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12171100000035

第35章 麦门冬汤

第三十四章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原文】大逆①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注释】①大逆:一般认为此处“大逆”当改为“火逆”为妥,意为虚火上炎。徐彬、尤怡注本均作“火逆”。

【译文】肺胃之气上逆,出现咳嗽气喘,咽喉干燥不舒,咳痰不畅,主要用降逆下气的麦门冬汤治疗。麦冬70g,半夏10g,人参6g,甘草6g,粳米5g,大枣4枚。以上6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温服200毫升,白天服3次,夜里服1次。

【按语】本方证实为肺胃燥热,津液亏虚,气火上逆,肺失润养所致。故治宜润肺益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入肺胃二经,滋阴润燥,既润养肺胃之阴津,又清降肺胃之虚火;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气生津,健脾补肺,以复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臣药。半夏少量用之,降逆下气,燥化痰涎,其性虽温燥,但得大量麦冬之制,去其温燥之性,而留其降逆化痰之用,且麦冬得半夏之辛燥则滋而不腻,具有相反相成,互制互助之作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使中焦气阴充实,而散精于肺,肺津复而虚火平,肺气实而逆气降,喘咳痰涎自愈。本方配伍特点:一是麦冬与半夏的用量为7∶1,润降相济,以润为主。二是培土生金,健脾补肺,补气生津,气阴双补。全方润燥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正。

【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趣味速记】麦大人半草粳米(想象:麦大人拌炒粳米——麦冬、大枣、人参、半夏、甘草、粳米)。

临床应用

(一)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原文】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医学入门》)

【译文】(咳嗽)属外感者,病久就会出现郁而发热,属内伤者,病久就会出现虚火上炎。

【按语】咳嗽属内伤者,病久都会出现虚火上炎,治疗则应滋阴润燥。麦门冬汤具有很好的滋阴润燥功能,且能降逆和中,对于阴虚火旺,气逆于上之咳嗽,疗效不错。

【病案举例】郑某,男,54岁,1992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吸烟20余年,体质差易感冒。3年前因感冒诱发支气管炎,当时发热、咳嗽、喘促,曾用抗生素、溴己新、二羟丙茶碱等药治疗半月后病情缓解。近2年每至秋冬时节常因感冒而诱发咳、喘,病成慢性支气管炎,遂改用中药治疗。刻诊:咳嗽、喘促,咳痰不爽,口渴咽干,神疲乏力,形瘦,时有低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弦数。证属咳嗽,肺阴亏虚,气逆于上,治以滋阴润肺,宣降肺气。方用:

麦冬40g清夏10g党参30g粳米20g大枣4枚

生甘草l0g五味子l0g杏仁I2g款冬花l0g紫菀12g

桑白皮12g

7剂,并嘱戒烟,调节饮食起居,咳、喘症状减轻,随证加减服用20余剂,临床痊愈。[李成立.麦门冬汤加味临床应用举隅.天津中医,1998,15(3):131]

【中医解析】本证因咳喘病程较长,痰浊化燥,肺胃气阴耗伤,故成虚实夹杂,故以麦门冬汤益肺胃之阴,降虚火之逆,并佐宣肺化痰之品而成虚实兼顾之方,故获桴鼓之效。

(二)嘈杂(萎缩性胃炎)

【原文】嘈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肺受火伤,不能平木,木挟相火乘肺,则脾冲和之气索①矣。(《证治准绳》)

【注释】①索:空,尽之意。

【译文】嘈杂与吞酸是一类的,都是由于肺受火邪而伤,不能制约肝木,肝木挟相火乘肺,则脾冲和之气没有了。

【按语】由此可见,嘈杂是由于肺中有火,肝木挟相火影响脾胃而产生的。麦门冬汤具有滋阴润燥功效,能清肺胃之火,且可降逆和中,故可用来治疗嘈杂。如加入疏肝之品,可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吴某,男,3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胃脘不适、嘈杂、纳差3月余。患者平素嗜食烟酒。曾在某医院做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用甲氧氯普胺、维酶素及清热和胃中药治疗近1个月未效。诊见:形体消瘦,胃脘不适,嘈杂似饥,不思纳食,恶心欲吐,口干咽燥,时嗳气,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诊断:嘈杂,西医诊断: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以滋阴清热,降逆和胃。方以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麦冬30g姜半夏8g太子参20g佛手10g

麦芽12g白芍12g炙甘草5g绿梅花5g

每天l剂,水煎服。连服7剂,嘈杂及恶心诸症均好转。守方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形体渐丰,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2年未见反复。

【中医解析】患者平素嗜食烟酒,酒性辛热,易戕胃津,日久致胃阴亏虚,胃失濡润,胃气上逆而成本病,符合麦门冬汤的应用指征。故在原方的基础上以人参易太子参,去甘温之大枣、粳米,加白芍、麦芽、佛手、绿梅花。方中重用麦冬,取其甘寒之性以养胃阴,姜半夏降逆和胃,麦冬得半夏而无滋腻碍胃之弊,半夏得麦冬而无温燥伤阴之忧;太子参、炙甘草益气养阴,补气生津;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佛手、绿梅花理气而不伤阴;生麦芽下气开胃。诸药相合,甘凉濡润,顺降胃气。药中病所,顽疾得瘥。

(三)喉痹(慢性咽炎)

【原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①。《素问·至真要大论》

【注释】①阴:指以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译文】用各种寒凉性药物治疗而患者热不退者,应该采用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按语】咽炎多为热毒所致,故在临床上治疗咽炎多采用清热解毒之法,疗效亦佳。但咽炎日久或有阴虚体质之人,可能为阴虚火旺所致,此时清热解毒治疗则效果不佳,如采用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例如以本方治疗,则疗效大增。

【病案举例】杨某,男,8岁,1983年9月6日因咽痛、轻咳半月就诊。患者于半月前感咽痛、咳嗽在县人民医院门诊五官科检查见咽黏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诊为“咽炎”。服六神丸、喉症消炎丸、板蓝根冲荆、牛黄解毒片、注射青霉素等,症状不减,今来我院门诊要求服中药治疗。患儿咽喉微痛,干痒如有异物状,时欲作咳,痰少而黏,难以咳出,咳痰后咽部也不见好转,口干饮水不多,食欲不振,头晕体倦,体瘦,面色少华,舌质红,苔薄白,咽干红,咽后壁有五六颗绿豆大红色肿物,乳娥不肿大,脉细数。辨为阴虚喉痹。治以甘寒养阴,润燥降逆。方拟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10g沙参20g法半夏5g玄参10g海浮石10g

夏枯草10g天花粉10g川贝母10g甘草3g大枣5g

3剂。9月10日再诊,咽部不适已有减轻,痰较之易出,食欲增加,咽后壁肿物已有缩小,咽红已退,舌红,苔薄白,脉细,仍宜原方加桔梗10g,服3剂。

9月15日三诊,自觉症状已消失,食欲恢复正常,咽部不红,肿物已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拟麦门冬汤合六味地黄丸以善后。[唐国衡.麦门冬汤治疗儿科病症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002,18(6):47]

【中医解析】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虚,气火上逆,咽喉最易受累。熏灼咽喉则凝成颗粒,炼津成痰,黏附气道,则咳痰黏少。前已服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等多日而不效者,是因只知这些药清热泻火,解毒利咽之功,不知还有苦燥伤阴之弊。方拟麦门冬汤加减,以甘寒养阴,润燥降逆。阴津得复,气火即降。

结语

本方是治疗肺胃阴虚肺痿之常用方。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证治要点。若肺痿阴虚甚者,加北沙参、玉竹加强补养肺胃阴液之力。本方亦可用于胃阴不足,胃失和降之呕吐、呃逆,若见胃脘灼热而痛者,可加白芍、川楝子以调和肝胃而止痛。

现代临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可以本方治疗。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