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疑难病的痰瘀辨治 (4)
2.治疗心律不齐方 阿胶12g,黄连3g,茯神9g,炒枣仁12g,远志9g,甘草6g。水煎服。
3.治疗房性、室性早搏方 党参9g,白术9g,五味子9g,麦冬9g,龙眼肉9g,柏子仁9g,炒远志9g,炙甘草6g。水煎服。
4.治疗心房纤颤方 炙甘草9g,阿胶6g,党参9g,生地黄12g,桂枝3g,麦冬9g,火麻仁9g,仙鹤草9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四)病案举例
张某,男,47岁,农民,于1998年3月23日就诊。患者于7年前一次重劳动时,开始感觉心慌、气急、头昏,伴有咳嗽、咳白色黏痰混有少量血丝,无浮肿发热,在家休息1周后逐渐好转。数月以后,因受凉感冒,再次感到心慌、气急、咳嗽、不能平卧,经门诊治疗(详情不明),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2周后逐渐缓解。3年来如此反复发作6~7次,均与受凉劳累等有关,症状轻重不一,发作轻时经休息可自行缓解。3年前上山打柴,不到1小时感觉胸闷、头昏、气急、休息后稍缓解,当晚呼吸困难明显,不能平卧,病情日趋加重,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尿少、下肢水肿。曾经住院治疗,用“毛花苷”静脉滴注,口服“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口服。好转后出院,一直坚持服用“地高辛”,病情基本控制,可从事一般的农活。
近2个月来上症有发作之势,活动较剧烈时即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气急、休息后稍缓解,继服强心利尿药,病情改善不明显,而求中医治疗。14岁时关节游走疼痛,两膝关节肿胀,不能参加劳动,服阿司匹林或保泰松后好转,以后常有发作,近3年来未发。平素畏寒怕冷,易于感冒。体检:体温36.8℃,脉搏约100/min,呼吸25/min,血压16/9.5kPa(1kPa=7.5mmHg),急性病容,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阳性,两肺底可听到多数小水泡音。心尖搏动弥散,搏动范围超过左锁骨中线外2cm,叩诊心界明显向左扩大。心率140/min左右,心律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区可闻及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向左腋下传导。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稍增强。腹部膨隆,肝脏上界第5肋间、下界右肋缘下2cm、剑突下5cm,质地软有压痛,脾未触及。有腹水体征,阴囊水肿,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X线示心脏向两侧扩大。舌淡紫,苔白,脉象结代,诊断:风心病房颤合并心衰——心阳不振,痰瘀内阻。
治法:继续应用强心利尿药,中药以益气温阳,化痰祛瘀为法。
处方:长白参9g,白术9g,茯苓12g,五味子6g,附片5g,白芍12g,丹参12g,炙麻黄6g,辽细辛3g,三七粉(冲服)3g,水蛭3g,黄芪30g,大腹皮9g,半夏9g,远志9g,当归9g,桃仁9g,郁金9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1日3次,分服。
二诊(3月28日):上药进1剂,患者呼吸困难顿感缓解,继进5剂,心悸心慌好转,能够平卧休息,饮食增多,尿量增加,水肿逐渐消退,嘱其将保钾利尿剂螺内酯改为间日口服20mg,仍守上方口服。
三诊(4月8日):患者情况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基本纠正,心悸时作,能自行下床活动,下肢水肿消失,口唇发绀明显减轻,仍有畏寒怕冷,舌淡红有瘀斑,脉结代。继以益气养心,温阳化气,化痰祛瘀。将上方去麻黄、辽细辛,加补骨脂9g,淫羊藿9g,胡芦巴9g温补肾阳。
四诊(4月25日):患者基本上生活自理,能干一些较轻的体力活动,自我感觉良好,令其停服利尿药,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改用口服自制“益气通脉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
随访:2005年3月9日电话走访,患者自述:7年来单纯服用“地高辛”时,易于出现胸闷气急,每年坚持冬夏口服“益气通脉丸”4个月,能够维持疗效,目前情况良好,生活自理。
按: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血量减少,因而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出现静脉系统瘀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根据其临床表现,符合中医心气(阳)不足,水寒不化,痰瘀停聚的观点,在治疗上采取益气温阳,化气行水,化痰祛瘀的方法。方中参、附(参附汤)益气回阳救逆,以复心脏衰竭之阳;术、苓、芍、姜、大枣(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以逐下焦之寒;黄芪、当归补气养血,佐参附推血载气以增振心强力之效;配炙麻黄宣肺平喘,助肺宣肃有通上达下之功;更以三七粉、半夏、桃仁、郁金、水蛭、丹参化痰祛瘀,而逐停聚之浊,俾污浊去而纳新,心气震而生息宁,危重之势渐平。说明本方能增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使用强心利尿药的作用,在消除长期使用强心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副作用的同时,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五、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指病因尚未明确,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能引起动脉、脑、心、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根据我国采用WHO/ISH公布(1999年)标准:凡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9kPa,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kPa,具有二者之一项的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一般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篇所述的为原发性高血压,至于继发性高血压不在讨论之例。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学说繁多,迄今尚无定论。本病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可散见在中医“头痛”“眩晕”病的范畴。高血压病是在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的基础上,复因情志、饮食所伤、劳欲过度而发病,痰瘀是高血压病发生、加重恶化的病理产物。也有患者血压严重升高未见其他不适症状的,亦应引起重视。
(一)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 长期的忧愁恼怒,抑郁不遂,肝气郁结:一则气郁化火,日久伤阴而致肝阳上亢;二则肝郁日久,中土不得疏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而反酿生脂浊痰瘀。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烟酒所伤,中焦脾胃受损,脂浊痰瘀内阻,清阳不升,脂浊上蒙。
3.劳欲过度
年老体衰,久病及肾,过度劳欲,可损及肝肾。肝肾亏虚又有阴虚阳虚之偏:阴虚而阳不得守位,反致虚阳上亢而致阴虚阳亢;偏于阳虚者而为阳虚阴盛。阳主温煦、气化、推动,阳虚则寒凝,津血失布,脂浊停聚而害化痰瘀。
痰瘀是情志、饮食所伤、劳欲过度等因素,导致高血压病形成的病理变化的致病毒邪。高血压形成之后,既可加速痰瘀病邪形成,又可加重高血压恶化,促使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前已述之,虽然情志、饮食所伤、劳欲过度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不同,最终造成的病理损害却是一样的,殊途同归。肝郁、脾虚、肝肾亏虚最终可引起气滞不畅、清气不升,水谷不化精微;精血不能互化,害化脂浊痰瘀。痰瘀壅塞脉络,胶结黏附于脉络内壁,使其管腔狭窄而变性,津血循行负荷阻力增加,不能顺利地通过狭窄的脉络,致使心脏负荷加重恶化。
(二)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血脉,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尤以肝、肾为主。病性有虚实之分,但多为虚中夹实。实为肝胃郁热,肝阳亢盛。虚证为肝肾阴虚,心血不足。不论虚实及阴阳亏损,均可出现痰瘀致病实邪结聚,阻滞脉络的症状。病势缓慢者多见,多呈渐进性加重;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常见病。此外,高血压病有不少患者无症状,常常发生了心脑血管病时才明白,但为时已晚。所以,要求人们平常要坚持体格检查,如果发现平时有睡眠不实,情绪不稳,面色红赤时,一定要到医院检查,以便于早发现、早防治。
高血压病的痰瘀论治,不管是清肝解郁,平肝潜阳,抑或是补养心血,滋补肾阴,均应该把化痰逐瘀放在首位。在泄实补虚的同时,一定要把控制血压为首务,同时把化痰逐瘀体现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始末,这是控制高血压病发生,防止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关键。
1.肝旺脾虚之痰瘀型
本病多发于平素喜食肥腻之品,贪食易饥,形体肥胖的人。临床表现及特点:头痛且胀,血压升高,形体肥胖,脘腹胀满,乏力懒动,性情急躁,易于激动,舌红体胖大,苔黄腻,脉象沉弦或滑而有力。
治法:清肝泄胃,化痰逐瘀。
药用:天麻9g,白术12g,半夏9g,大黄15g,连翘12g,玄参9g,萆薢9g,玉米12g,茯苓12g,半夏9g,防风9g,泽泻15g,猪苓12g,猪毛菜30g,芹菜根15g,水蛭3g,石决明20g,丹参15g,绞股蓝30g,芒硝(后下)15g。
2.肝阳上亢之痰瘀型
本病多发于中年人,素体抑郁恼怒,肝气不舒,日久化火伤阴导致肝阳上亢,痰瘀日渐内生,损伤脉络。临床表现及特点:头脑胀痛,喜以凉巾冰头,血压升高,面红目赤,急躁易怒,且因情绪不稳,烦躁恼怒而加重,时有头晕目眩,睡眠表浅,易于惊醒难以入睡,腰膝酸软,舌红苔白,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消痰化瘀。
药用:天麻9g,代赭石30g,制龟甲12g,栀子9g,菊花15g,生龙牡各30g,怀牛膝15g,生杜仲12g,水蛭3g,杭白芍15g,地龙9g,郁金9g,金樱子9g,银杏叶15g,夏枯草15g,绞股蓝30g,赤芍12g,龙胆草12g。
3.血虚肝旺之痰瘀型
本病多见于妇女年届更年期,月经紊乱,或多或少,阴血耗伤,肝阳偏亢,痰瘀渐伤脉络。临床表现及特点:年届更年期,头痛眩晕,头昏脑鸣,血压时高时低,精神抑郁,情绪不稳,心烦急躁,夜寐不安,时有烘然汗出,心悸不宁,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补气养血,平抑肝阳,化痰祛瘀。
药用:太子参12g,白术9g,茯苓9g,黄柏9g,黄芪15g,知母9g,枣仁9g,远志9g,珍珠母12g,生龙、牡各15g,仙茅9g,淫羊藿15g,当归9g,枸杞子9g,石决明15g,木香5g。
4.肝肾阴虚之痰瘀型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年老体虚,精血不足,肝肾亏虚,病生痰瘀,脉络损伤,多并发脑络病变,窍机失灵。临床表现及特点:头痛时轻时重,眩晕时作,昏蒙不清,血压靠药物控制,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心烦不寐,时清时昧,小便滴淋不畅,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舌暗红,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滋补肝肾,平抑肝阳,化痰逐瘀。
药用:制龟甲9g,熟地黄15g,当归9g,川芎9g,赤芍12g,枸杞子9g,菊花12g,何首乌12g,茯苓12g,山茱萸12g,丹参15g,杜仲12g,水蛭3g,半夏9g,陈皮9g,沙苑子9g,菟丝子9g,地龙9g。
(三)降压验方4首
1.臭梧桐叶30g,带根芹菜30g。用法:水煎当茶喝。
2.桑枝150g,桑叶30g,茺蔚子12g。用法:水熬,每晚洗脚1次。
3.玉米须30g,猪毛菜(茨蓬)30g。用法:水煎服。
4.白蒺藜9g,夏枯草12g。用法:水煎服。
(四)病案举例
赵某,男,62岁,1999年6月2日就诊。患者20年前因爱子车祸夭折,遂致情志不畅,次年出现头晕目眩,恶心欲呕,夜寐不安。某医院就诊,血压30/18kPa,给予复方降压片、肌注利舍平等,症状有所好转。嗣后在遇劳、情志不畅等因素时易作。平时患者因恼怒吵架,而出现头晕目眩,面色红,恶心欲呕,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腻,脉弦有力。血压28/16kPa,心率92/min。此乃肝肾阴虚,风阳挟痰浊上扰,治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平肝潜阳,化痰祛瘀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