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12171100000040

第40章 五苓散

第三十九章 五苓散

《伤寒论》

【原文】中风①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③,五苓散主之。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④和服方寸匕⑤,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中风:外感风邪引起表证之证名,与西医学脑血管意外之中风不同。②有表里证:指表里同病,表证指太阳证,里证指蓄水证。③水逆:指饮邪内停,水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而饮入则吐的一种证候。④白饮:指米汤。⑤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一种器具。

【译文】太阳中风证发热,经过六七天都没解除而且出现烦躁,此为表里同病,病人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的水又立即吐出来,这种病称之为水逆,用五苓散治疗。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以上5味药捣碎为散剂,以米汤送服方药6g,每日3次,多饮热水,汗出可愈,以后仿这种方法服药。

【按语】五苓散若治疗属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布,蓄于下焦者,则方中各药用量,应重用猪苓与泽泻,轻用桂枝、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因此时病位在下焦,猪苓、泽泻归经肾与膀胱,功专于行水,可以泻蓄于下焦之水湿。若属津液不足,兼有输布障碍者,则应重用白术、茯苓,轻用泽泻、猪苓,桂枝用量居中。脾胃乃气血水谷津液化生之所,脾胃健,则津液化生有源。五苓散不仅能使津液下行而利小便,还能使津液上升而止渴,津液外输以发汗润肤,兼能通过其行津作用以祛湿化饮。凡是津液输布不利的病证,均可用本方加减。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趣味速记】泽苓白猪桂(想象:泽林白猪贵——泽泻、茯苓、白术、猪苓、桂枝)。

临床应用

(一)水肿(特发性水肿)

【原文】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①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注释】①消渴:指口渴大量饮水,不是病名。

【译文】如果脉象浮,小便不利,微热且口渴大量饮水者,以五苓散治疗。

【按语】脉象浮者,主有表证,现又有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不利的症状,故此患者其病机当为外有表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水不能排出体外而至水肿。治疗当选五苓散以桂枝外散表邪,且又可助膀胱气化,同时方中有大队利尿通淋之品,如此则外邪可除,小便通畅,水肿自愈。

【病案举例】患者,男,38岁。3年前,因受寒出现左足水肿疼痛,曾在某大医院行多项检查,诊断为“特发性水肿”,先后给予氢氯噻嗪、螺内酯、泼尼松等治疗,服药即减轻,停药则病情复发。且水肿和疼痛逐渐向上蔓延,后辗转服用祛寒除湿、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健脾补肾等方药百余剂而未见好转,长期服用泼尼松维持。患者因不能正常工作而痛不欲生。刻下:满月脸,口渴喜饮,小便浑浊,左足肿大如靴,疼痛,按之如泥,皮色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治宜化气利水。处方: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泽泻15g,桂枝10g,每日1剂。服药3剂后复诊,患者告知疼痛和水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月余,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常忠莲.《伤寒论》方临床运用举隅.中华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78]

【中医解析】五苓散虽为膀胱蓄水证而设,然其病机为外感风寒,表邪不解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于体内。此例患者溯本追源,观其主证,与五苓散方正合拍,故用之有效,正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在临床中运用五苓散治疗各个部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水肿,只要抓住“外感风寒诱发”“小便不利”这两个关键,就能获桴鼓之效,不必拘泥于腰以上或腰以下。

(二)消渴(尿崩症)

【原文】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景岳全书》)

【译文】还有阳不化气则津液不能而散至全身,津液没有阳气则只能降而不能升,所以出现直入膀胱而导致饮一溲二的消渴病。

【按语】消渴的一种病机就是由于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结,津液不能向上布散而直输膀胱以排出体外,故见小便多。治疗此种消渴当以五苓散助阳气化,消散水饮,如此则津液能向上布散至全身,小便自然减少,消渴可除。

【病案举例】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g茯苓9g泽泻6g桂枝6g猪苓5g

水煎服。(《李克绍医案》)

【中医解析】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水气内停,津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三)癃闭(手术后尿潴留)

【原文】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谢映庐医案》)

【译文】小便是否通畅,全是由于膀胱能否正常气化。

【按语】膀胱气化正常,则小便通畅;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通。针对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即癃闭者,可选五苓散治疗,方中既有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治其本,同时有许多利尿通淋之品治其标,如此标本兼治,癃闭可除。

【病案举例】董某,男,20岁。于2000年5月20日就诊。2天前因突发急性阑尾炎于当日下午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手术后尿潴留,经热敷及导尿5次无效,转求中医治疗。患者表情痛苦,小腹硬满,小便涓滴不出,脉沉,舌红,苔薄润。证由手术后血瘀气滞下焦,累及膀胱气化所致。治宜助气化通州都,方用五苓散加味:

泽泻30g猪苓20g茯苓20g车前子20g泽兰10g

白术10g桂枝10g乌药10g大黄(酒制)10g地龙10g

黄芪30g

1剂。药后6时许,即能自行排尿,是夜迭进1剂后,翌日小溲即恢复如常。[邱红星.五苓散临证验案3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l(3):24-25]

【中医解析】本案之尿潴留,手术后伤气动血,气虚无以助膀胱气化,血瘀气滞下焦,均能使膀胱气化失职而致水液不能运化,从而导致尿潴留,故用五苓散加车前子化气利水疏决渎,黄芪补气利水助膀胱气化,泽兰、大黄、乌药、桂枝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地龙既能活血通络,又能疏通水道,其性向下,能引药直达病所,全方共奏温阳化气利水,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疗效。

结语

五苓散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症。方中茯苓、猪苓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桂枝辛温,既能温化水饮而利小便,又能疏散表邪而治表证;泽泻甘寒渗湿,助二苓以利水;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健湿去,诸药合用,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之功效。可以说五苓散是一首调节津液代谢的方子,其不仅能使津液下行而利小便,还能使津液上升而止渴,津液外输以发汗润肤,兼能通过其行津作用以祛湿化饮。在临床上凡具有气不化津,水湿内停证候的,均可按本方进行化裁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特点。临床多用于尿潴留、肾炎浮肿、心源性水肿以及急性肠炎等。

关于本方君药,众说不一。《绛雪园古方选注》《金镜内台方议》等均以茯苓为君,《医宗金鉴》谓泽泻为君,《医方集解》主张以二苓为君。究竟何药为君?从本方主治病证及药力大小来看,水饮内蓄,治当以渗利为主,二苓、泽泻虽均为利水渗湿之品,但泽泻用量独重,为一两六铢(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而茯苓、猪苓仅为十八铢,泽泻之力大于二苓,故以泽泻为君之说,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