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2102900000052

第52章 感谢尴尬的事,提醒你谨言慎行的交际原则(3)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不由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人民而感到非常高兴。”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当时他并未去玻国,可是,当那些个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那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这种将说错的地点以时间去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当面丢丑的作用,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5. 巧妙复位

这种方法是指对于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的口误,可采用一增一减、一升一降的“复位法”,以巧妙诙谐的方式自圆其说。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口误是非常常见的失言形式,采用“复位法”是应付这一类失言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甲错把别人的二等奖报成了三等奖,主持人乙为了打圆场,就可以这样对观众说:“刚才甲把人家的二等奖降了一级,现在我看应该升一级,给人家颁发一等奖的奖品,不知大家同意不同意?”在观众的笑声中,被错报者的不快自然就消除了。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听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声中的听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给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6. 谐音转换

这种方法是指利用汉语字、词的同音异义或同音多义现象,将“失言”中的关键之字词替代、转换一下,变成另外一种意思。这是一种最便捷的补救失言方法。

荀慧生的京剧《大英杰烈》中有一段对白:

陈秀英:若要成婚配,头先打太原。

关秋兰:干什么要打太原呢?

陈秀英:我要替夫报仇!

关秋兰:啊,替夫?

陈秀英:不是,替父报仇,我父为太原总镇石须龙所害。

剧中陈秀英由于一时气愤说走了嘴,暴露了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但她急中生智,利用“夫”与“父”的谐音关系,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话题。

7. 顺水推舟

这种方法是指一旦失言,不妨顺着所“失”之“言”发挥下去,推出另一种意思来。这种办法往往能化拙为巧。

一位青年到女友家参加未来岳父的60岁寿宴。席间,他把未来岳父的年龄说小了一岁。他发觉后马上又敬了一杯酒,说:“我祝您老过一次生日年轻一岁,越活越年轻!”一席话把老人说得开怀大笑。

这位青年的机智在于,他没有为自己的失言而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顺着所失之“言”的意思推导出另外一种与此类似但却意义截然不同的说法来。有时不仅能弥补失言造成的尴尬,而且推导发挥得法还能不露痕迹,让人以为你本来就没有失言,本来就这么聪明而有口才!

8. 颠倒语序

这种方法是指将说错的话的语序颠倒过来,形成另一种解释。

一个业余作者向某文学刊物投寄一篇小说。有一天,他来编辑部询问,一位编辑开口就问:“这篇小说是你写的——”“吗”字还未出口,他马上意识到失言了,连忙改口道:“我是说,这篇小说是你写你自己的吧!”把“你写”颠倒成“写你”。再加上“你自己”的重读强调,便把刚刚流露的对作者才能的怀疑、轻视的意思轻轻地抹掉了。

掌握必要的纠错方法,使自己的口误能够及时得以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境,是口才艺术的一项重要的修炼。

面对“冷场”:可以转换话题

遇到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或一些尴尬的场面时,就需要转换话题,摆脱不利局面。

在说话中,或由于时间、环境的原因,或由于内容、方法的原因引不起听众兴趣,会场上出现:困倦、溜号、交头接耳,甚至开小会的不利局面。此时切不可一意孤行地讲下去,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比如,由于时间的原因,听众困倦了,那就讲一个既富有寓意又紧扣主题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便可以振奋听众精神,引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如果听众有些懒散了,精神不集中了,可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情绪,也可以用提问的办法,如“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得怎么解决呢?”促使听众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听众的兴趣,也还可以提高声音,突然短暂地停讲或显出十分活跃的神情等等,都有助于解决问题。

转换话题有三个原因:对方的问题太敏感,不便回答;原话题达不到交谈目的,需要转移话题;原话题已充分展开,兴趣消退。由于这些原因,不转换话题就不能顺利地交谈下去,只有巧妙地转换话题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交谈顺利地进行。

转换话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自然转换法

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有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停止对原话题表示意见,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个话题。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

小记者:唐老师,您的大作《中国诗歌发展史》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想请您谈谈撰写这本书的经验,好吗?

唐老师:(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转换话题)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的和愿意谈的话题,于是唐老师便由“蚕头雁尾”讲起,讲得非常细致、非常认真,也很起劲。在讲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双方彼此增进了感情。这时小记者才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本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这样既缓和了气氛,又达到了谈话的目的。

2. 答非所问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交谈时故意不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是转移到谈别的无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交谈中,有些问题我们不便直接表态,想回避这类问题可又不想因为中断交谈而使对方尴尬。这时使用答非所问这个方法来转移话题就非常合适。

张科长和李科长喝酒,张科长喝醉了,说:“老李,你说,昨天陈部长批评我对不对?我为什么就不能长工资?他这是不是故意整我?”李科长说:“咱部里又出了一件事你知道不?小黄写农村党员思想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内部思想通讯》上发表了,还加了编者按……”在这里,李科长使用的就是“答非所问法”。

3. 节外生枝法

在交谈中,想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切不可一味地纠缠在原话题上,而应根据原话题的某一点,转移到对自己有利的另一个话题上。

某剧场服务员怀疑一个男青年没买票,说:“同志,请把票拿出来看一下。”男青年因服务员怀疑他而不满,一边拿出票,一边吵闹,训斥服务员。服务员赔礼道歉仍然止不住男青年吵闹。服务员严肃地说:“政府有明文规定,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你违犯了规定,请跟我出来一下。”话题一转,青年软了下来,乖乖地坐下看戏了。服务员也就坡下驴,教育他几句,就离开了。

4. 一词多义法

日常用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这就给岔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婚姻介绍所介绍,一对大龄青年男女初次相见,介绍所的同志当场悄声地问男青年:“你看怎么样?”男青年冒失地大声说:“老点!”一下子使在场的人都陷入了难堪之中。但那个女青年谙熟谈话艺术,笑着说:“这位同志很坦率,第一次见面就说我老成,真难得!”难堪的局面打破了。这个女青年就是把年龄大的“老”改换为成熟有经验的“老”,利用一词多义,巧妙地岔开话题。

5. 同音异义法

在现代汉语里,同音异义字很多,由于谈话用口语,以声传义,不见字的形体,这就有了相当的含混性。利用这种含混性,抓住同音异义的词语,就可以巧妙地把话题岔开。

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是曹禺《雷雨》中的一句台词。鲁侍萍利用“萍”与“凭”音同义不同,把话题从认周萍为自己的儿子岔到责问周萍为什么打人上来。由于音相同义相异,仅一字之差,话题全改。

6. 求新好奇法

谈话中的话题至少有一方是感兴趣的,如果能再提出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地岔开原来的话题。

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上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可以把话题岔开,说:“薇薇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的照片,好吗?”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孩子看见火车,也常常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孩子也不一定对你的解释感兴趣,最好把话题岔开,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薇薇去姥姥家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一定会高兴地拍着小手,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这是因为孩子对穿漂亮衣服照彩色照片比照片上为什么没有她更感兴趣,对去姥姥家比火车为什么跑得快更感兴趣。所以,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话题也就随之改变了。

为防止说话的过程中遭遇“卡壳”或冷场,转换话题有两点应引起重视:一是要自然,转换的话题要与原来的话题连得上,说得通;二是要及时,在对方话题充分展开之前,就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离开原来的话题,将注意中心转移到新话题上。

交浅言深,自食其果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忌交浅言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办公室,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忽略。

你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同事对你表示友善而欢迎的态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但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最谈得来,乐意把公司的种种问题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尽诉。你本来对公司的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彼此谈得相当投机。你开始减低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也与这位同事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如果对方永远是你的忠心支持者,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来得深厚?为这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对方手上便有了一张王牌,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同级的行政人员,常会聚在一起谈论公事。当某主管欲提升下属向你征询意见时,请三思而后言,因为你的表现可以反映你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这位职员十分突出,“他是个很好的助手”这类评语太空泛了,同事会认为你不够细心。应该列出一些特别例子以加强分量,这样才显出你的观察力过人。比如说:“他往往能说服一些固执的顾客去尝试一些新的交易形式。”将来这人在适当的职位上表现出色,那么你的声誉同样会提升。

要是你认为此人颇为能干,但有些方面仍不足时,可以有所保留地说:“我跟他接触不多,不能妄断呀!”这样,你并没有说他不能任新职,但如果以后他表现叫人失望,也与你无关。

若你对此人根本没有好感,索性说:“我不会推荐他!”但不必详加解释。总之,无论是你体验过的或道听途说的,都不必再提。重点只是你相信他不能胜任新职,所以不便推荐。

有些人习惯了以“恶人”姿态出现。很多人对这类人会抱有戒心。或许,你曾见过这样的例子:某人在开会时疾言厉色,令在场诸人包括老板都不敢多哼一句,结果他获得了全面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