之出血,以开肺窍,急解其热。如《肘后歌》曰;“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水沟为急救卒死之良穴,《肘后方》谓:“救卒死尸厥方……针人中至齿立起。”手阳明合谷穴,乃为回阳九针之一,《针灸秘籍纲要》谓:“凡暴亡诸阳欲脱者,均宜合谷治之。”
(二)王明章医案
王某,女,58岁。患左侧肩周炎已接受针刺治疗2次,第3次就诊时因早上进餐量少,又取坐位治疗,故在毫针刺入穴位5分钟后,患者突然感觉胸中不适,立即出针,瞬间便出现晕厥,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神志昏迷。速用力掐按人中穴,同时将患者抬上床取头低平卧位,掐按2分钟后抽搐即止,渐渐苏醒,唇色转为黯红,10分钟后唇色转红,机体恢复正常。[马玉莹.王明章主任医师以人中穴为主治疗急症的经验.中医药研究,1995;(01):21]
评析:本案为王明章治疗晕厥验案之一。
人中穴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奇经八脉考》指出:“督脉……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聚。”督领诸阳脉,对全身阳气起统率作用。《本草纲目》曰:“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一切神气活动都受其支配。而督脉入脑,人中又是十三鬼穴之一,故可通窍络而清神志。《肘后备急方》记载:“救卒死,尸厥。”用拇指掐按“人中”以救急扶危。
(三)于书庄医案
朱某,女,18岁,于1986年8月16日初诊。
现病史:病因来京旅游过度疲劳,于当日在景山游览时,突然感觉眼前发黑而跌倒,面色白,出汗,恶心,病后即来我科就诊。
检查:8.1/6.5kPa(血压70/50mmHg),脉细弱。
辨证:证系劳伤气血,清窍失养。
治疗经过:针刺内关(双侧),得气取柔和酸胀针感。针后片刻诸症消失,起针后与同学们说笑而去。(引自《于书庄针灸医集》)
评析:本案为于书庄治疗晕厥验案之一。于书庄,男,1924年生,河北省安次县人。18岁赴京跟随冯济卿、赵锡武、张文祥学医10年,1951年在京开业行医,1953年在北京中医学校任针灸教员。他在临证中善于运用“气至病所”,徐疾补泻、刺血、火针、艾灸等方法,治疗中风病、面瘫、面肌抽搐、痹证、鼻渊等病。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获卫生部甲级、乙级及北京市科委科研成果奖6项。
晕厥为一种临床症状,多是由精神刺激或身体疲劳等因素导致人体升降功能失常,一时性心神失养所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治宜升阳复脉。令患者仰卧,头部放低,一般片刻即苏。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手厥阴是主脉所生病,故针内关治晕厥可以收效。
四、抽搐
(一)殷克敬医案
李某,女,6个月,1976年3月25日初诊。其母抱走亲戚途中受寒,一天来高热,气喘烦躁不安,下午突然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双目上视其母急抱医教队,指纹紫红色暗已透气关。取:少商点刺挤出紫红色血液,再针人中、合谷。留针中患儿渐渐安静,症状缓解,哭闹、能食乳,再取手十宣放血,第二天随访已愈。(引自《急症针灸治疗学》)
评析:本案为殷克敬治疗抽搐验案之一。殷克敬生平见《昏迷》。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脏腑娇嫩,易虚易实,寒邪入里化热,阻滞经脉,热极生风,上扰神明,而致急惊风之症。取少商、十宣放血,急退其热,热去风息,人中醒脑开窍启闭,合谷清阳走表,以泻阳明之热。使热退风息逆降,而病除。
(二)王明章医案
张某,男,5岁。1974年6月来院门诊针灸科就诊。患儿因发热4天不退,于当天上午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面红颊赤,牙关紧闭,两目直视,诊断为急惊风(惊厥)。治以开窍熄风定痉。先刺人中穴,次针合谷穴(双)。后针太冲穴(双),均留针。人中穴用提插泻法,合谷、太冲二穴用捻转泻法(手法不宜过重),行针手法操作5分钟后抽搐停止,再留针20分钟后出针。[马玉莹.王明章主任医师以人中穴为主治疗急症的经验.中医药研究,1995;(01):35-36]
评析:本案为王明章治疗抽搐验案之一。
人中穴治疗抽搐,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如《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印堂、百会、人中、中冲、大敦、太冲、合谷。”《杂病穴法歌》:“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本例在用人中穴开窍醒神定痉的基础上,配合谷、太冲以开四关,加强熄风定痉之功,故效果彰显。
(三)杜德吾医案
冯某,男,4个月,住山东工学院宿舍,1958年6月28日初诊。
病史:其母代述:患儿生后数天即发抽风,昼夜发作数次,经某西医院诊为缺钙所致抽搐,给予静脉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数日病势不减,仍1~2小时甚或数分钟发作1次。大便2天未下,纳呆。
诊见:诊时正值抽搐发作,四肢抽搐、挛急,两拳紧握,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翻,面色苍白,神识不清。指纹紫红。
诊断:婴儿急惊风。
治疗:治则:清热豁痰,镇惊安神,开窍熄风。针刺取穴:主穴:人中、印堂、百会、风府、大椎、肝俞、内关、合谷、中脘、足三里,备用穴:曲池、手三里、神门、阳陵泉、涌泉、哑门。手法:施以重雀啄捻转手法,不留针,每日1次。经第一次治疗后,抽搐大减,发作次数减半,继针3次,诸症悉平而愈。随访多年未复发。[张登部.针灸名医杜德吾临证验案.山东中医杂志,1988;(06):32-33]
评析:本案为杜德吾治疗抽搐验案之一。
此例急惊风,四诊合参,当属乳食不节,食积胃肠,疾热内蕴,气机壅滞,郁而化热,复感外邪或惊恐,疾闭心窍,神无所依,郁热引动肝风,故发惊风。杜老以清热豁痰、镇惊安神、开窍熄风为法。针取人中、印堂,以开窍、镇惊、安神,取百会、风府,以熄风、安神;取大椎、合谷、中脘、足三里,以清热豁痰、消肠胃积滞;取肝俞、内关,以疏肝调胃,养血宽中;备用穴取哑门、神门、涌泉,以镇惊安神,调养心肾,取筋会阳陵泉,手阳明曲池、手三里,以舒筋脉、调气血,诸穴相伍,并施以较重之雀啄捻转手法,以达痰祛热清、神复窍开、惊风熄平之目的,故速收其效。
五、中暑
(一)殷克敬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