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12171100000006

第6章 四逆散

第六章 四逆散

《伤寒论》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①者,四逆散主之。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白芍。上4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泄利下重:指泄泻或痢疾兼有里急后重。

【译文】少阴病病人证见四肢逆冷,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或者心下悸动,或者小便不利,或者腹中疼痛,或大便泻泄而有里急后重感觉的,用四逆散主治。炙甘草、枳实、柴胡、白芍,以上4味药,各35g,捣碎过筛,以白开水冲服一方寸匕(约合17.4g)药物,1日3次。

【按语】本方证为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所致。四逆,指手足不温。因外邪传经入里,郁遏肝胆气机,阳气失于疏泄而内郁,不能达于四末,故见四肢厥逆,身热。肝胆失疏,气机失常,气滞则脘腹胁肋胀痛。本证“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令阳气外达,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使肝不横逆,疏泄条达,与柴胡相配,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一散一收,相反相成,为理肝之用,为臣药。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与白芍合用又缓急止痛,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又能使肝脾调和,土不乘木,则腹痛泻利等症自除。本方药虽4味,但配伍严谨,柴胡、白芍疏肝,枳实、甘草理脾,因此后世医家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不和诸证。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趣味速记】只烧干柴。解:只(枳实),烧(白芍),干(炙甘草),柴(柴胡)。

临床应用

(一)阳痿

【原文】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凡惊恐不释①者,亦致阳痿。(《景岳全书》)

【注释】①释:放下、丢弃之意。

【译文】思虑、焦急、劳累、忧愁、抑郁等太过者,常导致阳痿;心里惊恐不安,挥之不去者,也会导致阳痿。

【按语】心理因素是导致阳痿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故疏肝解郁是治疗阳痿的常用方法。四逆散不仅具有疏肝解郁的功能,还能调和肝脾,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正气自复,百病可消。

【病案举例】赵某,男,27岁。2004年10月5日初诊。阳事不举1年,手淫史多年。一直顾虑对婚后房事有影响,加之工作不如意,忧心忡忡。婚后1年来,房事困难,即便偶有成功,也时间极短。曾自服多种壮阳药,无效。刻诊:胸胁痞满,头晕失眠,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证属肝胆气机不利,郁而化火。治宜疏肝清胆,佐以补肾。予四逆散加减:

柴胡10g炒枳实10g白芍10g知母12g黄柏10g

香附15g

水煎服,日1剂。5剂后诸症减轻。后以本方加覆盆子15g,韭菜子10g,淫羊藿10g,共服20剂,并配合心理疏导而愈。[霍建锐.四逆散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2008,30(12):1285-1286]

【中医解析】阴茎为宗筋所聚,肝脉络阴器,忧思郁怒则肝失调达,气失疏泄,宗筋所聚无能,而致阳痿。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因郁致痿,因痿致郁,在阳痿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本例患者无明显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但有明显郁证情况。以四逆散为主,疏泄肝之气血,条达宗筋,并稍佐补肾之品,效良。

(二)胁痛(胆结石)

【原文】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衰气结,……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古今医鉴·胁痛》)

【译文】胁痛患者,……如果是因为暴怒悲伤,肝气郁结,……治疗应该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使肝气平和,肝阳不亢,气机通畅,就没有治愈不了的。

【按语】肝气郁结导致胁痛在临床较为常见,故选四逆散以疏肝解郁也是治疗胁痛的常用方法,但对于胁痛伴有黄疸者,还需加用退黄之品以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张某,男,47岁,2006年7月6日初诊。患者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反复发作10余年,1周前食生冷后,出现右胁腹疼痛,走窜不定,时作时止,腹胀,纳呆,嗳气,泛酸,乏力,口干口苦,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腻,脉细涩。墨菲征(+)。B超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予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g黄芩10g枳壳10g郁金10g

川楝子10g鸡内金10g海金沙10g金钱草30g

太子参15g白芍15g炙甘草5g

服药20剂后,疼痛消失。近期显效。[蔡洁武.四逆散临床运用举隅.甘肃中医,2009,22(1):25]

【中医解析】按肝失疏泄,胆汁瘀滞,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能正常疏泄,且肝气不疏,致脾运失健,则湿气泛滥,蕴而化热,湿热蕴结胆汁而成为沙石,治当疏肝理气,清胆化石。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大多数医家倾向于通腑攻下,临床验案亦屡见不鲜,但用通腑攻下前提,必当有可下之里实证,然而临床病例并非都有里实,本例即是如此,投以四逆散加味治之,取得良效。方中用四逆散透解郁邪;加黄芩配合柴胡能清化少阳胆腑;加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利湿化石;太子参健脾和胃。诸药配伍,共奏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化湿消石之功。

(三)癃闭(尿潴留)

【原文】癃闭内因,……有肝经忿①怒,气闭不通者。(《证治汇补·癃闭》)

【注释】①忿:指生气、愤怒之意。

【译文】癃闭内因,……有的患者是因为肝怒而致气机郁结,小便闭而不通。

【按语】因肝郁气滞而致癃闭者,可选四逆散以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气机畅,郁结通,则小便自利。

【病案举例】朱某,男,58岁,2007年9月10日初诊。患者于2日前早晨突发小便不通,不能排尿,小腹憋胀而入院。外科予导尿、输液,今日请中医会诊。刻诊:患者仍行导尿,纳可,大便日二三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为癃闭。证属肝失疏泄,膀胱气化不利,治宜疏肝解郁,畅达气机,恢复膀胱气化。予四逆散加减:

柴胡10g炒白芍12g炒枳实7g炙甘草7g

白术15g泽泻10g川芎10g车前子(包)12g

紫苏叶7g紫苏梗7g石菖蒲12g

日1剂,水煎服。4剂后患者自觉开管导尿时能用力,闭管时有少量尿液溢湿内裤,由于怕长时间导尿引发感染,外科遂撤尿管而行膀胱造口术。中药仍予前方出入,服至20剂,经B超检查患者开管排尿后,膀胱无残留尿,遂行瘘口修补术,病告痊愈。[刘春龙,胡连军.四逆散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2008,30(10):1048-1049]

【中医解析】患者的女儿曾告知其父性情急躁,于病前晚上生气后又受惊吓而出现该病。怒伤肝,恐伤肾;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膀胱气化正常,小便自利;若肝气郁结,肾失开合,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出。治疗应以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为目的,故以四逆散为主方,疏理肝气,畅达郁滞,则膀胱气化恢复,小便自如。

结语

本方原是治疗阳郁厥逆证的基础方,后世多作为疏肝理脾之通剂。以胁肋疼痛、脘腹胀痛,或手足不温,脉弦为证治要点。若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除下重;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伤寒论》中本方用于治疗伤寒少阴热化的四逆证,亦即后世所说的热厥证,效果确实明显。只是目前热厥证中医临床比较少见,而更多地用于其他肝郁证候,如肝脾不和,肝气不疏等导致的多种腹腔病、盆腔病,各种痛证等。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胰腺炎、阑尾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属于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者。

对于阳微阴盛的寒厥者,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