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12171100000013

第13章 小建中汤

第十二章 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

【原文】虚劳里急①,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芍药(六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②(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里急:指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②胶饴:饴糖;又名胶饴糖、软饴糖。

【译文】虚劳病见有腹中拘急不舒,心慌心悸,鼻出血,腹中疼痛,梦遗失精,四肢酸痛,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的,主要用小建中汤治疗。小建中汤方:白芍18g,桂枝(去皮)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胶饴60g。上6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放入胶饴。再以微火以助其溶解,然后服200毫升,每天服3次。

【按语】本方证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源不足,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功效:温中补虚,调和阴阳,缓急止痛。主治虚劳里急症。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苔淡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等为辨证要点。方中饴糖甘温质润,温补中焦,缓急止痛,重用为君。桂枝辛温,散寒止痛,温经通阳,配饴糖则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酸甘,养阴敛营,配甘草则酸甘化阴,缓急而止腹痛,共为臣药。生姜助桂枝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养血,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佐而兼使之用。诸药合用,则中阳健旺,化源充足,肝脾调和,阴阳平衡,腹痛发热等证自愈,故名“建中”。本方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方歌】小建中汤白芍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趣味速记】桂芍草姜枣(想象:桂勺炒姜枣——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临床应用

(一)胃脘痛

【原文】因烦劳①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当甘温和中,小建中汤。(《类证治裁》)

【注释】①烦劳:这里指思虑、劳累过度,劳伤心脾,实为肝郁脾虚。烦,烦闷;心情不畅快。

【译文】因思虑劳累过度伤气而出现胃脘痛者,饮食后疼痛稍缓解,治疗应该甘温和中,用小建中汤治疗。

【按语】思虑劳累过度可致气虚,气虚又可致温煦作用下降而出现阳虚,虚寒内生即见胃脘痛。进食后,气虚可得到部分缓解,故疼痛稍缓解。治疗当补气温阳,缓急止痛,可选小建中汤。

【病案举例】惠某,男,30岁,农民。初诊2002年8月12日,10年前即患胃脘痛,吐酸水之病,经用药治疗后好转,2个月来病势渐又发展,每饮食不慎,遇凉及饥饿时即发,得热稍缓,素喜热饮,3天前不慎于食,以致引发旧疾。症见胃脘部隐痛不休,痞满、嗳气、泛酸、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缓,于本院胃镜检查确认为十二脂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治宜健脾温胃,和里缓急止痛,投方小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30g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6g煅瓦楞15g

神曲15g花椒3g生姜6g大枣6枚饴糖(烊化)30g

水煎服,1日1剂,5剂后诸症减轻,自觉精神好转,仍纳差,前方加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2g,继服5剂,三诊时食欲增进,诸症大减,仍以原方服1个月后,复查胃镜溃疡面消失而告愈。[边广军,王志辉,吕登仕.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96例.陕西中医,2007,28(9):1150-1151]

【中医解析】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健,则营卫气血俱虚,导致阴阳失调,中焦虚寒,不能温煦,故脘腹疼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小建中汤意在以甘平之饴糖以补中缓解,辛温之桂枝以温中散寒,甘辛合而生阳,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以补中益气,酸得甘而助生阴,甘苦相须能缓挛急而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能使阴阳相生,中气自立,营卫协和,脾胃健运,气血得充。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自立者必以建中也。

(二)痛经

【原文】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其症有郁热与虚寒之异。(《华佗神方》)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①,损伤冲任之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

【注释】①胞络:分布于胞宫上的络脉。胞,女子胞;即子宫。

【译文】妇女来月经时,腹痛如刀绞者,谓之痛经。根据其症状,可分为郁热与虚寒的不同。

女子来月经时腹痛,原因是过度劳伤,气血亏损,以致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又受寒邪侵袭,寒性凝滞于胞宫上的络脉,损伤冲任二脉,气滞血瘀而痛经。

【病案举例】李某,女,26岁,未婚,2002年12月初诊。半年以来,经行衍期,量少,舌淡质稀,每次经水未到已觉小腹痛如绞扎,腰痛如折,喜温喜按,伴食少便溏,汗多气短,手足厥冷,白带甚多色淡。脉沉迟,舌淡苔薄白,证属脾胃阳虚,气血不足,经行不畅之痛经,治宜暖中补虚,温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加味,处方:

当归9g黄芪15g桂枝9g白芍18g炒艾叶9g

吴茱萸6g香附9g木香9g炙甘草9g干姜9g

大枣7枚饴糖30g

上方,在经前用药1周,连续调治3个月遂愈。[唐盛举.小建中汤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黑龙江中医药,2007(5):15-16]

【中医解析】痛经有郁热与虚寒的不同,对于虚寒性痛经,治疗当补气温阳,缓急止痛,而小建中汤即有此效。方中桂枝、炙甘草、大枣、饴糖、干姜扶阳益气,白芍、大枣配当归滋补阴血,缓急止痛,故本证以小建中汤加吴茱萸、炒艾叶温经散寒,佐香附、木香理气止痛,且双补气血,故有良效。

(三)崩漏案

【原文】崩漏不止,气血皆虚也。夫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①脏腑,而冲任伤损,不能约经血,是以经脉错乱,大血暴下,如山之崩也。重则为崩,轻则为漏,皆由气血大亏,脾胃先损,能受补者可治。(《竹林女科证治》)

【注释】①荣:营养之意。

【译文】崩漏下血不止,导致气血皆虚。气血的运行,对外在经络里循行不休,对内可以营养脏腑,如冲任受损,不能约束经血,可能会导致经脉错乱,大量出血,如山体崩溃。严重者称为崩,较轻者称为漏,都是气血大亏,脾胃受损,能补中焦脾胃者可以治愈。

【按语】崩漏下血的病因病机有多种,脾胃气虚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机,对于这种崩漏的治疗,治本之法当以补气健脾为主,而小建中汤有温中健脾,益气养血之效,故对于中焦虚弱性崩漏下血具有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李某,女,45岁,1994年3月20日初诊。经血淋漓不断2个月,色淡质稀,或夹有少量血块,伴见身体倦怠,头昏气短,心悸怔忡,曾以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谷维素、维生素B-1、云南白药等罔效。查BP:18/10kPa,血红蛋白90g/L。追问其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证属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宜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方用小建中汤加减:桂枝8g,白芍、生姜、党参、茯苓、白术各10g,阿胶(烊)15g,血余炭、益母草各20g。5剂,患者精神转佳,头昏头晕减轻,阴道偶有少量出血,仅在活动后出现,原方继服7剂而告痊愈。[王小燕.小建中汤在妇科杂病中的应用.甘肃中医,2000(5):45]

【中医解析】患者近绝经之际,天癸将竭,冲任脉虚,加之有慢性肠炎病史,脾气虚弱,使经血失其约束而致久漏不止,漏下日久,又使气血更虚。《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发生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用小建中汤加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再配阿胶、血余炭固冲摄血;益母草补气摄血而不留瘀。诸药合用,效如桴鼓。

结语

本方是治疗中焦虚寒,里急腹痛的常用方。以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弦为证治要点。若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加人参、白术、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若虚寒重者,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本方与桂枝汤药物组成仅一味之差,但二者立法与组方原则不同,清·汪琥曰:“桂枝汤中以白芍佐桂枝,则辛甘相合,散以解表;建中汤中以桂枝佐白芍,则酸甘相合,敛以补中。”桂枝汤为辛温之剂,桂枝、白芍各等份,偏于解表散寒;而本方为甘温之剂,倍加白芍,偏于温中补虚。故二者功效大有不同耳。

《苏沈良方》谓“此药治腹痛如神”。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以及解痉、镇痛、保肝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等属于虚寒性腹痛者;又可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腹膜炎及神经衰弱而见虚寒症状者;还可用于治疗贫血和夏季热。

[四逆汤

《伤寒论》

【原文】少阴病①,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论》)

【注释】①少阴病:六经辨证中的一种。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

【译文】少阴病,脉象为沉(沉微)脉,当赶紧温阳散寒,宜用四逆汤治疗。四逆汤方:炙甘草6g,干姜9g,附子15g。以上3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除药渣,分2次温服。若其人身体强壮者,附子可用至20~30g,干姜用至15g。

【按语】本方证为少阴阴寒内盛,肾阳阳气衰微所致。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现代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此证为阳微阴盛,虚阳有脱散之势,病情危急,必须以大剂辛热纯阳之品,才能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命火,破阴逐寒,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通脉,为臣药。附子、干姜相须为用,一壮命火,一温脾阳,以通彻内外,相得益彰,回阳之力更为强大,是回阳救逆的要药。炙甘草补中益气,使全方温而兼补,以治虚寒之本;其甘缓之性可缓和姜、附之燥烈,使其回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其调和药性作用,又使附子、干姜回阳救逆之作用持久,为佐使之用。药虽3味,配伍精当,温补并用,力专效宏,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方歌】四逆汤含草附姜,回阳救逆代表方。

【趣味速记】附姜甘(想象:腐酱干——附子、干姜、甘草)。

临床应用

(一)顽固性冷汗

【原文】阳气者,卫外而为固者也。是以体虚之人,或为风暑湿邪所干,遂使分肉不温,皮毛不充,腠理不密,开阖①不固,则阳气外泄,而汗为之出也。(《古今医统大全》)

【注释】①阖:同合,关闭之意也。

【译文】阳气是护卫人体肌表,使之坚固不被外邪侵犯。所以体虚的人,或者是被风暑湿邪等影响和破坏,致使肌表不温,皮毛得不到营养,腠理不能致密,开合不利,阳气因此而外泄,汗也跟随着外泄。

【按语】上文是对阳虚自汗病机的介绍,故自汗之人常常是由于阳气受损,腠理不固所致,治疗自当温补阳气。四逆汤温阳散寒,阳气得复,则腠理复密,自汗自然可止。故本方可以用于阳虚自汗的治疗。

【病案举例】刘某,女,71岁。2005年6月11日初诊。昼夜冷汗外出5年余。诉5年前,因体虚受凉感冒,经某医予以安乃近等药后,遂经常昼夜冷汗外出。曾往多家医院求治,或用谷维素、阿托品等西药,或服中药玉屏风散、桂枝汤、当归六黄汤等,均无效。时值盛夏,气候炎热,人皆短袖薄纱,而其昼着棉衣,夜盖棉被,动则冷汗淋漓,精神疲惫,睡眠时亦常冷汗阵出,心悸,四肢冰凉,口不干,喜热饮,尿清长,大便溏,食少,舌胖淡、苔白,脉沉微细无力。证属心肾阳衰,治拟温补心肾,方拟四逆汤加味:

制附子(先煎)18g干姜15g炙甘草6g山茱萸60g

煅龙骨30g煅牡蛎30g

每日1剂,水煎服。7剂服完而汗止。[邹世光,等.疑难重病运用四逆汤治验举隅.陕西中医,2007,28(3):357]

【中医解析】本例为自汗、盗汗,其汗液为冷汗,并伴见阳衰阴盛征象,故其病机当属阳虚不固。当然不能用调和营卫,滋阴清热等常法治之。年高体弱,失治误治,阳随汗泄,久病及肾,终至心肾阳衰,津液不固,阴寒极盛。此时当急予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温肾回阳,再加山茱萸、煅龙牡固摄津液,方证相合,则此顽疾获愈。

(二)帕金森综合征

【原文】寒淫①于内,治以甘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注释】①淫:过盛之意。

【译文】寒邪在体内过盛,当选甘温的药物进行治疗。

【按语】帕金森综合征主要是继发于炎症、药物、毒物、血管性病变、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相似,目前尚无特异疗法。部分患者是由于体内阴寒之邪过盛,阻碍气血运行,致使肌肉失养而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对于此种证型的治疗,当以甘热之品为主,温阳散寒,另可酌加益气通络之品以提高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王某,女,48岁,2002年10月5日初诊。患者述6个月前,因上肢颤动到某医院就诊,诊为帕金森综合征。住院治疗3个月,因疗效不佳出院。服用多种中西药效不显。诊见:表情淡漠,双手静止性震颤,语言微弱,不敢走路,心悸,面色苍白,纳差,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方用四逆汤加味。处方:

干姜15g白芍15g制附子20g炙甘草10g桂枝10g

荆芥10g党参10g细辛3g茯苓30g

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3剂后双手静止性震颤消失,可走路及跑步,怕冷减轻。继服3剂,诸症消失。用陈夏六君子汤20剂调理。随访1年未复发。[宋述财.四逆汤治验2则.新中医,2004,36(8):69]

【中医解析】中医治疗该综合征以辨证论治为主,本例患者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用大温大辛之药治之,见效后需调理脾胃,以巩固疗效。

结语

本方是治疗阳虚寒厥证的基础方。以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脉沉微细为证治要点。本方纯由辛热甘温之品组成,为回阳逐寒之峻剂,只宜于寒厥,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勿用过剂。如见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宜煎成后冷服,或少佐咸寒苦降之品,如猪胆汁,以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格拒。临证若见四肢厥逆而不属于阳衰者,则绝对禁用。现临床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肠胃炎吐泻脱水,或急症大汗出而见虚脱者。用四逆汤制成的注射液用于抢救休克病人,能使血压回升,心跳强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