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26

第26章 外治方 (1)

第三章 外治方 (1)

慈军散外敷

【药物组成】山慈菇、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消毒,和匀,装瓶备用。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处,隔日1次。

【功效主治】泻下攻逐,清热化湿,逐瘀通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治愈8例(22.2%),显效24例(66.7%),有效3例(8.3%),无效1例(2.8%),总有效率97.2%。

【经验心得】本病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络脉痹阻,久则湿瘀胶结而成痛风结石。属湿热痹、湿瘀痹范畴。其治则当以清热化湿,逐瘀通痹为主。慈军散以生大黄、玄明粉、甘遂泻下逐水,清热化湿,解毒消肿;山慈菇解毒镇痛,其所含成分秋水仙碱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水蛭破瘀散结,通络蠲痹;综观全方具有泻下攻逐,清热化湿,逐瘀通痹之效能。外用于痛风,能直接渗入病所,促其病理产物尿酸盐的排泄。

【方剂出处】栾炯,等慈军散外敷治疗痛风36例临床观察山西中医,1997,13(3):44

二妙散加味

【药物组成】取黄柏、苍术、大黄、白芷、青黛,按2∶2∶2∶2∶1比例研末过筛备用。

【治疗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取上药加入蜂蜜,搅拌呈糊状,敷于患处,上面覆盖油光纸,用纱布绷带包裹。每日换药1次,3d为1个疗程。嘱患者注意休息,多饮开水。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48例。按上法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局部红、肿、热、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消失,活动如常)110例,其中火热燔灼型84例,湿热瘀滞型26例,占74.3%;好转(局部红、热、肿、痛消失,能立地跛行,局部仍觉酸痛)29例,其中火热燔灼型19例,湿热瘀滞型10例,占19.6%;无效(症状无改善)9例,其中火热燔灼型2例,湿热瘀滞型7例,占6.1%。总有效率93.9%。

治验:唐某,男,50岁。左足内侧跖关节夜间骤然疼痛发作,局部红、肿、灼热、剧痛难忍,艰于行走,拒触拒按,口干欲冷饮,舌质红绛、苔薄黄,脉数滑。左足X线摄片提示,左足跖关节内侧见黄豆大小圆形阴影,骨质改变。血尿酸为465μmol/L。诊断,左足跖关节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热痹,证属火热燔灼、脉络闭阻。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止痛,用二妙散加味加入蜂蜜调敷,每日换药1次,连续用药3d,左足跖关节红、肿、热、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以中老年人多见,发病男多于女,胖者多于瘦者。其发病原因,中医认为是下焦湿热注于经脉,阻于络道所致。方中黄柏清热利湿、泻火解毒,苍术辛温燥湿,大黄泻火除湿,白芷止痛除湿,青黛凉血解毒,加入蜂蜜调敷既可解毒又能滋润肌肤,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之效。此药外敷,可使药效成分透入皮下组织起到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组织间隙水肿、减轻神经末梢刺激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止痛目的。此法简便廉验而无他弊。对其他骨关节及软组织红、肿、热、痛也有明显疗效。

【方剂出处】陆善忠二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48例中医外治杂志,1999,8(1):9

复方蚂蚁膏外敷

【药物组成】蚂蚁100g,秦皮100g,萆薢50g,虎杖50g,六轴子30g,川芎30g,赤芍30g,桂枝20g,甘草1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取药末适量,加薄荷油2~5ml,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均匀地摊在棉纸上,药膏厚2~3mm,敷于患处,在棉纸外盖塑料薄膜,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d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5例。显效35例,占77.78%;好转6例,占13.33%;无效4例,占8.89%。总有效率91.11%。

治验:陈某,男,38岁。夜间突发右膝关节肿痛,伴发热、怕冷、全身酸楚,发病前有饮酒受凉史,半年前有右足背疼痛史。查:右膝关节红肿,触之痛剧,皮温比左侧高,膝关节屈曲30°,伸直欠10°,化验:血尿酸480μmol/L,肾功能正常。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用复方蚂蚁膏外敷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消失,红肿渐退,巩固治疗2疗程后,肿痛全无,关节活动正常,血尿酸正常。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热痹”范畴。病理因素是湿、热、瘀,热为阳邪,其性急迫;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湿热互结,侵入人体经络关节,经络瘀阻而发生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血尿酸增高。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为标,血尿酸增高为本。方中蚂蚁(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昆虫)咸酸,清热解毒、托瘀外达、通络逐风,并能攻坚破积,消除关节肿胀及缓解关节畸形的形成;秦皮苦寒,清热燥湿、消肿止痛;萆薢苦平,善走下焦,利湿浊、祛风湿,3药合用既能消肿止痛治标,又能清除血尿酸以治本;虎杖苦寒,清热利湿、祛瘀制痛;六轴子(杜鹃花科植物黄杜鹃的果实)剧毒,祛风止痛通络;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甘草清热解毒可缓解全方药物的毒性;桂枝辛温,温经通脉、利湿消肿,热痹佐用热药,清热开痹,在病变的早期有开闭达郁、促进热邪迅速挫解之效。共奏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据药理研究:蚂蚁有抗炎消肿镇痛及解痉之功;秦皮能促进利尿及尿酸的排泄,并能消炎镇痛;萆薢降低血尿酸值;大黄、川芎消炎镇静,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桂枝解痉镇痛;六轴子镇痛作用强而持久;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镇痛作用;薄荷油渗透皮肤、解热止痛。

【方剂出处】严试复方蚂蚁膏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5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10(1):11

蒺藜鲜草外敷

【药物组成】新鲜蒺藜草。

【治疗方法】入伏后外用新鲜蒺藜全草500~600g,捣碎后加白醋适量,装入纱布袋内表面敷以塑料膜,以达保湿目的,外敷于膝、踝关节,每日1次,每次1~2h,连续3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西药,不做剧烈运动,不食辛辣和高嘌呤食物。

【功效主治】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例。治愈22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早期应用外用蒺藜,只是用它的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但发现它对嘌呤代谢影响较大,可使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恢复正常,并且在两年内无复发。蒺藜全草含皂苷、甾醇及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另外,蒺藜以6月份采集的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最高,各部分以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最高,茎次之,果实更次之。用药主要是黄酮含量较高的叶及部分茎。黄酮可能和嘌呤代谢有关,但它作用的环节尚不清楚。

【方剂出处】段斐,等蒺藜新鲜全草治疗28例痛风的临床观察中国药业,2000,9(10):41

加味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

【药物组成】丁香50g,肉桂50g,甘松50g,红花25g,山柰25g,乳香30g,没药30g。

【治疗方法】将以上二方分别烘干,研细,过80目筛,再分别装瓶备用。使用方法:先在患处中心点敷以海浮散0.5g,再在其上敷以加味丁桂散适量,(可视红肿范围大小而调整剂量)。再将加热后的布质黑膏药盖上,(贴以双层医用胶布也可)勿令药粉滑散或泄气,应使四周皮肤与膏药紧密粘贴。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86例。显效159例,占85.48%;有效25例,占13.44%;无效2例,占1.08%。总有效率98.92%。其中,用药1次者92例,用药2次者63例,用药3次者27例。

治验:宋某,男,52岁,右跖趾关节及右内踝反复红、肿、热、痛5年,被诊断为痛风,一直服药治疗,本次该患处红、肿、热、痛1d。按上述方法治疗,2d后红、肿、热、痛消失,停药2周后来院复查无异常。

【经验心得】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甘肥厚味,脾胃损伤,运化失职,内湿蕴积,复感风寒湿邪,经络痹阻,气血失畅,瘀血痰浊阻痹关节,而成斯症,故治疗以通为本。方中丁香、肉桂散风湿,通血脉,利关节;红花、山柰、甘松活血散瘀。全方以芳香类药物为主,取其通、散之功能,更配以乳香、没药,大大增强了活血祛瘀、消肿定痛的作用。此外治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患者容易接受。

【方剂出处】印山水,等加味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86例中医外治杂志,2002,11(5):17

芦荟叶肉贴敷

【药物组成】新鲜木立芦荟叶。

【治疗方法】根据肢体肿胀的范围,取新鲜木立芦荟叶3~4cm,用刀从中间剖开,将叶肉面贴敷于肿痛处,纱布包裹,外用胶布固定。24h更换1次。治疗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疗法,并嘱患者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及戒酒,同时增加饮水量。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2例。经3~4d治疗后,16例获显效,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消失,活动正常,血尿酸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4例有效,局部红肿基本消失,热痛消退或好转,关节活动功能改善,血尿酸有所下降;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

治验:患者,男,66岁。患痛风性关节炎已半年,曾服过秋水仙碱等药物。昨夜间突然右足第1跖趾关节剧烈疼痛,局部红肿,行走困难,同时伴有腰酸乏力。检查右足第1跖趾关节明显红肿、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血尿酸544.7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用新鲜木立芦荟叶贴敷6h后自感肿痛减轻,24h后疼痛明显减轻,48h后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再连敷4d以巩固疗效。复查血尿酸已降至368.9μmol/L,随访1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木立芦荟属百合科多年生肉质常绿草本植物,叶肥厚多汁。其所含主要成分阿劳因是芦荟大黄素苷和异芦荟大黄素苷的混合物,具有清热除湿,消炎通络,散瘀活血作用。用新鲜木立芦荟叶贴敷局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不仅见效快,而且操作简单,可就地取材,经济实惠。

【方剂出处】柳晓静,等新鲜木立芦荟叶肉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10(3):26

青敷膏

【药物组成】青黛、生大黄、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川月石210g,风化硝、大贝母各60g,天花粉9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物研细末和匀,然后用药末与凡士林以1∶4的比例调匀成膏,存罐备用。用法:清洁皮肤后,视患部大小,用青敷膏摊涂于纱布或棉垫上,厚度约0.5cm,敷于患处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泄浊,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3例。治愈38例,占88.37%;好转5例,占11.63%;总有效率100%。平均疗程9.8d,起效时间最快3h。

【经验心得】痛风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或素体不足,脾运不健,以致运化失调,酿湿成痰,蕴湿化热,湿热痰浊阻滞关节经络而成。青敷膏方中青黛、生大黄、川月石、风化硝清热泻火解毒,加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滑膜的炎性渗出;大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散结,半夏、天南星燥湿化痰泄浊,清除病理产物,促使尿酸盐溶解排泄;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川鸟、生草乌能麻痹感觉神经,消肿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消肿止痛之功效。外敷治疗,药物通过皮肤直接渗透到患处,吸收稳定,作用持久,起效快,镇痛好,而且避免了口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方剂出处】钱小强青敷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3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