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1217100000005

第5章 关闭孩子的暴力门 (5)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之前,家长可以请他讲讲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还可以提示孩子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同时引导他选择最佳的方式。这样不但能使孩子不再固执,还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坚持自我、自信自强的处事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

3.冷处理法

当孩子发“犟”脾气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着急。此时,不能一个劲儿地哄劝,因为你越哄他,他越无法平静下来。当然,也不要大发其火,因为发火同样让他无法平静。最好的方法是暂时不理他。当孩子平静下来,不再哭闹或尖叫时,你再向他耐心而严肃地讲道理,让他明白,只要是无理要求,再闹你也不会答应他。

4.巧用暗示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效应”,就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如果孩子经常接触偏执的人,孩子就会变得固执。因为别人偏执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负面的暗示:只要固执,就能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

如果让孩子脱离这样的环境,而让孩子更多地与那些宽容、平和的人交往,孩子就能接受正面的暗示,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慢慢地,孩子的固执、倔犟也会有所缓解。

他山之石

妈妈姓名:姜莱

职业:摄影师

女儿姓名:晓晓,2岁半

晓晓从出生开始就非常乖,虽然我一个人带她,但是一点儿也没感觉累。但是从满两岁开始,这孩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字成了她的口头禅。她的脾气也非常倔,明知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犯了错,可嘴就是犟,死不认错,让人伤透了脑筋。

我向老公抱怨,晓晓怎么一下变得这么难带了!老公劝我说,两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不再是小Baby了,也不再把妈妈的要求当做自己的要求、妈妈的喜好当做自己的喜好了。所以,你会感觉孩子昨天还很乖,今天就一下变成了小魔女。这个时候着急是没有用的,更不能对孩子发火。给孩子一些自由,可能也就好了。

昨天,我发现她一直在玩垃圾桶。我家垃圾桶是脚踩式的,扔垃圾时,要先踩踏板,垃圾桶盖就会自动打开。晓晓最喜欢玩那个脚踏板,不过她不是用脚踩,而是用手去按。一按一松,垃圾桶盖就能一张一合。

“晓晓,别玩垃圾桶了,里面好脏啊!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你怎么还玩啊?”

“嗯!”

晓晓嘴上答应着,手还在继续。

我生气了,对她说:“好吧,你再玩5分钟。”

“知道了!”

5分钟后,我说:“时间到了,晓晓,不能再玩了。”

她正玩得起劲儿,哪里肯停下来?我只好把她抱走,让她去吃好吃的蛋糕。趁着她吃蛋糕的时间,我换了一个没有脚踏板的垃圾桶。

吃过蛋糕后,晓晓一看那个好玩的垃圾桶不见了,眼泪一下子就涌上了眼圈,小嘴抿得紧紧的,眼看就要发脾气了。为了让她平静下来,我就拿起一本故事书,假装给玩具小熊读,而且还讲得绘声绘色。

见我给小熊讲故事,晓晓慢慢走了过来,眼睛里还是噙着泪花。我不理她,继续给小熊讲,讲到精彩的地方,我哈哈大笑。一旁的晓晓,也噙着泪花笑了出来。

“故事讲完了。晓晓,还想听别的故事吗?”

“想听小兔子汤姆的故事!”

“好!”

我找到小兔子汤姆的书,把晓晓抱起来,放到我的腿上,安静地享受温馨的夏日午后。晓晓虽然倔,但是转移注意力法对她很有效。所以,只要恰当运用,就能让她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晓晓午睡之后,我反思,对于晓晓,我可能管得太多了。其实,晓晓那么喜欢那个垃圾桶,完全可以给她玩,只要把垃圾桶清洗干净,消过毒就行,或者干脆买一个新的脚踏式垃圾桶给她装自己的玩具。于是,第二天,一个新的、粉红色的、上面画满了猫咪的脚踏式垃圾桶摆放在了晓晓的玩具屋。她兴奋地开开关关,一会儿把玩具拿出来,一会儿放进去,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以后,我开始给晓晓松绑,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理自己的事情。比如,她说吃饱了,就可以离开餐桌,她说不困就可以不午睡,她想穿去年有点儿小了的裙子就由着她穿。慢慢地,我发现,她“发飙”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的行为“固执”,其实未免不是自己在固执。比如吃过晚饭想去公园玩这种请求,家长可能因为自己的安排不答应,孩子坚持,又觉得孩子不能体谅自己,太“固执”了。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想,这个请求是合理的呀,为什么爸爸妈妈就是不同意呢?这个时候可能就不是孩子固执,而是家长为了自己方便理家,而不顾孩子的需求,不但“固执”,而且“自私”呢!多从孩子的角度想想,你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要求真的很合理。

6.孩子跌倒大哭

——远离依赖心理是王道

闹闹两岁了,肉嘟嘟的小脸蛋,配上乌溜溜的大眼睛,别提有多可爱了。妈妈赵紫轩自从孩子出生后,就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专门在家照顾闹闹的生活起居,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个周末,紫轩带闹闹到楼下玩。楼下的小公园里,有很多孩子在玩耍。闹闹一见这情景,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奋力挣扎,挣脱了妈妈的怀抱,迈开并不平稳的双腿,向公园里的孩子们跑去。

“闹闹,慢点儿跑,小心跌倒!”见儿子自顾自地向前跑,紫轩非常担心。

怕什么有什么,紫轩正担心着,就见儿子身子向前倾去——闹闹跌倒了!

紫轩向儿子跑去,见闹闹没有受伤才放了心。闹闹本没有哭,可一见妈妈来了,立即“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

“闹闹,别哭了!”妈妈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

闹闹好像摔得很痛似的,继续哇哇大哭。紫轩着急,于是一边抱着儿子安慰,一边狠狠地跺地,边跺边说:“叫你摔闹闹,打你,打你!”

哄了好一会儿,闹闹总算不哭了,开始自己跑着玩去了。玩了一会儿,闹闹发现了一个新游戏: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正玩得不亦乐乎,却撞倒了一个刚刚会走的孩子,而且还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孩。

“这下麻烦了!不知道人家妈妈怎么生气呢!”紫轩赶紧上前准备去哄被闹闹撞倒的孩子。可令她没想到的是,那个外国男孩一声也没哭,而是自己站起来,没事人似的去一边玩了。而男孩的妈妈只称赞了一声“Good boy!”就继续与一旁的外国男子聊天。

案例深度解析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玻璃城堡里,家长用爱剥夺了孩子对于疼的体验、对于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喜悦。尤其是那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已经习惯于在跌倒后被父母拉起来或者抱起来,而且习惯于将摔倒的责任推卸给他人。

前面的事例中,被过度保护的闹闹,比国外的孩子更加依赖父母。为什么呢?当然与父母的教子心态与教养方式有关。

1.过度的宠爱和保护

孩子之所以有依赖心理,与父母或家人从小的宠爱或者说过分照顾有关。就拿孩子跌倒这件事来说吧,当发现孩子跌倒时,很多父母会惊慌失措,急忙跑上前去,把孩子抱起来,心疼地问:“摔疼没有?”

本来孩子还没觉得难过,但是看到家长如临大敌的样子也就把摔跤当做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来对待了。以后再跌倒,孩子自己都感觉吓坏了,不敢自己站起来,长期如此,就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

2.父母缺少耐心

一岁多的孩子摔倒时,可能没能力爬起。但稍大一些的孩子,特别是3岁以上的孩子,都是有能力自己爬起来的。可在孩子摔倒后,很多父母没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爬起,而是急忙将其扶起。这样,不仅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且易让孩子产生懦弱心理,跌倒后只会大哭,以此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让父母帮助自己。

3.缺乏安全感

孩子6个月大左右就开始认人了,最喜欢让妈妈或亲近的家人抱着自己,这样,才有安全感。当孩子学会走路时,他会由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不停地行走,一路试探着向前。在不熟悉的路上摔倒,甚至是大哭,是常有的事。这时的哭泣表达的是自己的恐惧与不适,而这种恐惧与不适是应该让孩子适应的,所以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的哭声。

心理学家支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跌倒、摔跤是不可避免的事。如果孩子因摔倒而哭闹,身体却没有受伤,父母就不必太在意。否则,摔倒了就去扶,就去哄,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多缺少独立性。

当然,如果孩子每次跌倒后,都大哭不止,情绪不稳定,父母就要设法帮其宣泄不良情绪,比如,紧张、恐惧等。

当孩子跌倒时,可以这样做:

1.要有狠心和耐心

孩子的依赖心理,都是被父母宠出来的。所以,当孩子跌倒时,父母要有狠心与耐心。

孩子跌倒时,往往会因为受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感觉不安全等原因而哭泣,这个时候,家长如果没有“狠心”,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疼,赶紧跑过去安慰,孩子就会失去这个体会疼痛,进而吸取教训的机会。当然,也并不是让你面对孩子的哭泣无动于衷,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让孩子哭一会儿。比如1岁的孩子跌倒,可以让他哭一分钟;两岁的孩子跌倒,可以让他哭两分钟,以此类推。让孩子哭一会儿再去安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就可避免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家庭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孩子的细节,跌倒就是一个细节,家长不管有多么急的事情,都要给孩子吸取经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要急三火四地抱起,再急不可耐地让孩子闭嘴,不许哭,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依赖心理的产生多是由于家长过多的大包大揽,孩子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尤其是孩子两岁以后,当他想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倒水喝的时候,家长不要否定,不要因为怕孩子吃饭慢、穿衣动作笨拙、怕水弄湿衣服就不让孩子做,要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动手机会。

除了给孩子更多的动手机会,家长还要给孩子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源头。孩子长大后能不能成为一个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人,靠的就是小的时候是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过锻炼。对于孩子的想法,不管有多可笑,家长都要抱着欣赏的态度,鼓励孩子尝试一下。

3.恰当的赏识

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纠正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比如,孩子跌倒后大哭,并且赖在地上不起。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可能很多时候,即使鼓励后,孩子还是不起来,这个时候不要批评,扶起来就好。但是只要有一次孩子自己站起来了,家长就要大加表扬。这就是正面强化。下次孩子再跌倒的时候,就会因为想要得到家长的表扬而主动站起来。尤其对于一岁多的宝宝来说,这种正面强化更有效果。

4.“爱抚效应”

孩子摔跤必然会有点儿疼,他也可能会因此而大哭不止。这时,家长可以轻轻吹一吹、摸一摸来缓解孩子的痛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爱抚效应”。家长的这个动作向孩子传递出一个信息:我知道你很难过,我能够接受你的难过,我来帮助你缓解这个难过。这也是正面强化的一种方法。即使摔疼了,孩子也能在这种爱抚下,勇敢地站起来。

他山之石

爸爸姓名:姚依林

职业:电脑编程师

儿子姓名:小火龙,3岁半

我儿子属龙,生下他的时候,天空中有大片大片的晚霞,红得像火,于是我们给他取名为“小火龙”。这小子从小就调皮,又加上爷爷奶奶宠他,脾气大得不得了,是幼儿园老师眼中最难管的孩子,一个不注意就调皮捣蛋。别看他调皮,但却不像小男子汉那么粗粗拉拉,以前的时候,一旦磕着碰着,他的哭声都能震下天来。你不拉他,他就能坐在那儿哭一上午。

但是奇怪的是,上了半年幼儿园的小火龙变了,对小磕小碰根本不在乎了,即使摔疼了也不哭一声。这令我们一家都很惊喜。正好上周五小火龙的幼儿园邀请家长观摩孩子们上课,我们这才弄清老师的绝招。

上运动拓展课的时候,小朋友们排队滑滑梯和爬绳索。小火龙因为个子最高,排在队伍的最后。其他小朋友都顺利地攀着绳索上去,再滑滑梯下来。轮到小火龙的时候,他可能因为太兴奋了,在跑步过去的时候摔倒了。可能摔疼了,他小手捂着腿,坐在地上,看样子马上就要大哭了。

老师走过来,对其他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小火龙摔倒了,我们给他加加油,让他自己站起来好不好?”

小朋友们说:“好!”

老师便一边鼓掌,一边给喊:“小火龙,加油!小火龙,加油!”小朋友也都拍着小手喊。

这一招很有效,小火龙见大家给他鼓掌、加油,也不顾腿疼了,用手撑着地,站了起来。

老师走过去,赞赏地说:“你已经连续十次摔倒没有哭了,进步真大!老师奖励给你一个小勇士奖章!”说着给小火龙的衣服上贴了一张贴画。

然后,老师又当着所有小朋友和家长的面,表扬了小火龙跌倒没有哭,并且自己站起来的行为。小火龙自豪地又蹦又跳。

表扬过后,老师拿出医用药箱,给小火龙擦破皮的膝盖消毒,贴上创可贴。小火龙听话地坐在小椅子上,不哭不闹。

他妈妈在一旁看得都呆了:“原来老师的法宝就是表扬啊!”

我想,的确,表扬对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有非常好的效果,看来我们应该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