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施今墨医案解读
12172900000043

第43章 杂病 (3)

第十一章 杂病 (3)

7年前曾患夜间多汗,晨起床褥印有人形之湿迹,平素最易感冒,当时转战各地,亦未多加治疗。解放后在京任职,夜汗未现。4个月前,因感冒服阿司匹林,汗出甚多,此后每于晨间3、4点钟时即出汗如洗,醒后遍身冰冷,不敢再睡。两个月来不能安眠,精神疲倦,苦恼异常。饮食、二便如常。

舌苔薄白,舌胖有齿痕,六脉芤大,沉取无力。

【辨证立法】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今阳虚不能卫外,汗液易泄,遂成多汗,拟补气固表为治。

【处方】

炙黄芪 30克

炒防风 3克

云茯苓

神 各10克

野於术 10克

浮小麦 30克

五味

倍子 各6克

生牡蛎

龙骨 各12克(同打先煎)

炙甘草 6克二诊:前方服4剂,服至第2剂汗即减少,4剂则汗止,夜汗即除,睡亦通宵安然,精神焕发,希予常服方,以资巩固。

【处方】

炙黄芪 30克

炒防风 3克

怀山药 30克

五倍

味子 各6克

米党参 10克

云苓皮 10克

浮小麦 30克

乌梅肉 5克

白薏苡仁 30克

野於术 10克

生牡蛎

龙骨 各12克(同打先煎)

炙甘草 6克

炒远志 6克另:龙骨、牡蛎各60克,五倍子、五味子各15克,研为细粉,擦身止汗。

【解读】

多汗一证,出自《内经》脉要精微论等篇,指无天热、运动、服药等引起出汗的正常因素而汗出异常者。多由机体功能低下,表虚固摄无能所致。施师以玉屏风散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其风寒之邪侵袭,伍用生龙牡、五味子、浮小麦收敛止汗,“汗为心之液”,多汗易于伤及心液,故以茯神、茯苓、薏苡仁养阴强心而治其本。

炙黄芪——炒防风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黄芪甘温补气固表扶正,防风辛散祛风解表驱邪。二药伍用,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疏散之力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二药参合,散中寓补,补中兼疏,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固表止汗之力益彰。用于治疗表虚自汗,四肢酸楚等症以及虚人易患的感冒诸症。

黄芪、防风伍用,选自《王旭高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黄芪、防风各等份,《医宗金鉴》谓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以防风以驱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

黄芪合防风能固卫疏表,所谓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合用,功在防御外邪入侵。古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思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期矣。”近人谓,黄芪含有“干扰素”,能增强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感染,此正前人所述的黄芪合防风之功效。

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也常用来治疗经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风疹块(荨麻疹)非发作时投之,用于扶正,减少发作,减轻症状,巩固疗效。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乌梅肉——五味子(见第227页)。

第七节 艾迪生(阿狄森)病

林某 男 40岁 病历号 54、5、121

病已经年,初起四肢乏力,头晕而痛,逐渐皮肤颜色变黑,而后口腔、舌尖、齿龈亦均发黑,腰酸腿软,心慌气短,睡眠多梦,食欲欠佳,饭后恶心,大便日行二三次,溏便,经沈阳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艾迪生病。

舌尖色黑,薄有苔,六脉沉弱无力。

【辨证立法】

肾者至阴也,其色为黑。《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肺主皮毛,皮毛生肾。”故肤色如墨,其病在肾。《普济方》载:“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呼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冷。”治宜强腰肾,调气血法。

【处方】

川杜仲

续断 各10克

补骨脂 10克

淮山药 30克

白术炭 各6克

熟地炭 各15克

五味子 5克

酒川芎 5克

云茯苓

神 各10克

沙苑子

白蒺藜 各10克

山茱萸 12克

酒当归 10克

炙黄芪 18克

炙甘草 3克二诊:服药6剂,自觉身体较前有气力,大便亦好转,每日1次软便,食欲增强。仍遵原法丸药图治。

【处方】

紫河车 60克

鹿角胶 60克

川杜仲

川续断 各30克

沙苑子 60克

云茯苓 30克

云茯神 30克

山茱萸 60克

广陈皮 15克

炙草梢 30克大熟地 60克

春砂仁 15克

酒当归 30克

酒川芎 15克

炙黄芪 60克

墨旱莲 30克

车前子 10克

建泽泻 30克

山楂炭 30克上肉桂 15克

川附片 30克

酒杭芍 60克

冬白术 60克

金石斛 60克

补骨脂 30克

血余炭 30克

粉丹皮 30克

焙鸡内金 30克

共研细末,淮山药600克打糊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三诊:丸药1料,3个月始服完。皮肤黑色减退,口腔、舌尖、齿龈均已不黑,精神体力大为好转,小便亦不深黄,腰酸腿软,心跳气短等症大减,再用丸剂,以冀愈可。

【处方】

肉 桂 15克

山茱萸 60克

云茯苓 30克

云茯神 30克

白 术 60克

金狗脊 60克

五味子 30克

沙苑子 30克

白蒺藜 30克

制附片 30克

牡丹皮 30克

酒当归 30克

酒川芎 15克

酒杭芍 60克

远 志 30克

墨旱莲 30克

干 姜 30克

炙草梢 30克

大熟地 60克

建泽泻 30克

黄 芪 60克

淮山药 118克

鹿角胶 60克

紫河车 60克

龙 骨 60克

姜 黄 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解读】

现代医学认为艾迪生病,为肾上腺皮质疾患。中医依据脉证断为肾之病也。以桂附八味丸和四物汤为主方,加紫河车、补骨脂、鹿角胶、五味子、沙苑子、杜仲、续断等强腰肾药,使其阴阳两补,气血和调。疑难重症,得此殊效,应用现代医学进一步研究其原理。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生地炭——熟地炭(见第48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35页)。

苍术——白术(见第28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大熟地——砂仁(见第49页)。

川附片——上肉桂

附子大辛大热,气味俱厚,上益心脾阳气,下补命门真火,有卓绝的回阳救逆之功,为温补命门之主帅,温通十二经脉之要药;肉桂辛甘大热,入血分以温通经脉,功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温补肾阳之要药,鼓舞气血,以助气化,更能引火归元以摄元根之火。二药参合,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强心救逆之力倍增。用于治疗阳痿、早泄、不孕、以及寒湿痹痛、脘腹冷痛等症。

第八节 肠 绦 虫 病

侯某 男 29岁 病历号 53、8、417

经常头晕沉重,心跳,气短,脘腹时痛,大便日行二三次。周身酸软无力,食欲尚好,但食后恶心。曾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无甚效果。日前经北京某医院检查,大便有绦虫卵。

舌苔薄黄,六脉细弦。

【辨证立法】

绦虫为患,吸夺人体营养,日久则脾胃孱弱,化血少源,气血逐渐亏损,遂现头晕、气短诸症,当先除虫,再复体功为治。

【处方】

花槟榔 30克

炒萸连 各3克

苦桔梗 5克

风化硝 10克

南瓜子 60克(打)

炒白术 10克

紫厚朴 5克

炙甘草 5克

乌梅肉 5克

炒芜荑 6克

大腹皮 10克另:雷丸面10克,分2次随药送服。

二诊:药服1剂,今晨腹绞痛,肠鸣漉漉,大便稀,并下一团虫体,用水洗涤,泡入玻璃瓶检查。据查为绦虫,头尾计长1.9米。嘱将前方留作备用,下月再检大便,如有虫卵仍取原方,今日另开丸方,恢复体力。

【处方】

每日早、晚各服人参健脾丸1丸,白开水送服,连服20日。

【解读】

肠绦虫病常见的有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两种。前者因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又称米猪肉)而感染;后者因吃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两种绦虫的成虫都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寿命可长达20~30年。猪肉绦虫的成虫全身长2~4米,牛肉绦虫的全身长2~8米。

花槟榔——南瓜子

南瓜子味甘,性温。入胃、大肠经。本品功专杀虫、驱虫,治疗绦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尤宜治疗绦虫,不论猪肉绦虫,还是牛肉绦虫,均有良效。其治疗机制,正如现代医药研究所知,南瓜子含有脂肪、脲酶、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等,对绦虫有麻痹作用,其作用主要在绦虫的中段和后段。

槟榔杀虫消积,下气通便,利水消种;南瓜子杀虫。据现代医学研究所知:二者又均可麻痹虫体,驱除绦虫。槟榔作用于绦虫的头和未成熟的节片,也就是绦虫的前后段;南瓜子作用于绦虫的中段和后段。故二药伍用,其效益彰,驱除绦虫甚效。用于治疗肠寄生虫(绦虫)病。

槟榔、南瓜子伍用,治疗绦虫最为有效。但中医并不单纯治虫,尚予调理肠胃为辅。虫被驱下,仍宜健脾调理,以恢复体力。

戎聚全报道:南瓜子和槟榔浓缩口服治疗牛肉绦虫50例,均排出有头节的完整活动虫体,随访4~6个月未见绦虫节片。具体用法:南瓜子80克,打碎去壳,水煎过滤浓缩至50毫升,上午1次口服;5~10分钟后,服槟榔80克浓缩口服液50毫升;30分钟后,再服30%硫酸镁100毫升。

炒吴萸——炒黄连(见第84页)。

注:芜荑又叫无夷,芜荑仁。苦辛,温。入脾、胃经。杀虫,消积。治虫积腹痛,小儿疳泻、冷痢,疥癣,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