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用方配伍技巧
12167800000009

第9章 热证用方配伍(5)

第三章 热证用方配伍(5)

2.竹叶石膏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胃热津伤气逆证:发热,心烦,口渴,少寐,少气,乏力,气逆欲吐,胸闷,口干,舌红,少苔或薄黄,脉虚数。

(2)胃热伤阴消中证:多食易饥,或知饥少食,鼻燥咽干,唇焦,或干咳少痰,短气,舌红而干,苔薄,脉细数。

【治法】

清热益气,生津和胃。

【组成】

竹叶二把(20g),石膏一斤(48g),半夏洗,半升(12g),麦冬去心,一升(24g),人参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半升(12g)。

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米,虚羸少气欲呕吐,清热益气能生津。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3.栀子豉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

(1)热扰胸膈证:心烦,甚者心中懊,卧起不安,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舌红,苔黄,脉数。

(2)阳明热郁证:咽燥,口苦,饥而不欲食,腹满而喘,身热,或潮热,盗汗,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或心中懊,舌红,苔黄,脉数或浮紧。

治法:清宣郁热。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14g),香豉绵裹,四合(10g)。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第二节 凉血

凉血法主要针对毒热侵袭而迫及于血所设的治法,其基本证型是毒热入血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犀角地黄汤。

【适应证】

热毒血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而燥起刺,脉数或涩。

【治法】

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黄八两(24g),芍药三两(9g),牡丹皮二两(6g)。(编者注:一两按3g计算)

方歌:

犀角地黄用牛角,赤芍丹皮效果良,热伤血络与动血,瘀血杂证治法长。

【用法】

上药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配伍技巧】

热毒血证的基本病理病证邪是热伤血而动血;并易于灼伤脉络。治疗热毒血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热解毒凉血药毒热侵袭于血,迫血而妄行,因心主血,毒热在血,最易扰动心神,其证以出血或紫斑,谵语,舌绛为主要证候特点,治当清热解毒凉血。在用药时,最好选用既有清心作用,又有凉血作用,从而达到毒热得去,心神得安。如犀角地黄汤中水牛角,生地黄。

2.合理配伍凉血散瘀药邪热在血并与血相结而为瘀,热瘀相搏而壅滞内外,血脉经气运行不畅。因此,在选用凉血药时,尽可能配伍凉血散瘀药,从而达到热清瘀散之目的。如犀角地黄汤中芍药,丹皮。

3.妥善配伍辛温理血药治疗血热证,其治当用寒凉,可用清热解毒凉血药稍有不当,即会引起寒凝血滞,故此必须妥善配伍辛温理血药,辛有利于气血运行,温有利于制约寒凉太过,在配伍选药时,最好选用具有补血作用,以冀凉血散瘀而不伤血,并有益血作用。如可在犀角地黄汤中酌情加当归或川芎。

4.随证加减用药若瘀血甚者,加大黄,桃仁,以泻热破瘀;若火热盛者,加石膏,连翘,以泻火解毒散结;若发斑明显者,加玄参,芒硝,以清热凉血软坚消斑;若口渴明显者,加知母,芦根,以清热生津止渴等。

【用药要点】

方中水牛角清热凉血散血。生地黄清热凉血,与水牛角相用,以增强泻热之力,并能凉血止血。芍药养血敛阴,与生地黄相用,以泄血中之热毒。丹皮清热凉血,涤血散瘀。诸药相用,共奏凉血散瘀,清热解毒之效。

【临床扩大应用】

1.热伤血脉证吐血,衄血,便血,溲血,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数。

2.瘀血内伤证善忘如狂,漱水不欲下咽,胸中烦热,自觉腹满,或大便色黑,舌质红或暗,脉数或涩。

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肝昏迷,深部静脉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1.化斑汤(《温病条辨》)

适应证:气血毒热证:发热,或身热夜甚,肌肤发斑,或斑疹隐隐,其色红,口渴,舌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气凉血,化斑透疹。

组成:石膏一两(30g),知母四钱(12g),生甘草三钱(9g),玄参三钱(9g),犀角(水牛角代)磨冲,二钱(6g或30g),白粳米一合(3g)。

方歌:

化斑白虎参牛角,清气凉血化斑疹。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去滓再煮一盅,夜一服。

2.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适应证:气血两燔证:壮热大渴,头痛如劈,心烦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模糊,或发斑疹,或吐衄,四肢抽搐,或厥逆,脉沉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组成: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g);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30~36g),小生地黄大剂六钱至一两(18~30g);中剂三钱至五钱(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乌犀角(水牛角代)大剂六钱至八钱(18~24g);中剂三钱至五钱(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12~18g);中剂二钱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钱半(3~5g),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各四钱(各12g)(栀子以后10味原书无剂量,剂量乃作者所加)。

方歌:

清瘟败毒地边芩,丹石牛角竹叶心,连翘知母梗草参,赤芍栀子能清心。

用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水牛角代)磨汁和服。

第三节 清阴分热

热伏阴分指大热已去,余热未清且伏于阴分的病理特征。其基本证型是热伏阴分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青蒿鳖甲汤。

【适应证】

热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益阴清热,透热凉血。

【代表方剂】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二钱(6g),鳖甲五钱(15g),细生地黄四钱(12g),知母二钱(6g),丹皮三钱(9g)。

方歌:

青蒿鳖甲汤生地,丹皮知母能清阴,夜热早凉舌质红,邪伏阴分基础方。

【用法】

上药以水五杯,煮取二升,日再服。

【配伍技巧】

热伏阴分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邪热伏于阴分;邪热与阴血相结。治疗热伏阴分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养阴清热药热伏阴分是大热已去,余热未清,其病变特点是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治当清阴分热,在清阴分邪热时必须选用既能入阴分,又能养阴退热的药,以冀达到清阴分邪热而不伤阴。如青蒿鳖甲汤中鳖甲、知母。

2.合理配伍透热于外药邪热伏于阴分之治,正如《温病条辨》:“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得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其治既要考虑清阴分邪热,更要考虑使阴分邪热向外透达,使邪热能从内而消,又能向外透达,从而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如青蒿鳖甲汤中青蒿。

3.妥善配伍清热凉血药邪在阴分,因阴由血所化,邪热在阴分,必定引起血中有热,再则清血中之热也有利于退阴分之邪热,故治疗时最好选用清热凉血药,以增强治疗效果。如青蒿鳖甲汤中生地黄,丹皮。

4.随证加减用药若夜热明显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退阴分邪热;若大便干结者,加麻仁,玄参,以滋阴润燥通便;若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石斛,以清热养阴生津等。

【用药要点】

方中鳖甲入阴益阴而能清阴中之热。青蒿清热透热,使阴中之热向外透散,与鳖甲相用,使阴中邪热既能从内而消,又能从外而散。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之中能清邪热。知母清热益阴,与青蒿相用,以增泻热,与鳖甲相用,以增益阴。诸药相互为用,可透热养阴,凉血退热。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原因不明发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骨结核,淋巴结核,病毒感染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百合知母汤(《伤寒杂病论》)

适应证:虚热内生证:咳嗽,痰少而黏,或带血丝,口燥,鼻干,小便赤,心烦,失眠,欲卧不得卧,或手足烦热,舌红,苔少或薄黄,脉虚数。

治法:清肺滋心,除烦润燥。

组成:百合擘,七枚(14g),知母切,三两(9g)。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另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第四节 清虚热

虚热主要是指既有阴虚,又有内热,病理特征是以内热为主。其基本证型是阴虚热盛证,治疗的基本代表方是清骨散。

【适应证】

阴虚热盛证: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颧赤唇红,盗汗,五心烦热,肢体困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清退虚热,凉血养阴。

【代表方剂】

清骨散(《证治准绳》)

【组成】

银柴胡一钱五分(5g),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3g),甘草五分(2g)。

方歌:

清骨散中二胡艽,鳖甲甘骨青知母,骨蒸潮热与盗汗,凉血养阴奶虚热。

【用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配伍技巧】

阴虚热盛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阴虚而不制阳;虚热内盛而外攻。治疗阴虚热盛证,在用方配伍技巧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清退虚热药虚热内生,热灼阴津,热既虐于内又充斥于外。必须审明虚热证与实热证的主要区别要点是,实热者其证不是舌红少苔,而是舌红苔黄燥。虚热证机主要表现有骨蒸潮热,或长期低热不退,五心烦热,而实热则非如此。其治当清退虚热,在选药时,必须做到清虚热而不伤阴津,并有益阴作用,只有如此配伍,才能取得预期治疗目的。如清骨散中银柴胡,胡黄连。

2.合理配伍养阴凉血药阴虚而不制阳,阳亢而发热,虚热内生又灼伤阴津,以此形成阴虚内热证,其主要证候表现是盗汗,颧赤唇红,形体消瘦,治当配伍养阴凉血药,滋阴而制阳亢,凉血能清虚热,滋阴与凉血并用,善治阴虚内热证,只有合理地将滋阴药与凉血药配伍,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如清骨散中地骨皮,鳖甲。

3.妥善配伍苦寒清透药滋阴药虽能清退虚热,但在滋阴之中则有浊腻,易壅滞气机,而不利于阴血化生,故其治当配伍苦寒药以燥之,苦能防止滋腻太过,燥能制约浊腻壅滞,还应当配伍味苦味辛药,以使阴虚内热能向外透达,如清骨散中知母,秦艽,青蒿。

4.适当配伍补气药阴血化生必须借助气机气化,即气能化阴化血,滋阴药欲发挥治疗作用,必须适当配伍补气药,才能使阴津得气以化生,从而增强滋阴作用,此乃方药配伍之妙用。如清骨散中甘草。

5.随证加减用药若血虚明显者,加当归,熟地黄,以滋补阴血;若阴虚明显者,加麦冬,玉竹,以滋养阴津;若内热甚者,加生地黄,赤芍,以凉血清热;若大便干结者,加阿胶,大黄,以补血通下等。

【用药要点】

方中银柴胡、胡黄连清热凉血,善退虚热。鳖甲,地骨皮养阴凉血,清阴中之热,与银柴胡,胡黄连相用,养阴之中以清热。秦艽,知母泄热清热而养阴。甘草益气以化阴退热,顾护胃气而兼防苦寒伤胃伤阴,并调和药性。诸药相用,以清退虚热,养阴凉血。

【临床扩大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消耗性疾病,结核类疾病,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类方】

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适应证:阴虚内热风劳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颧赤,潮热,咳嗽,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组成:秦艽半两(15g),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柴胡各一两(各30g),当归、知母各半两(15g)。

方歌: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功效卓。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