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令人难堪的糗事都是发生在与人的交际中。说话不得体,行为不规范,不仅让别人感到尴尬,也让自己觉得脸红。因此,掌握一些社交技巧,学习一点说话艺术,是很有必要的。感谢那些令人尴尬的事,让你把握社交尺度,学会尊重别人,也懂得自尊。
话不投机半句多:语言不当引来多少尴尬
真正有学问的人大智若愚,不太乱说话;相反,那些腹中空空,没有几点文墨的人却喜欢自吹自擂。所以,我们应记住一条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所选用的词句,所伴随的姿势以及说话的声音,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用什么方式说,都值得注意。无论是在探讨学问、接洽生意,实际应酬或娱乐消遣中,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中心,要能具体、生动,要十分精彩。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伊立特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善于说话的人,不但能使不相识的人见了他们产生良好的印象,并且能广结人缘,到处受欢迎。
许多人说话的本领不很高明,是因为他们不曾把谈话当做一门艺术,不曾在这门艺术上下过工夫。他们不肯多读书,不肯多思考。他们说话宁肯随便用粗俗的语句,也不肯“三思”而后言,将自己的意思用文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传,有家父子冬天在镇上卖便壶(俗称“夜壶”。旧时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不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有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大了好哇!装的尿多。”人们听了,觉得很不顺耳,便扭头离去。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说“这便壶大了些”后,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掏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两人在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结果迥异,原因就在会不会说话上。我们不能说当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便壶大装的尿多,他是实话实说。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欠水平,粗俗的语言难以入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俗不丑,但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内。人们可以拿着脸盆、扁担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着个便壶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时,儿子直通通的大实话怎么不使买者感到几分别扭?而那个父亲则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推销商。他先赞同顾客的话(“大是大了些”),以认同的态度拉近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它无丝毫强卖之嫌,却又富于启示性。其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壶正好派上用场。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得在理,顾客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儿子一句话砸了生意,父亲一句话盘活了生意,这不正说明了“善讲”重要吗?
说话讲究措辞文雅,态度自然,同时还需使你的言词富于同情,处处显示你的善意。唯有充满温暖的同情的话语,才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假使你的话是冷淡而寡情的,那是引不起他人注意的。
选择各种题目,努力去做优美而精纯的谈论。常常用清楚、流利、文雅的言词去表示自己的意思,这是一种良好的训练。多结交有学问的人,常与他们交谈,耳濡目染,自然你也就会说话了。多读书也是提高语言艺术的一种好办法。多读书不但能开拓心胸,增加知识,而且能熟悉许多词汇和语句,提高表达能力。
日常闲聊免不了提问,但问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应见什么人发什么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叫女性来回答。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绪不外露,但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人讷于言辩、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必须注意问得明白,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好思的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尽量提那种“连锁式”问题,“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呢?”等等,这样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导,不宜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绝不能向他提令其发窘的问题。
提问并不像逛大街、上自由市场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有些提问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佳。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怎样?工作还顺利吧,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小伙子谈恋爱,公园门口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姑娘抬起头来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一句“吃了吗?”如果这话用在吃饭时间前后,倒也无妨,但如果下午3点左右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熟人也问这么一句,就难免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看一个人是否会说话,还表现在对话题的选择上。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聊琐碎无聊的话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音乐、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聊与该音乐或文娱节目和体育比赛无关的话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聊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话题。
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谈话时,应该注意选择最佳时机、最佳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话题交谈,与对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谈话氛围。
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说话信心,增添自己的说话魅力,不全在于说话者本人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在于你所表达的思想、信息能否为听众所接受并产生共鸣。要把话说好,关键在于说的话能否让听者入耳、顺耳。
祸从口出的麻烦:不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直言快语反映出一个人的真诚,是受欢迎的。但若处处直言快语,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语言交际的初衷。因此,说话时有时为达到目的,不妨先兜个圈子,曲径也可以通幽。
有的人虽然态度谦恭,却由于与人沟通时,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常常在不经意间以言语冒犯人。在一定程度上,言语冒犯带来的恶劣后果要大于“盛气凌人”。言语冒犯有轻有重。轻者,惹人不高兴;重者,则可能伤及人的面子、自尊,让人产生报复的心理。
因言语冒犯引发的不愉快是常有的。有的人说话随意,不考虑对方的反应,不考虑说出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常常会给自己惹麻烦。而言语谨慎,不冒犯对方的人,哪怕面对的是一个十足的无赖,也能够化险为夷。所以,和人交谈,忌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更不可恶语冒犯,使人不快甚至痛苦。
梁先生是个口无遮拦、直来直去的人。有一次,他在保龄球馆和同事打球,对方是初学,技术自然不行。出于好心,他便教起对方来。打球过程中,他一会儿说人家“真臭”,一会儿说:“你这人看起来挺精明的,怎么学打球这么笨。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气得同事不客气地说:“你说话可不可以委婉点?”“什么委婉,你笨就笨嘛,还不让人说了。真是的。”同事气得无语,转身走了,两个人弄得十分不愉快。
言语可以是蜜,客客气气地让人听了心里舒服;言语又能变成一把刀,锋利地刺得人心里流血。前者会使人对你心生好感,后者则会让人对你痛恨不已,甚至心生报复。
“直言直语”是人性中一种非常可爱的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唯有直言直语,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只是在与人交往中,不加刀鞘的“直言直语”却给这种性格的人以致命伤。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常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常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很少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以及心理感受。这样就会使别人时时陷入窘境,甚至产生忌恨心理,于是,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阻碍。别人不能离你远远的,那就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杀伤力很强。并且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对象,鼓动你去揭发某事,或攻击某人。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都是最终的受害者。
直言直语是一把双面利刃,而不是一把可以劈荆斩棘的开山斧。在你语言的刀子上加一把刀鞘,让你的语言委婉一些,不要冒犯别人,否则,这把刀子砍伤了别人后,也会砍伤自己。
学会替别人维护自尊
有的人并无意伤人面子,只是说话不当,造成了实际伤害的效果。比如,一个老板在对一个业绩不佳的员工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但是如果你能在工作方法上注意一点,业绩肯定会提高的。”员工开始觉得受到了鼓励,直到他听见“但是”这两个字。他很有可能对开始的表扬产生怀疑,对他来说,这个表扬也许只是后面批评的引子而已,可信性遭到质疑。
但是,如果老板这样说:“我对你的工作表现很满意,而且你的进步也很快,说明你在这方面有潜质。如果在工作方法上做一些改进,我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快。”这样说员工就不会感到批评的暗示,同时也能够受到鼓励,并尽力做得像老板期待的那样好。
所以,有智慧的人都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导。
在交际中,有时会碰上因为自身的缺点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尴尬事,要是你懂得“自嘲”,巧妙地“揭自己的短”,反而能使自己败中求胜,树立良好的交际形象。
麦克阿瑟一贯以傲慢著称。有一次,杜鲁门会见他时,他不慌不忙地取出烟斗,装好烟丝,在取出火柴准备点燃的时候,才问杜鲁门:“我抽烟你不介意吗?”麦克阿瑟显然并不是真心征求杜鲁门的意见,这使杜鲁门十分难堪。因为如果现在表示很介意,会显得有点霸道。此时,杜鲁门看了看麦克阿瑟,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的这番自嘲,不但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而且还向美国人显示了他的大度与宽容。还有,他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地位上,可博得美国大众的同情与支持。
在交际中,常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来说明某种道理或者摆脱困境,或以某件能与话题搭上关系的物品来进行对比,达到一种形象化的效果。
在生活与工作中,你也可以借身旁之物摆脱困境,让左右为难的自己找到台阶下。
比如,某人在你的办公桌前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你却不能耽搁太多的时间。如果喋喋不休的人是下属或是朋友那还好办,可他偏偏又是你得罪不起的人物,此时你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写个纸条给同事:“到隔壁的办公室打个电话给我。”用不了几分钟,电话响了。你可以大声说:“什么,马上去!这儿有位很重要的客人,什么?不去不行?那……好吧。”一般来说,那牢骚不已的来客会示意你赶快去。如果他没这么说,你也可以直接表示歉意,送走来客且不会伤他的自尊。
如果把这事看成电话中的某片断,那么电话则是最理想的道具。这么做既不损人又利己,实为最佳解决办法。
作为女性,经常有男士的邀请,如果想拒绝又不伤对方的心,办法有许多种,借物脱困无疑是其中的妙招之一。
比如,有位男士走到你面前,说了一句:“欢迎你参加!”然后就把一张入场券递给你。这时你想拒绝他,又要让他下得了台阶。你可从皮包里拿出笔记本,打开一看,不论看到什么,都可说:“哎呀!我和小王小张约好今天去购物,你只有和别人同去了,不过还是很谢谢你。”使用笔记本,给人以错觉地认为上面记着自己的时间安排,婉言拒绝了对方,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尴尬的事情让气氛骤然紧张、难堪,此时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仅缓和了对方的紧张心理,让事情得以顺利发展,而且还会让彼此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增进。以下是处理尴尬的3种技巧:
1. 变换谈话的气氛
在一个严肃的场合,在场者常常会被一两件突发事件搞得哄堂大笑,这严重破坏了严肃场合的庄重气氛,不利于活动的继续推进。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应当表现出较强的自制能力,尽量不受其影响,然后拿出一如正常状态下的严肃态度来应付此事,使之成为正常环节中的普通一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军举办一次祝捷酒会。除上层人士之外,将军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热烈隆重。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席上的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位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军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气氛一下变了过来。稍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2. 变换话题的角度
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尴尬下不来台是因为思维框定在正常的状态之中,这对事态的发展毫无作用。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对其尴尬的举动作出巧妙、新颖的解释,便可使原本的消极举动具有了另外的内涵和价值,成为符合常理的行为。
有一次,全校语文老师来听王老师讲课,校长也光临“指导”,这下可使小王犯难了。他既怕课讲得不好,又担心有的学生回答时成绩不佳,有失面子。
课上,他重点讲解了词的感情色彩问题。在提问了两位同学取得良好效果后,接着提问校长儿子:“请你说出一个形容×的美丽的词或句子。”
或许是课堂气氛紧张,或许是严父在场,也可能兼而有之,校长儿子一时为难,只是站着。
空气凝固。王老师和校长都现出了尴尬的脸色。很快,这位老师便恢复正常,随机应变地讲道:“好,请你坐下,同学们,B同学的答案是最完美的,他的意思是这个人的美丽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的。”听课者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3. 变换对方的处境
突然间发现别人的失误或错误行为,但当这些失误或错误行为不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出现时,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如常的表情和态度装作不解对方举动的实际意图和现实后果,并且给对方找到一个善意的动机,变换对方的处境,让事态的发展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进,以免把对方逼到窘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