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本书读懂犹太智慧精华
12126700000008

第8章 发展篇(3)

犹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勇于冒险,善于利用机会,因此才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他们总是从不畏惧艰难挫折的挑战,而是将磨难看作是对生存智慧的一种检阅。他们通过冒险展现出自己的不凡身手和超乎常人的胆略,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把它视作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成功了,即是取得了部分收获,进而继续搏击不止;失败了,即将其作为是给成功所做的台阶。

§§§第六节 犹太人的创新智慧

开锁不能总用钥匙

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

——犹太格言

《塔木德》上有一句著名的话是:“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

有一个犹太富翁,他有两个儿子。儿子渐渐大了,他开始苦苦思考让哪个儿子继承遗产的问题。

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时代,富翁忽然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他们的好办法。

他锁上宅门,把两个儿子带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里,然后给他们出了个难题,谁答得好,就让谁继承遗产。

他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把宅门打开。

兄弟两个几乎同时回到家,但面对紧锁的大门,两个人都犯了难。

哥哥左试右试,苦于无法从那一大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弟弟呢,则苦于没有钥匙,因为他刚才光顾了赶路,钥匙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路上。

两个人急得满头大汗。

突然,弟弟灵光一闪,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砸了,他顺利地进去了。

最后,继承权自然落在了弟弟手里。

在犹太人看来,人生的大门往往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的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障碍的石头!

这就是犹太人的智慧。他们懂得打破常规思维,而不是固守传统。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们最大的限制常常是思想的贫瘠与思维的僵化。循规守旧、一成不变是人们的惰性。固守尘封会让人在既定的框架和模式中毫无作为。

因循观望的人常常惊叹他人的创意,而无限的创意其实不过是智慧的推陈出新。人们脑海中的智慧如同燧石,只有不停地敲打它,它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把思维向外扩展一下,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就能拓宽视野,向成功的纵深处挺进,也更容易得到财富。只有不走寻常路,才有路可走。有勇气、有智慧的人们通常会选择走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因为另辟蹊径者才会拥有广阔的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不要跟随被踩烂的成功之路

我讨厌模仿。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着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的成功之路。

——犹太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

商人要具备经营头脑,不只是需要一股劲,猛干蛮干还不成,还得动动心思,运用巧妙的战略,这样才能夺取胜利,要不然,你就难脱颖而出,只能眼睁睁看着财富从眼前溜走。

出生在贝尔谢巴的修德曼,是商界中的知名人士,他的父亲就是世界著名的修德曼公司的老板。修德曼头脑伶俐,聪明好学,很有创意,受到公司老板的青睐。在他26岁时,父亲去世,于是,他辞去了工作,继任了修德曼公司的董事长一职,继承了父亲的产业。

修德曼一贯执着,精力旺盛,一上任就显露出了卓越的能力。他做的第一笔生意,是与日本的一家大公司合资办企业,但未能被当地的政府批准,大有落空之势。但修德曼义无反顾,因为他的父亲曾与日本人十分敬重的国务部长木松有交情,他巧妙地利用父亲的这个交情,用先借后销的手段得到木松的信任。不久,他便在木松的帮助下取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个项目使他获得了上百亿日元的资助。这招不错,旗开得胜,让就要奄奄一息的生意又恢复了生机。

他的聪明还不止这些。他还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能够别出心裁,灵活地采用行销手段,使得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实现的事情在他的手中实现。随后,休德曼与美国人做生意,一年成交额达千万美元,这也是一个奇迹。

别出心裁,让修德曼公司出了名,修德曼的经营特色就是别出心裁,运用巧妙的招数,使客户的满意度直线上升,利润是只高不下。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按照自己的常规思路,经历了千万次的试验,还是没有取得成功。但有时候只要作出某些改变,取得成功却是轻而易举的,这些改变就往往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性。当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时,不妨勇于打破常规,突破现状,这样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垃圾里面有黄金

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

——《财箴》

犹太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利用的。

一个商人要想使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变为商品,他就必须具备一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的眼光。乔治·富顿就是靠一堆废弃的垃圾让公司起死回生的。

美国有家公司名叫“富顿兴产公司”,是专门生产经营机械设备的,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其生意日渐惨淡。董事长乔治·富顿是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长期受到美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当公司经营上出现困难时,他开始思考和观察怎么使企业走出困境。

一天,乔治·富顿发现纽约市街道旁有一堆堆的垃圾。他想,垃圾是城市必有的产物,天天不断产生,它作为废物给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清除的经济负担。他想:可不可以在垃圾上做些文章呢?如果我能够利用垃圾来制造一些有用的东西,它既不用原料成本,取之不尽,又可为城市解决污染的公害问题,也可使我的企业振兴发达……

乔治·富顿马上组织人员一起致力于研究垃圾的开发。经过一番试验和市场调查研究后,大家一致觉得把垃圾碾碎、压成建筑材料最有可行性。因为当时是20世纪初期,美国正是经济大发展时期,建筑业兴旺发达。同时,自己的公司是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一种压缩机是轻而易举之事。据此研究和分析,乔治·富顿立即让自己公司转产压碎机和垃圾建筑材料。果然不出所料,生意十分兴旺,加上成本低,公司利润就十分可观。这不但使富顿兴产公司起死回生,而且乔治·富顿本人也发了大财。

从别人废弃的东西中发现商机,这就是乔治·富顿的成功所在。世间一切事物的好坏都在互相转化、变化着,好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好,它也必定有一些缺陷;坏东西也并不是绝对的坏,它也有自身的特殊用途,关键就在于人们怎样去看待它。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赚一切可以赚的钱,这就是犹太商人的精明之举。

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要想赚钱,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见。

——犹太格言

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商人认为,要想赚钱,就得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不像有些国家和民族那样,把钱分为“干净的钱”和“不干净的钱”。他们认为,通过合法经营赚来的钱,是心安理得的。因此,他们总是通过千方百计的经营,尽量赚取更多的钱,不管这些钱是赌徒赢来的,还是知识分子用脑力劳动得来的,或是农夫出卖了产品得来的,都是收之无愧。

赚钱有术的犹太人数不胜数,以放债发迹的亚伦就是典型的一例。

这位移居英国的犹太人从打工开始,用储存的一点小钱做些小生意。由于生意的扩大,他需要资金周转,但是手头又没有多余的钱,于是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他在实践中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实在太高,往往与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全为银行打工,而且风险还很大,倒不如自己从事放债业务合算。

几年后,他开始了放债业务。他一边继续经营自己的小生意,一边抽出部分资金贷给急需用钱的人。此外,他还从银行贷来利率相对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急需用钱的生产者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生意更能赚钱。亚伦就是盯着这个赚钱的渠道,迅速走上发迹之路的。亚伦63岁逝世时,留下的钱财在当时英国是首屈一指的。

要赚钱,就不要顾虑太多,不能被原来的传统习惯和观念所束缚。这是犹太人经商得出的启示。就像金钱没有肮脏和干净之分一样,犹太人对赚钱的对象也是不加区分的。只要能赚钱,生意能达成协议,只要能从对方的手中得到钱,这样的生意就可以做。⊙

正是由于犹太人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样保证了他们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完全不受世俗观念的拘束。在他们眼里,什么生意都可以做,什么钱都可以赚,即使“卖棺材的”也可以赚钱。

靠销售小商品也能发财

生意没高低,市场分大小。

——犹太商经

犹太商经指出:生意没高低,市场分大小。这句话很有深意,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就商品本身的属性而言,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跟生意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名贵的首饰如果没有市场,也不过是小生意而已,但小小的纽扣虽是小商品,也可以做成大买卖。

在犹太商人看来,大与小是辩证的关系:事业做大了,如果不善经营也会变小;小本生意如果善于经营,也会变大。商人应该通晓使事业由小变大的道理。在商界中,有的商人认为小商品价值不高,没有发展前途。其实,在企业经营中,靠生产和销售小商品发了大财的事例屡见不鲜,关键要看经营者是否有制胜的技巧。

有个犹太小商人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他注意到家务繁重的母亲们总是急急忙忙去买纸尿片,因此他想到建立一个“打电话送尿片”的公司,为那些忙碌的妈妈们减轻负担。

很多人认为这个小商人太没有志气了,居然送尿片,还送货上门!这种本小利薄的生意,傻子才会去做。

事实上,这个商人不仅是想,而且付诸实际的行动。他雇用全美国最廉价的劳动力和最廉价的交通工具。后来他把送尿片服务扩展为兼送婴儿药物、玩具和各种婴儿用品、食品,随叫随送,只是在商品价格上面多收了15%。最终他的生意越来越旺。

做生意切勿因利小而不为。这是因为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有钱赚,不分多少。俗语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世界上许多富商巨贾,也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例如,美国的亿万富翁沃尔顿,是经营零售业起家的;鼎鼎有名的麦克唐纳公司,是经营小小汉堡包发财的;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开始的时候也是做小小塑花的生意。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犹太人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从一分一粒中聚集财富,才为其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善于从鸡蛋里挑骨头

任何东西到了商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

——《塔木德》

《塔木德》说:“任何东西到了商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犹太商人牢牢地记着这一点。

1946年,犹太人麦考尔和他父亲到美国的休斯敦做铜器生意。20年后,父亲去世了,剩下他独自经营铜器店。

麦考尔始终牢记父亲说过的话:“当别人说1加1等于2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2。”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弹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

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却是一堆不起眼的垃圾——美国联邦政府重新修建自由女神像,但是因为拆除旧神像扔下了大堆的废料,为了清除这些废弃的物品,联邦政府不得已向社会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人投标。因为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慎就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

麦考尔当时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飞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铝片和木料后,他当即就与政府部门签订了协议。消息传开后,纽约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事也认为废料回收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况且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举动未免有点愚蠢。

当大家都在笑话他的时候,麦考尔开始工作了。他召集一批工人,组织他们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加工成女神像的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甚至从自由女神像上掉下的灰尘都被他包装起来,卖给了花店。

结果,这些在别人眼里根本没有用处的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原来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价格卖出,而且供不应求。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他甚至把一磅铜卖到了3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0000倍。这个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了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麦考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别人眼里的垃圾变为自己生财的聚宝盆。什么都可以成为商品,垃圾也不例外。

从新的角度找到突破口

凡事自己不去思考和判断,等于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

——《塔木德》

犹太人之所以与常人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善于用大脑去思考,他们想办法解决阻碍他们前进的障碍,他们发现的是最终能够让他们到达成功彼岸的方法和行动。

美国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原来并不富有,夫妻二人靠卖蛋维持生计,但身高体壮的摩根卖蛋总是远不及瘦小的妻子。

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原委。原来,他用手掌托着蛋叫卖时,由于手掌太大,人们眼睛的视觉误差害苦了摩根。他立即改变了卖蛋的方式,把蛋放在一个浅而小的托盘里,出售情况果然好转。

但摩根并未因此满足。眼睛的视觉误差既然能影响销售,那经营的学问就更大了。这激发了他对心理学、经营学、管理学等的研究和探讨,终于创建了摩根财团。

正是那个惊人的构想成就了摩根的辉煌。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获得巨额财富,就看你想不想动脑筋了。

对于商人来说,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企业只有永葆创新的青春,才能立足于商海。一旦你停止了创新,停止了进取,哪怕你是在原地踏步,其实也是在后退,因为其他的创富者仍在前进、在创新、在发展。

“创新者生,墨守成规者死”,这是一条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很多商人就是不懂得这个真理,稍有成就就裹足不前,坐吃老本,不再创新,不再开拓,妄求保本经营,结果不到几年就落伍了,被时代前行的波浪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