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部头里的小故事(中国卷)
12135400000011

第11章 《庄子》:去除凡尘,返璞归真(2)

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惚惚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再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我止住了哭泣。”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生老病死是人间常态,但能看破的却寥寥无几。试问,谁能不为亲人的离世而悲痛呢?庄子自然也不例外。但他的表现,却照应了他独特的生死观:大自然它赋给我形体,用生活来使我劳顿,用岁月来使我年老,用死亡来使我永远休息。自然是变化的,人必须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不喜不惧。

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少了很多的牵绊和苦楚。

涸辙之鲋

庄子在当漆园吏的时候,监河侯是管水利水运的官员,时常去拜访庄子。后来,庄子不愿意做官,就辞掉了漆园吏的职务,隐居山林,教书为生。

教书的收入很微薄,庄子家的生活很困难。有一次,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庄子想了又想,便到监河侯那里去,准备向他借一点钱,以解燃眉之急。

不料这个监河侯是一个吝啬鬼,在听说了庄子的来意之后,爽快地答应道:“没问题,等我过一阵收到了封邑中的俸禄之后,立刻借给你三百两金子。”这个人表面上是答应了,其实是想拖延了事,根本不愿意拿出一分一厘。

庄子看出了他的心思,非常愤怒。于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我来的时候,路上曾听到呼救声,回头一看,是车辙里的一条鲋鱼发出的。我问它说:‘鲋鱼啊,你在做什么?怎么到这里来了?’它回答说:‘我是东海龙王的臣子,不幸流落到这里,现在就快要死了,你能不能帮我舀来几升水,救我一命呢?’我说:‘好啊!我即将去吴越水乡,到时侯和龙王商量,引来西江之水来救你。’那条鲋鱼气愤地说:我离开了水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你若是走了,我可能马上就会死掉。眼下只需要给我几瓢水我就能活下去,你却说什么引来西江之水,那样的话,还是点到卖鱼干的市场上去找我吧。”

庄子是那样的坦然又有尊严,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他用鲋鱼的处境比喻自己的困难,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了,何必引来大海呢?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鲋鱼的回答可以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概括。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同时讽刺世人不从实际出发,做些无效的事。

小雀跳梁亦适趣

知了和斑鸠不知道鲲鹏高翔的道理,它们看大鹏费这么大的力气往南飞去,讥笑道:“我腾地一下就飞了起来,碰到树枝、房梁就落在上面,即使这样,有时候还飞不到上面,累了就只好落在地上休息一会儿。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高飞九万里而去南面呢?”

只懂得小道理的人是无法与懂得大道理的人谈论的,正如生命短促的不理解生命长久的。夏天鸣叫的知了永远不知道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太短促了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作为春天,五百年作为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椿树,以八千年作为春天,八千年作为秋天。彭祖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要与他比长寿,那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王与夏棘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故事。当时他们是在讨论上下四方有没有边际的问题。夏棘说:“在什么也不生长的边远北方再往北,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长度那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的名字叫作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脊背像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讥笑道:‘它是要往哪里飞哟?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这就是大小两种不同东西的区别呀!”

由此看来,才智可为一方长官、品行可统一乡之众、德性适为一郡之主、能力可做一国之君的人,自己看待自己,大概都像小雀一样,认为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过宋荣子却会嘲笑他们。宋荣子是一位境界高邈的人。天下的人都颂扬他,他也不会感到欢欣,天下的人都诅骂他,他也不会感到沮丧。他明白身内与身外的分别,善辩荣誉与耻辱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到头了吧!他在处世方面已经达到了不经心小事的程度,不过他仍然有不足之处。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人们,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天下,不要用自己的见识去局限天下。天地辽阔,事物众多,用一己之见窥天下,不仅不能完全理解天下,而且会犯更大的错误。正像知了、斑鸠和小雀不能理解大鹏为什么要蓄势飞翔一样。

腐鼠之喻

庄子的朋友惠子在梁国做宰相的时候,庄子前去看望他。有不喜欢庄子的人趁机挑拨,对惠子说:“您以为庄子到这里只是单纯一叙朋友之谊吗?哪里有那么简单!他是想取代你的位置,做梁国的宰相啊!”

惠子深知自己的学问不如庄子,听了这话不免恐慌起来。正当惠子忧心忡忡之时,庄子翩然而至,正着急的惠子有些变了脸色,开口便问:“你来这里有什么事吗?”庄子笑说:“没什么重要的,就是想讲一个故事给你。”惠子摸不着头脑:“故事?什么故事?”庄子道:“你知道吗?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凤凰,它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一路上不是梧桐树它就不会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碰上一口,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也绝不会饮用。有一天它飞到了一处丛林中,碰上一只猫头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正抓着要进食,刚巧凤凰从空中飞过,猫头鹰抬头看着凤凰,以为它要抢自己的食物,就发出恐吓的声音。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惠子听了无言以对,又羞又愧。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他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

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宰牛时,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霍霍”的声音。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感叹道:“啊!好啊!请问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和一般人所见的一样,看到的只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之后,我眼中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以及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腿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就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也要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看着自己宰杀后的牛,自然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梁惠王闻言,连连赞叹道:“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庖丁解牛,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我们不由得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庖丁掌握了牛肌理的规律。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在何处下刀。

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但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如果能透解、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才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吗?”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只有看到大海,才能承认河流的渺小;只有认识高人,才能领悟到自身的不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有尽,宇宙无穷,任何固守自身、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都要不得。

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会儿步,也很舒适。”

海龟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龟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到海龟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回头看一看那些小虫子、螃蟹与蝌蚪,他们哪个能同我相比呢?”

青蛙唾沫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自由自在,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龟兄,你不想进来参观一下吗?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玩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感到盛情难却,便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被绊住了。于是它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

青蛙摇摇头。

海龟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再没有话可说了。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反面角色。从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