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本书读懂犹太智慧精华
12126700000017

第17章 生活篇(1)

§§§第十三节 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犹太人不仅在工作方面极为出色,在生活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智慧。他们重视教育,将其视作本民族的头等大事;注重家庭,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节制生活,懂得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一代代持续不断地保持着优秀,领先于其他民族,始终走在发展和进步的前列。犹太人的生活智慧,无疑值得全世界所有的人共同学习。

永远不为孩子代劳

拥有一份是自己的比拥有九份是别人的能让人更高兴。

——《塔木德》

从犹太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没有人可以让你依赖。犹太父母还经常会给孩子讲这个故事:

有一个商人有两个儿子。父亲宠爱大儿子,想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留给他。但是母亲很可怜小儿子,她请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财产的事。商人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暂时没有宣布分财产的决定。

有一天,母亲坐在窗前哭泣,一位过路人看见了,就走上前来,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她说:“我怎么能不伤心呢?我很疼爱两个儿子,可是我的丈夫却想把全部财产留给大儿子,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我请求丈夫先不要向儿子们宣布他的决定,但是我到现在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过路人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你只管让丈夫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将得到全部财产,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以后他们将各得其所。”

小儿子一听说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就离开家到耶路撒冷谋生去了。他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手艺,增长了知识。大儿子一直依赖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大儿子什么都不会干,最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光了。小儿子在外面学会了挣钱的本事,变成了富翁。

犹太父母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只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做一个拥有智慧又能维持生计的人,他以后的人生才会走对路。

也许是中国的父母曾经受过很多苦,当他们日子好起来时,便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孩子,借以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这些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要想使孩子摆脱依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独生子”当长子来养。传统意义上真正的长子则是很辛苦的,他们不仅自立,而且懂得适时地替父母分担生活的辛苦。父母还需要像犹太人那样,发一下“狠”,让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去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

给孩子一个勇敢的理由

不要自贬身价,以免被别人看轻。

——犹太格言

那些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孩子,他们有过怎样的童年?他们的父母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来看一个犹太家庭的胆量教育。

犹太姑娘尤利娅小的时候,非常活泼好动,但一见到陌生人就害怕地躲到自己的卧室里去了。她上学后,很害怕见那些陌生的小伙伴,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尤利娅的妈妈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女儿从来没见过他们,于是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后来妈妈好不容易才把她拉出来。

吃完饭后,大家和尤利娅开玩笑说:“小姑娘,给大家唱首歌吧?”然后其他朋友也应和着。女儿一个劲地摇头,最后竟然吓得尿裤子。看到女儿如此胆小,妈妈决心锻炼一下她的胆量。

一个周末,尤利娅的爸爸在单位加班,尤利娅在家里简直玩疯了。忽然,妈妈灵机一动,捧着肚子叫道:“女儿,快过来,妈妈肚子疼死了!”女儿非常慌张,扶着妈妈说:“快给爸爸打电话吧。让他回来啊!”妈妈说:“来不及了,等爸爸回来我就要疼死了。”尤利娅急得团团转,她问妈妈到底怎么办?“宝贝,你去把邻居胖大婶叫来,让她过来帮我看看。她是医生。”妈妈说。尤利娅平日最怕这个邻居了,听到妈妈的吩咐,她犹犹豫豫,急得直哭。妈妈硬着心肠说:“宝贝乖,快去啊,否则妈妈很快就疼死了……”女儿一步三回头,终于去了胖大婶家,她真的把胖大婶叫了过来。妈妈向胖大婶使了个眼色,结束了对女儿的考验。胖大婶走后,妈妈对女儿说:“妈妈现在好多了。宝贝,真是谢谢你了。”

妈妈又问:“宝贝,你不是怕胖大婶吗?怎么敢去她家呢?”

女儿说:“我是很怕呀,但是一想到妈妈的情况,我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经历了此事之后,女儿的胆怯心理有所好转。妈妈经常开导女儿,带着女儿到公共场合活动,大约半年后,女儿彻底告别了胆怯。

一般来说,内向的孩子多半胆小怕事又怯场,对于这些孩子,父母最好多多鼓励,千万不要说“你这个胆小鬼”、“你这个没用的家伙”、“你也太懦弱了”之类的话。如果父母这么做了,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他更不敢向自己的懦弱和胆小挑战了。犹太父母特别注重从生活小事中锻炼孩子的胆量,在生活场景中,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孩子去勇敢面对这些“害怕的东西”,继而帮助孩子慢慢练出胆量。

给孩子安装一个怀疑的头脑

因为我拥有犹太人的两个天性——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发现自己没有受到偏见的影响,而其他的人在运用他们的智力的时候却受到了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随时都准备反对和拒绝附和“大多数的人”的意见。

——犹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犹太人非常注重对孩子怀疑精神的培养。《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犹太教士问一个年轻人:“两个犹太人掉进了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

年轻人不假思索:“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

“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脏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是干净的人要去洗澡。”教士说。

教士又问:“他们后来又掉进了那个大烟囱,情况和上次一样,哪一个会去澡堂?”

“这还用说吗?是那个干净的人!”年轻人急忙说。

教士说:“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脏人去了。”

教士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他们再一次掉进大烟囱,去洗澡的是哪一个?”

“这?是那个脏人。不,是那个干净的人!”

“你还是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烟囱,结果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吗?”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很多人的回答都会像年轻人一样,这其实说明了人们欠缺一种怀疑精神,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如此,自然就不会产生怀疑,只有聪明的犹太人懂得从中提炼出教育内容:鼓励他们的孩子大胆怀疑。犹太人还敢于质疑权威,甚至是他们心中神圣无比的上帝。因为在他们看来,要敢于怀疑,就不能让别人来影响自己的判断,即使是权威。

我们也知道,很多事实都是隐藏在一些看似根本不需要怀疑的事件当中,而我们往往因为没有怀疑精神,才难以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摒弃“听话教育”,清除孩子在“乖孩子”标准之下养成的依赖心理,转而鼓励孩子大胆怀疑,那么,孩子自然就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怀疑来认识世界,继而有所创新,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不要再不由自主地陷进“听话教育”的漩涡,想让孩子有一番成就,就必须先从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开始。

告诉孩子要多角度看问题

善于思考问题、多想问题是商人应该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少看问题,应该全面地看问题。

——《塔木德》

人的大脑需要经常性地“更换角度思考”,这就意味着,即使你自认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最后也很可能“柳暗花明”。

《塔木德》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外出,忽然,他看到前方有一线光亮,走近了,他发现对面来了一个提灯笼的人,但仔细一看,那人却是一个瞎子。

这个人心里疑惑,就问盲人:“你提着灯也看不见东西,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盲人说:“我点灯是为了让你们看到我!”

多聪明的犹太人!对于他而言,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走路都是一样的,而对于常人而言,差别却大得多。盲人黑夜点灯实则是为了让每一个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从而减少自己挨撞的可能性。

这其实就体现了思维的转换,也是犹太人智慧的一大体现。显然,这种智慧是犹太人从两千多年的流散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而这种智慧的价值和意义从犹太人的发展史上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这种智慧显然为犹太人提供了保护,正是靠着“瞎子点灯”的智慧,犹太人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在艰难中求得生存,看似多此一举,实际上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在犹太教育中,犹太父母就经常用“瞎子点灯”的故事来告诉孩子转换思维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没必要对此进行教育,这其实是错误而又狭隘的想法。我们的教育也要懂得转换思维,这样才能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提供方法,为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帮助。

所以,我们不妨教会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只有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才能品尝醉人的美酒。

——犹太格言

在犹太民族中,无论是多么富有的人,都不会对孩子“娇生惯养”。他们总是在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花钱就自己挣!犹太的那些名人,大多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自己挣钱了。

“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每天做的工作记下来,然后按每小时0.37美元与父亲结算。洛克菲勒在做这些工作和记账的时候都非常认真,他觉得从中能得到无穷的趣味。更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延续了这种“打工”挣钱的做法,一旦谁想不劳而获,就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因为家中贫困,也不是父母虐待孩子,只不过是延续了犹太教育中“要花钱,自己挣”的传统。那小账本上记载的何止是一笔流水账,而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不仅仅是犹太家庭,就是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里,家长也都很注重对孩子“独立赚钱”能力的培养。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借此赚取学费和零花钱。在美国,七八岁的小孩子就成了“小生意人”,通过出售他们的“商品”来挣零用钱。

孩子终有一天要长大,也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如果不让这棵“温室的花朵”接受外界的风吹雨打,他如何才能茁壮成长?凭借什么和那些犹太孩子们一争高下?是时候了,当孩子下次向你要钱时,请毫不客气地告诉他:要花钱,自己挣!

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上帝让每个人长一个脑袋是用来思索的,不是用来戴帽子的。

——犹太格言

你是否总是在向孩子强调好坏对错?你是否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坏行为的结果?你是否为了孩子无法改正的错误操碎了心?告诉孩子答案,不如换一种思路来启发,使他自己找到答案。犹太父母向来就是这样做的。

一个犹太父亲和小儿子一起洗澡。当儿子艾什卡站在淋浴头下打开阀门时,冷水一冲而下,艾什卡大叫道:“哎呀,爸爸,太冷了!”

父亲赶紧把艾什卡抱过来,给他披上厚厚的浴巾。

“啊哈哈,太舒服了,爸爸!”艾什卡愉快地叫着。

“艾什卡,”父亲作出深思的样子对儿子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当受到冷水冲击的时候,你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惊叫声‘哎呀’,暖和后才是舒服的‘啊哈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是兴奋的‘啊哈哈’,然后一定是‘哎呀’了。”

这位聪明的犹太父亲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来比喻犯罪,告诉孩子一开始犯罪时,其感觉是兴奋的“啊哈哈”,然后会是后悔而吃惊的“哎呀”,从而使孩子自己明白犯罪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其实教育孩子完全不必那么操心,也没有必要牺牲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要适当地引导、启发,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与真相就可以了。

如果父母总是为孩子提供答案,那么最终会剥夺孩子的理解力。与其操碎了心,不如采取一定的对策,使孩子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从不用“比较”来要求孩子

一个人如果希望他的孩子尊重并执行他的命令,那他自己首先要尊重他的孩子。

——犹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如让他跟“昨天的自己”来比较。因为人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也就成功了。犹太家长深谙这个道理。

有一个叫格兰特的犹太小孩,在一次考试后成绩一落千丈。他心情很糟,一下子由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小男孩。因为他觉得自己太笨了,不好意思见朋友,于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他妈妈发现了他的变化,便和他一起分析考不好的原因,逐条列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考不好,是因为不用功记单词,不愿意动脑子思考数学题——这些困难都是他自己能够解决的。这位妈妈还反复告诉孩子:“格兰特,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还记得吗?你四岁的时候就能数数了,还会画出好看的画。”

谈话结束后,妈妈还给格兰特留了一个小纸条:一个人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只要不断努力,及时总结一些经验,找到一些技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从此之后,格兰特不再灰心丧气,他每天都非常勤奋地学习,时常与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没过多久,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又恢复了以前的自信和乐观。

与其把力量花在对比上,不如试图挖掘隐藏在孩子身上的数不尽的“可爱之处”。

把孩子当作商品一样比来比去,到头来,很容易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在这种比较中较差的一方会更糟糕,他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好;另一种是在比较中,较强的一方会因为优越感而过分膨胀,他为了保持自己的优越位置,就会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这两种结果无疑都是负面的。

“顺从”是个值得警惕的词语

不要害怕保持与其他人不同的立场。

——犹太格言

犹太学者瑞巴曾经将孩子分成反抗期现象和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种。就这个问题,瑞巴做了近二十年的追踪调查。他专门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多成为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的人。

成长中的孩子具有反抗行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其实表示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听从和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