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堪称李叔同传奇一生的缩影。这样一位艺术修养极深的艺术家,在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才子,在艺术成就斐然的时候,居然将所有家当和艺术收藏悉数与人,悄悄皈依了佛门,过起了一领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在24年的孤灯黄卷和古刹钟声中,他潜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李叔同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如此的呼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渡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一切的罪恶!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这也正如卢莱修所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人\生\折\射
传说中有一天,阎王正在审判分发小鬼们投胎的去处。阎王在那里宣判:“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地狱中声声不断,阎王依次分派。这时,一只等在一边的猴子忍不住开口说:“阎王,那些小鬼你都让他们去投胎做人,你就发发慈悲心肠,让我这只猴子也去尝尝做人的滋味吧。”阎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而你全身上下长满了毛,怎么能去做人呢?”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了吗?”阎王经不起猴子的再三哀求,答应帮助猴子拔毛。阎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嗷嗷”直叫,一溜烟逃走了。阎王叹了一口气说:“连一毛都舍不得拔,还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总是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可能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
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心中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说:“你真没有智慧。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叫水不要来呢?”
世间的人,因为生死渴爱,饮五欲碱水,如此以为饱足,可是久而久之对这缠人不休的欲望也会生出疲厌,于是就想:“这些诱人的色声香味,不要再来到我的面前,使我眼见心烦。”可是五欲依然如旧,不断纠缠人心,于是世人按捺不住大发雷霆,再次诅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远不要再出现,为什么你还来纠缠,让我见到心生烦恼!”有智慧的人说:“一个人若要离开五欲,应该收摄自己的六情,关闭心意,妄想不生,这样才能得到解脱。何必执著眼前的事相,而希望它不生呢?”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其实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
智\慧\点\拨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仁爱应摒却私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因自私而不对他人行善,那么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自己。”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正视自己的不圆满
李叔同有次曾经感叹道:“啊,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只有对于养正院诸位同学,相处四年之久,有点不能忘情;我很盼望养正院从此以后能够复兴起来,为全国模范的僧学院。可是我的年纪老了,又没有道德学问,我以后对于养正院,也只可说‘爱莫能助’了。”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李叔同这样的大师也同样不例外,他在自己的花甲之年也同样发出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之辞,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不完美的感慨。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圆满的,因此,人要正视自己的不圆满,不要过度追求圆满。
人\生\折\射
国王有五个女儿,这五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到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喊: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全部拥有而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丽。人生就像那九十九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却异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为这许多的缺憾而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只有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味无比、心生厌倦而不去珍惜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智\慧\点\拨
人生有缺憾,我们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热情,也只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完美人生。在不圆满中要学会去珍惜所拥有的。不去抱怨“鲈鱼鲜美却多骨,海棠娇媚但无香”,而是要想到“鲈鱼多骨但鲜美,海棠无香但娇媚”,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海阔天空,学会容纳一切
佛法讲求宽容,就像笑着的弥勒佛,露着圆圆的肚子,意为“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李叔同一生做人做得完美至极,其风骨、才骨、气度都为人推崇至极,他对人对事,向来都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看待,还曾手书“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来表达宽容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人\生\折\射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耶稣劝导世人“爱你的敌人”。这让我们相信,每个人即使有坏处,也一定有值得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要知道,容纳是一种异常高贵的行为,能容纳这世界的人有一颗比这世界还要宽广的心。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可谓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地喊着母亲,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的确,能容纳别人的人是可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彼此接纳的和谐之中,饶恕是一种极高的美德。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智\慧\点\拨
一个人只有容得下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才能与他人一道成就自己的事业。真正的接纳绝非摆设与表演,也不是退却与懦弱,真正的宽容正如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写道的:“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人生如戏——“悲欣交集”
春柳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话剧表演社团,开创了现代中国话剧创作的大篇章。弘一大师未出家时,曾经热衷于话剧表演,并在日本出演过话剧《茶花女》。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如同一场精彩纷呈的戏剧,在一幕幕上演着。
的确,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似乎总是很习惯把自己当成观众去观赏别人的演出,快乐也好,悲哀也罢。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便是:在这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演员,都在演出着自己的人生。然而不管是谁,都不是这出戏的编剧,剧本是写好的,但我们无从知晓。然而可以庆幸的则是,我们可以是自己的导演,我们可以决定怎样去演,只是结局我们无从知晓。不知道归不知道,正如幕布已经拉开,灯光已经点亮,音乐也已经响起,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并且没有停下来的可能,表演,必须继续下去。
人\生\折\射
正如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每个人都看到世间这场大戏,殊不知,我们也在戏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花开花落,物换星移。人生就是五味俱全的一出戏,戏演完了,人生也似乎就结束了。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他所演的戏也就不同。如果你出身富贵人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富家子弟;如果你出身贫困之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在底层挣扎向上爬的人。我们不要相信命运,我们要相信努力;我们不要抱怨命运,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不要奢望永远,我们要把握现在;我们不要期望太远,我们要珍惜眼前。
李叔同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李叔同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着“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安详地往生了。李叔同的一生就此落下了帷幕。
智\慧\点\拨
世界本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也是个小人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戏中的虚幻比现实人生还要真实。用我们的经历,走过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条什么样的路,只要我们走下去了,只要我们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了。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而生机勃勃,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能活着,才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也有了活着的理念。等到有一天,我们走到了时间的尽头,回头看看,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也就无悔了。也许只有弘一大师最后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才是对人生这出戏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