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12171100000015

第15章 参苓白术散

第十四章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①,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痞噎:痞是指闷塞不舒感,噎是指吞咽梗阻感。

【译文】(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困倦乏力,胃脘部闷塞不舒及吞咽不下,心慌气喘,呕吐腹泻,以及伤寒咳嗽噫气。此药平和不热,长期服用益气养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促进皮肤光泽,扶助正气,驱除邪气。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9g,白扁豆12g,白茯苓、人参、白术、山药各15g,甘草9g。以上共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g,大枣调汤服下,儿童根据年龄、体重加减服用。

【按语】本方证由脾虚夹湿所致。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气机不畅,升清降浊失常,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共为佐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使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恢复,则诸症自除。

【方歌】参苓白术薏砂仁,甘桔怀山扁豆陈;再加莲子枣汤送,脾虚湿盛此方珍。

【趣味速记】参苓白术扁豆老,莲山桔梗砂苡仁(想象:森林白株扁豆老,连山桔梗砂迎人——森,人参;林,茯苓;白株,白术;扁豆,即扁豆;老,甘草;连,莲子肉;山,山药;桔梗即桔梗;砂,砂仁;迎人,薏苡仁)。

临床应用

(一)慢性肠炎

【原文】湿胜则濡①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①濡:潮湿之意。

【译文】湿邪盛于体内,脾受湿邪所困则其升清受阻而出现泄泻。

【按语】盛心如《实用方剂学》说:“参苓白术散本治饮食不消,泄泻等症。”清·汪昂《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苡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苡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脾的生理特点是喜燥而恶湿,如湿盛于内,则脾必然受其影响,致其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又生水湿;另一方面,脾升清受阻,则水谷精微和津液不升反降而成泄泻。故对于这种脾虚有湿之泄泻的治疗,应当以健脾利湿止泻为主,参苓白术散方中健脾利湿药如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即有此效,故可以选本方治疗。

【病案举例】曾某,女,55岁,反复腹痛便溏3年,常因饮食生冷、油腻后发作,在香港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1周前清明回乡,因舟车劳顿再次发病,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严重影响日常作息。就诊症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化湿,益气固摄,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炒白术15g山药20g茯苓20g

薏苡仁(炒)20g炒扁豆30g莲子10g桔梗10g

砂仁(后下)10g甘草6g葛根10g炒白芍10g

每日1剂,水煎服。3日后复诊自诉腹泻已止,无腹痛,嘱其改服参苓白术散成药丸剂,半年后再遇此患者,称其间不曾复发。[徐志灯,邵柳彬,林素财.参苓白术散治脾湿的临证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2):32-33]

【中医解析】慢性肠炎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久泻不愈兼湿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故饮食生冷、油腻等可诱发本病;清明时节,湿气弥漫,加之劳累,正气衰邪气盛,致水湿泛滥,肠腑混浊而下;方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加以葛根升清止泻,白芍止痛固摄,有立竿见影之效,后继续用此方固本培元、扶正脾胃之气,故本病不再复发。

(二)慢性咽炎

【原文】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素问·阴阳类论》)

【译文】喉部和咽部干燥不适,其病机可能是脾功能失常所致。

【按语】咽喉与脾胃关系密切,咽既是人体的局部组织器官,也是脏腑之外窍,《重楼玉钥·咽喉总论》说:“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诸风秘论》又谓:“咽主地气,属脾土”,故有“咽喉者,脾胃之候”之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导致气虚、血少、津亏;脾不升清则难以上养于咽喉;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咽痒如蚁行、干燥而引起咳嗽。《素问·阴阳类论》云:“喉咽干燥,病在土脾。”《医学心悟》谓:“久咳不已,补土以生金。

”咳嗽病位虽在肺脏,但属气机失调,而脾胃居于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痰饮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脾乃肺母。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慢性咽炎单纯治肺往往不能奏效,而健脾既是补肺,同时又能杜绝痰湿水饮之源。《素问·宣明五气论》云:“脾为涎”,即脾在液为涎,涎具有湿润口腔,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同时兼有濡润咽喉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为涎而正常发挥濡润咽喉的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咽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咽部干燥。由此可见,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与病理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从咽部表现出来,咽部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治疗咽喉局部病变效果不明显时,可从调理脾胃着手。

【病案举例】李某,女,35岁,2002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咳嗽、无痰或少痰,咽部异物感反复发作3年余,伴神疲、纳食不馨、口淡,咽部痒痛。检查: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咽部干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苔白腻,脉细缓。诊断为慢性咽炎,证属为脾虚湿阻。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利咽,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25g白术12g桔梗12g茯苓15g薏苡仁15g

黄芪15g甘草15g陈皮6g山药20g炒扁豆18g

升麻3g

每日1剂,水煎服。经治2周,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邹文清.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005,27(8):46]

【中医解析】许多医家认为慢性咽炎(喉痹)是因津液不能濡润的缘故,按常规多以养阴润燥之剂治之,但是临床疗效往往不够理想。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灌,却不知泥土过黏,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本案临床表现以脾胃气虚,健运失司,湿阻中焦,津不上承,咽部脉络失其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为病机。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理气化湿利咽为法。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生津;黄芪益气补脾健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山药健脾补肺生津;陈皮理气化痰,以醒脾气;升麻升阳利咽;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咽。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利咽之功效。

(三)顽固性失眠

【原文】无邪而不寐①者,必营气②之不足也。(《景岳全书》)

【注释】①寐:指睡眠。不寐则指不能入睡,即失眠。②营气:水谷之精气也。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养生必用论病》: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滋润)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

【译文】无外邪而失眠者,一定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足所致的。

【按语】心主血而藏神,如心血不足,则必然心神失养,如此就会出现失眠健忘等心神失养的症状。对于这种失眠的治疗,除了养血安神以治标外,还必须补气健脾以治本。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脾气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如此则心血充足,心神得养,则失眠健忘等症自愈。

【病案举例】魏某,男,50岁,干部。患者因工作繁忙,常失眠,伴多梦、头晕,曾服朱砂安神丸、养血安神片及一些镇静类西药,症状无明显好转。近日因工作负担重,症状加重。2004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失眠,甚则整夜难以入睡,烦躁健忘,肢倦神疲,头重如蒙,脘闷纳呆,面色萎黄,舌质红,苔白厚,脉细而弱,诸症合参,此乃脾虚夹湿,心阴亏损,心火内盛而致。治宜健脾化湿,清心安神。处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20g薏苡仁15g怀山药15g

砂仁6g黄连6g陈皮l0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

桔梗6g远志10g磁石30g炙甘草6g

上方加减服20剂后,诸症好转,睡眠较前大有改善。又以上方去磁石,加夜交藤研末装胶囊调服月余,诸症痊愈。[张瑞丽.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2):42-43]

【中医解析】失眠一症临床当首分虚实,患者平素思虑、劳累过度,内伤心脾。《类证治裁·不寐》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脾虚营血生化不足,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血不足则心火独旺,热扰神明,则更加重不寐一症。脾虚湿阻,胃因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治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脾气健,营血生,心有所养,心火不亢,则心神安,不寐除。

(四)复发性口疮

【原文】脾气通于口,脾和①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篇》)

【注释】①和:指功能正常。

【译文】脾脏之气上通于口,脾脏功能正常则口就能感觉到各种食物的味道。

【按语】脾脏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能上达于口腔,则口腔功能正常。如果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达于口腔,口腔失其营养和濡润,则会出现口腔溃疡等疾病。故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可选参苓白术散。

【病案举例】张某,女,45岁,1999年2月11日初诊。口腔齿龈、舌体反复糜烂21年,加重1年。患者于20年前始每逢月经前后于舌体及齿龈溃疡。月经后不治自愈,后每逢工作紧张、劳累则溃疡时间延长,疼痛加重,伴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常服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及多种维生素、多种中成药,症未好转。现停经1年,溃疡发作频繁,持续时间2~3周。诊见:舌尖及舌下溃疡,局部色红,有淡黄色分泌物,伴口渴,午后更甚且喜冷饮,倦怠乏力,纳少,近1年大便稀溏,每天1次。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缓弱。证属心脾郁火上炎,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兼清解热毒。处方:

党参15g山药15g薏苡仁15g板蓝根15g茯苓10g

白扁豆10g桔梗9g升麻6g甘草6g砂仁8g

大枣3枚

每天1剂,水煎服。忌辛辣刺激之品,服7剂疼痛减,大便成形,体倦乏力、口渴等症均好转,守方再进7剂,诸症悉除。后予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发。[张华玉,张莹雯,陈友香.参苓白术散新用.新中医,2000,32(3):55-56]

【中医解析】本例复发性口疮乃心脾郁火上炎而成。心开窍于舌,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其功能司味觉,分泌涎液濡养口腔肌肉黏膜。由于病延20余年,常服苦寒清泻之品,日久伤脾,脾气不升则气血化源不足,涎液不充,口腔肌肉黏膜失养故生溃疡。脾气虚,清气下陷则常泻不止,故用本方健脾益气,渗湿和胃,酌加板蓝根、甘草散郁火,解疮疡热毒。诸药合用,脾气得健,涎液得充,口腔溃疡遂愈。

结语

本方是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的常用方。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临床应用本方,除治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腹满胸痞,呕吐泄泻等症外,还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其他疾病。例如《仁斋直指方》用治虚劳胃弱,饮食不进,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如宜方》治疗病后脾虚,津液枯燥,或有余热虚渴;《世医得效方》调理心脾气弱,神昏体倦,饮食不进;《普济方》用本方加石菖蒲煎汤送下,治泄痢胃虚口噤,又用于小儿心肺壅热,日则烦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薛氏医案》以本方治小儿脾胃虚弱,囟门露见。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故又可用于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痰多色白者,加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

现代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