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44

第44章 针刺方 (7)

第五章 针刺方 (7)

针药结合3

【治疗方法】①针刺穴区。皮肤严格消毒后,先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红肿热痛最明显处),隐白、大敦放血数滴,然后用0.38mm×40mm毫针刺太冲、丘墟、商丘、三阴交,用泻法。②中药。土茯苓30g,威灵仙20g,萆薢20g,每日1剂,煎服。上两法结合运用,直至急性发作得到控制。恢复期停止针刺,改为小剂量中药泡茶代水饮用。方用土茯苓10g,威灵仙5g,萆薢5g,连服1个月。

【功效主治】通络活血,清热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8例。治愈4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痹证”、“历节风”范畴,临床表现为一派湿热征象,兼有气血瘀滞表现。关于其病机,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痛,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结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症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熬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肾,寒热杂错,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皆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为证。”《金匮翼》云:“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而闷也。

”治疗上采取标本、内外兼顾,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辨证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在急性期,针对湿热毒邪壅盛的病理特点,本着“热则疾之”“菀陈者除之”的法则,重点选用局部阿是穴、井穴,刺血,以泻壅遏经脉的热毒之邪,针用泻法以去其实,达到通经泻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同时佐以大剂量土茯苓以解毒、清热、利湿,威灵仙通络止痛,萆薢分清降浊,三药合用,共泻脏腑蓄热,调理脾肾经气。在恢复期,遵循“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旨,以小剂量中药泡茶代水长期饮用,以清解久羁脏腑之湿热余毒,从而阻断痛风之根源。药理研究表明,这三味具降低血尿酸的生成和促使尿酸排泄的作用。三药相配,气味清香、口感尚好,服用方便,长期饮用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尚有一定减肥效果。

【方剂出处】朱慎勇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风58例分析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55

针药结合4

【穴位选择】阿是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肝俞穴、肾俞穴,发于第1跖趾关节者加刺大都穴,太白穴、行间穴、太冲穴,累及内踝关节者加刺太溪穴、照海穴、中封穴,累及外踝关节者加刺昆仑穴、申脉穴,丘墟穴,发于膝关节者加刺阳陵泉穴、血海穴、梁丘穴,发于腕关节者加刺阳池穴、外关穴、阳溪穴、腕骨穴等。

【治疗方法】穴区局部常规消毒后,视针刺部位不同选用1~1.5寸长的毫针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其间可接KWD-808Ⅱ型全能脉冲电疗仪,采用疏密波。取针时阿是穴应摇大针孔出针,尽量使其出血。每日针刺1次,7d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治疗,内服四妙丸加味:黄柏15g,苍术10g,牛膝10g,薏苡仁15g,当归12g,赤芍10g,泽泻10g,茯苓15g,威灵仙15g,桑寄生10g,杜仲10g,防己10g,牡丹皮10g,桂枝6g,甘草3g。以上诸药加水300ml,煎取法200ml,每日服3次,每次服200ml,每日1剂。7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利湿通络,益气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5例。治愈18例,占72%;好转7例,占28%;总有效率100%。

【经验心得】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热痹)”“白虎历节风”范畴,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起病与患者的体质有一定的联系。对该病的相关论述,在《景岳全书》中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偏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有白虎历节之名”。《金匮翼》云“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而闷也。”所以笔者认为正气不足,脏腑经络蓄热是患病的内在因素,为本。感受风寒湿邪是患病的外在因素,为标。根据其病因病机则采用清热凉血,利湿通络,益气养血,兼补肝肾之法标本同治,使正气得补,蓄热得解,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治法中阿是穴及其周围腧穴清热活血,消肿止痛,阴陵泉清热利湿,足三里健脾益气,肝俞、肾俞补益肝肾,三阴交调理肝、脾、肾、脏腑之气。四妙丸(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清热利湿,泽泻、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利湿,当归养血活血,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杜仲、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强筋骨,威灵仙、防己、桂枝祛风湿利关节通络。针药并用相辅相成,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方剂出处】叶梅惠针药治疗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37

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

【药物组成】知母10g,石膏30g,炙甘草5g,粳米15g,桑枝10g,萆薢15g。风湿热痹型去木瓜,加忍冬藤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地龙10g。

【随症加减】风寒湿痹型去知母、石膏,加秦艽10g,独活10g,防风10g,苍术10g,制附子5g(先煎)。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内服,每日1剂。针灸治疗:主穴,阿是穴。病变部位在足跖趾关节加太白、八风;病变部位在踝关节加商丘、内踝尖、外踝尖;病变部位在膝关节加膝眼、阴陵泉、阳陵泉;针灸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风寒湿痹者酌加灸法。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治愈9例,显效40例,有效2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7%。

【经验心得】本病属于中医“痹证、痛风”范畴,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和正气亏虚。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入侵人体经脉,留于肢体、筋骨、关节之间,痹阻不通而发为风湿热痹和风寒湿痹之证。基本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桑枝、萆薢组成。方中知母、石膏清热泻火除烦,两者同用有协同作用;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甘草、粳米与知母、石膏合用,能缓和后两者之寒;桑枝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萆薢利湿浊、祛风湿。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舌象、脉象辨证分为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者基本方加上地龙凉血通络;忍冬藤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凉血止痛;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降浊;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功。风寒湿痹型者去知母、石膏,加上秦艽、独活祛风湿除痹痛;防风祛风胜湿、解痉止痛;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制附子祛除寒湿、温经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之功。针灸能够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得以缓解;针灸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风寒湿痹者酌加灸法。

【方剂出处】陈日兰,等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86例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广西医学,2004,26(10):1471

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

【药物组成】苍术20g,黄柏15g,薏苡仁30g,川牛膝30g,桃仁10g,土茯苓30g,川萆薢3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上肢关节疼痛病变加桑枝20g,羌活12g;下肢关节疼痛病变加鸡血藤30g,独活15g。

【治疗方法】水煎,1、2煎口服,3煎外洗,日1次。配合针灸治疗:一般用于急性期,以局部取穴为主:肩痛取肩髃、肩井、肩贞及压痛点;腕痛取阳池、合谷、外关;肘痛取合谷、曲池;膝痛取膝眼、阳陵泉;踝痛取中封、昆仑、解溪等。每日1次,泻法,不留针。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2例。痊愈73例,好转29例。总有效率100%。经治疗最少者1d,最多者30d。

治验:杨某,男。8年前饮酒后夜间突发左踝关节疼痛,痛不可忍,难以入眠。血尿酸430μmol/L。自述经服用西药(药名不清楚)1d后症状好转。其后就经常因为饮酒、感冒、劳累后容易复发。此次左膝关节和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微滑。血尿酸434μmol/L。膝关节和踝关节照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治疗,证属湿热下注关节、经脉痹阻所致,治以清热祛湿、宣痹止痛之法,方以四妙散加味:苍术20g,黄柏15g,薏苡仁30g,川牛膝30g,桃仁10g,土茯苓30g,川萆薢30g,生甘草5g,鸡血藤30g,独活15g。水煎,1、2煎口服,3煎外洗;配合针灸:膝眼、阳陵泉、中封、昆仑、解溪。运用上述治疗1d后,自觉疼痛已经好转,方可能入睡;再治疗7d后,症状已经完全好转,白细胞和血尿酸化验已经正常。随访半年,没有发作。

【经验心得】四妙散出自《丹溪心法》,是以二妙散为基本方,在二妙散(苍术、黄柏)的基础上加上牛膝、薏苡仁。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功用清热燥湿。本方清热燥湿之力较强,非独治疗痿痹。以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证治要点。中药外洗使药力直达病所,见效快速,能快速止痛。针刺能疏通全身经气,运行全身气血,具有化瘀止痛之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针灸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致痛致炎性物质的降解和转移,消除关节的炎性病变,阻断疼痛的传递。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所载“盛则泻之,虚则引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泻法是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湿热为主,所以临床上要用针刺泻法来治疗,以达到快速止痛的目的。

【方剂出处】李兰琼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2例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7,25(6):74

综合疗法

【治疗方法】患者取卧位,选阿是穴(红肿疼痛部位)及直接经过患处的经脉及其表里经的五腧穴进行常规消毒(2%碘酊常规消毒后,再用75%乙醇脱碘),用梅花针进行叩刺,叩至点状出血,然后局部加用抽气罐,留罐3~5min,至局部不再出血后取罐,并将拔出之瘀血用酒精棉球拭去,出血局部可用消毒纱布覆盖。以后,使用梅花针叩刺治疗(不再加用抽气罐)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另用四妙散加减(苍术15g,黄柏15g,牛膝12g,薏苡仁30g,茯苓12g,陈皮10g,半夏10g,白芥子12g,地龙12g,秦艽15g。热甚加忍冬藤10g,便秘加生大黄6g,脾虚加山药12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化痰,行气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治愈1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

治验:刘某,男,58岁。右足第1趾关节反复疼痛半年,复发加重2d。症见右足第1趾关节处红肿灼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尿酸698.2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经使用上述方法治疗后,第2d疼痛明显减轻,4d后红肿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治疗1周后诸症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

【经验心得】痛风是属中医“痹证”“历节风”范畴。病机为脾运化功能失调,则痰浊内生;肾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则湿浊内停。如酗酒暴食、劳倦过度,则会促使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治疗原则为清热除湿化痰,行气活血通络。梅花针叩刺后拔罐,可使痰浊得以清除,气血得以流通。五输穴叩刺放血,有很好的泻火解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瘀散肿作用。再配合四妙散健脾利湿消肿,活血通络止痛。三管齐下,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方剂出处】杨玲,等综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