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疑难病痰瘀同治经验
12175900000035

第35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22)

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22)

2.全身功能退化,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各个系统的功能衰退。易于发生老年性感染性疾病。易发生老年肺炎、肺气肿、尿路感染、慢性肾炎、肾病、脾胃消化功能低下等。

3.人体脏腑心、肝、脾、肺、肾功能衰减,心主血脉而搏动无力,肺主呼吸而少气难续,肝主疏泄藏血无度,脾主运化而升降失权,肾主水藏精而排泄无度、骨骼退化。凡此种种,诸病蜂起。

4.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通过三焦气化作用后的生理物质,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老龄化后脏腑各种功能活动处于衰减状态,代谢出现滞后,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营养质量的优势下降,甚而造成痰瘀浊邪的致病产物不断增加,导致脏腑功能活动低下,三焦气化升降出入活动失序,“因老易发多病”“因病加速衰老”的局面形成。

(二)抗衰老的思路

衰老不可拒,延缓犹可追,这就是抗衰老研究的目的。根据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中心为生命动力之源,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营养的作用发挥,赖心气的推动和运载;脾为后天之本,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对人体生命活动及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濡养和滋润的关键作用。所以,中医抗衰老治疗的精髓应落在调整心脾肾功能的改善上,不能截然地说:“心脾肾强壮,五脏六腑皆壮。”至少可以说抗衰老保证心脾肾功能的健壮,是实现人体健康长寿极其重要的一环。强调益心、健脾、壮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立足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三焦气化基础上,把益气养心,推动肺气宣发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运行,有利于水谷之精、气、血、津液布散和营养,从而发挥正常的吸清呼浊作用;把益气健脾,推动胃的受纳腐熟,有利于中焦脾胃之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升降出入的枢机开阖有度,气血化生有源;把调补肾阴肾阳,推动上、下焦水火协调既济和肝肾精血互化、疏泄有度,有利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发挥和三焦升降出入的气化功能活动。应该说:中医益心、健脾、壮肾三法是抗衰老重要的治疗手段。

关于脏腑功能衰退的治疗,应本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疗原则,灵活有效地使用“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胃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内经》)的治疗措施。

(三)抗衰老的注意事项

1. 抗衰扶正,兼顾整体

抗衰老三法只是用以人们在进入中老年阶段时提倡的三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延缓人们衰老、提高其免疫力和生活质量的目的。并不是说以此三法统领中老年复杂病的治疗方法,防止以偏概全。

2.整体治疗,分调五脏

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其衰老程度各具特点,《景岳全书》也曾指出:“用补之法,则脏有阴阳,药有宜否。宜阳者必先于气,宜阴者必先乎精。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其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在应用抗衰老三法时,根据情况对五脏功能进行调整。

3.量情施补,灵活应用 中老年人使用本方时,出现外感风寒、风热、食积或其他疾病,应先停服本方,治疗新感疾病,待新感疾病痊愈或恢复时再继续本方以提高其抗病能力。

4.抗衰固本,不忘祛邪

不论是因老致病,还是因病致衰,抗衰扶正皆为正治,但治本之时切不可忘记化痰祛瘀。痰瘀是导致人体衰老之贼寇,脏腑经络病变之元凶,要把握住抗衰固本和化痰祛瘀的治法应用,或先以扶正,继以化痰祛瘀,或扶正祛邪兼顾。

(四)中医抗衰老的三法

1.抗衰益心法

就是利用具有延缓心脏衰老、提高心脏功能的药物,调整心脏功能增加其血流量,保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供应。抗衰益心法包括养血安神化浊法和益气养心化浊法两种。

(1)养血安神化浊法:运用养血安神和化浊的药物,消除脉管中的浊瘀,使其脉道通畅,保证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畅通无阻,循营周身。

适应证:多见于50岁以后的中老年患者,长期失眠,睡眠不足,或入睡表浅易醒,严重者彻夜不眠;或白天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遇事健忘,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或心神不宁,情绪不稳,容易急躁;或烘然汗出,汗后神疲;或阳事不举,易于早泄。本方亦可用于更年期的男女患者,疗效卓著。

养血护心丸:药用太子参12g,白术9g,茯苓9g,莲子仁15g,当归9g,远志9g,枣仁9g,龙眼肉9g,石斛9g,阿胶(烊化)9g,枸杞子9g,仙茅9g,淫羊藿9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山茱萸9g,栀子9g,黄柏9g,辽沙参12g,合欢皮9g。上药依此比例,精粉后制成水蜜丸,每日2次,每次6g,开水冲下。

按:本方在应用中着重于养血益阴,安神健脾。对届入更年期的男女,疗效尤著,其功能具有保护中年人安全地度过更年期的作用,消除失眠急躁、情绪不稳、精力衰退的症状。

(2)益气养心化浊法:运用益气养心和化除浊毒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由于心气不足、浊毒内生而引起的病证。使心气充足,运血有力,脂浊毒物排出体外。

适应证:本法适用于中老年心气不足的患者,临床上见心悸气短,活动时感到呼吸困难,胸闷不舒,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仅有胸闷不舒,周身酸困,或饱餐后胸闷不适,压气腹胀。即使心电图检查正常,亦应该考虑心气不足的早期诊断,断然不可大意导致病情加重,引发心血管意外事件。

益气养心丸:药用黄芪30g,桂枝9g,甘草12g,党参12g,建曲9g,炒枣仁12g,泽泻9g,葛根9g,山药12g,黄连3g,莲子肉12g,灵芝15g,茵陈15g,何首乌15g,山楂12g。按以上药配伍比例,精粉制成水蜜丸,每次9g,每日2次,早晚分服,开水冲下。

按:本方主要是益气养心,化浊消脂。它的功能是建立在益气养心有利于脂浊的排除,化浊消脂有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循环。旨在心脏抗衰老,益心健脾益肾,补气健脾化浊的作用极强,增强心脏功能的同时,还具有预防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防止血管老化的作用,清除血管中的杂质,应该说是扶正祛邪抗衰老的第一方。在40岁以后的中年人心气不足、胸闷气短的人群中,从心电图、心脏造影发现冠心病者不到30%,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冠心病的人群逐渐增多,平时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的患者成为冠心病,还有个别患者出现心猝死。所以,心气不足、胸闷气短是冠心病的前期症状,或者说是隐形冠心病,即量变过程。在心电图、心脏造影还没有发现或者确定冠心病时,心气不足、胸闷气短患者(应排除其他心肺胸膜器质性疾患)采用本方治疗可预防冠心病的心血管事件。

2.抗衰健脾法

就是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壮五脏六腑皆壮”的理论而拟定抗衰治法。选用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畅中、升清降浊作用的药物,改善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而导致升降失序,清浊含混,机体失养的病证。抗衰健脾法具体包括化浊和中法和益气健脾法两种。

(1)化浊和中法:运用具有化解浊毒调和脾胃作用的药物治疗年老体弱脾胃失和,浊毒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使中气升降有序,清浊布散有径,清升浊降正常,以绝痰瘀浊毒之源。

适应证:本法适用于中年以后脾胃失和,浊毒内生的肥胖人,由于长期恣食肥甘、营养过剩导致脾胃失和,脂浊痰瘀内生。临床上见形体肥胖,腹大臃肿,喜睡懒动,四肢沉重,头脑胀痛,口中黏腻,胸脘痞塞,泛恶欲吐,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而浑浊,舌苔黄腻,脉象滑或濡缓。体格检查无论血脂、血液流变学正常与否,均应该按照本类型进行辨治。

化浊和中丸药用:茵陈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30g,鸡内金9g,山楂16g,大黄15g,萆薢15g,龙胆草9g,葛根15g,山药15g,黄连15g,藿香9g,佩兰9g,生玉米30g。以此比例,粉碎细面,制成水蜜丸,每次9g,每日2次,开水冲下。

按:本方是集渗湿化浊、降脂解毒、清胃和中药物为一方,着重解除中老年脾胃失和湿浊停聚的病证。湿浊痰瘀病邪的产生虽言与五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序有关,应归属于中焦脾胃清升浊降的功能失司,清浊含混,清不能布散而停聚,浊不能尽排而酿毒,终致痰瘀病邪。该方具有渗湿化浊、降脂解毒、清胃和中之功,从脾胃着手,源头治理,实为治疗脾胃失和、湿浊毒邪内停的理想方法,对预防高脂血症、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

(2)益气健脾温中法:运用具有益气健脾功能的药物组成方剂用于治疗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而引起的病证。从而使中焦脾胃健壮,纳化正常,升降有序,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