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驻守长平。廉颇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做好长期抵抗的准备。
王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只是坚守。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询问。赵括说:“要是换上我,打败王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便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他射死了。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赵括是个空谈家,自以为读过兵书,于兵法一道十分谙熟,但总归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书本在他头脑中构筑的虚无飘渺的军事楼阁,在真实的刀光剑影中不堪一击,赵括也因“纸上谈兵”,而被作为空想家的代表贻笑千古。
良好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但是理论基础要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力量。无论是空谈者,还是空想者,往往自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这是愚蠢而浅薄的。掌握理论是为了应用,有了目标要实干才能实现理想,否则,单凭理论异想天开,一定会导致重大的失误。
佛·光·小·语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空想家往往受到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始终把理想挂在嘴边,但却从不见他们为之奋斗。他们的谈话言辞激烈,谈到理想热情慷慨,可他们却是行动的矮子。
凿枘相应,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鞋子好不好,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弘一大师认为,佛法虽然有很多的宗派,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因为这样就妄自评判其优劣。因为佛法本身是平等的,只是因为世间万物本身存在差别,佛法是针对这种差别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人。无论哪一种佛法宗派,只要能得到其中的智慧,那便是最好的宗派。
正如世间的病人,病症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也就需要有不同的药加以医治,药物的价格是高低不等的,不能仅仅推崇价格贵的药而废弃廉价的药。只有能治愈疾病的药,才是最好的。
聪明人买鞋不去挑价钱最贵的,也不会挑最流行的,而是买最适合自己的脚,穿着舒服的。鞋子好不好,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人的抉择而言,没有所谓的最好,而只有合适不合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会是最好的。
郑渊洁的童话《发型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罗克没事的时候,在大街上乱逛。一天,罗克看见理发店里的老板正在大把大把地数钱。于是,罗克想:“开理发店一定很赚钱。”过了不久,罗克理发店开张了。
一位小姐走进理发店,特牛地说:“给我理一个最新潮的发型。”罗克就给她做了一个刚刚获奖的发型,结果做出来的头发像个尿盆,把那位小姐给气跑了。
之后的日子里,罗克理发店的顾客越来越少。罗克就去拜访罗波特大师,寻求指导。罗波特大师说:“获奖的发型不是安排在谁的头上都合适。美发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脸形做不同的发型。”罗克听完教诲,再一次返回了罗克理发店。后来,罗克雇了6个收款员还忙不过来。
其实,罗克开理发店不仅仅是收获得了金钱,而且还收获了一个道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别人好的方面,在他身上好证明很适合他,但适合别人的东西不一定就会适合你,重要的是自己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因此,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去羡慕别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是一个个萝卜一样,粗、细、长、短各不相同,存在着客观的个体差异性。而上天给每一个萝卜都安排了一个坑,如果我们能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坑,便能茁壮地生长。因此,要对自己进行深入地分析和了解,并且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这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只有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性格优势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就像火车头一样,它只有在铁轨上时才是强大的,一旦脱离了铁轨,它就寸步难行。爱默生说:“除了一个方向以外,每个孩子都在躲避其他任何方向的障碍物。只有在那个他选定的方向上,他才得以驱除所有障碍,平静地驶过深不可测的海峡,到达广阔无边的海洋。”
佛·光·小·语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个人只有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适的人生坐标,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性格优势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兴趣为师,成功途中其乐无穷
人生的成功和个人兴趣紧密相连,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离成功更近。
其实,弘一大师的出家并非是一种偶然,他很早的时候便对佛法产生了兴趣。由于家庭的原因,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在家里接触到与佛法相关的东西,后来他还经常跑去寺庙,结交了一批宗教人士,与他们一起探讨佛理,对和尚们的生活也极其感兴趣,还学着和尚吃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源头。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他才会去冥思苦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兴趣造就科学家和诗人。”人生的成功是和个人兴趣紧密相连的,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离成功更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使他提出了影响我们一个多世纪的“相对论”;化学家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炸药,终于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的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于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兴趣起源于个体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这种内在的个体心理倾向可以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你长期专注于某一方向,做出艰苦的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于普通的人,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倘若我们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多地去挖掘我们的兴趣点,那么,我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便不会觉得累,反而会是一种享受,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丰富多彩。
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吸收的关系中也存在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有的时候,兴趣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干渴。而那些名人大家,他们兴趣之广泛,常会令人瞠目结舌。比如郭沫若,就集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对于兴趣的自觉拓展,使他的心灵拥有无比深广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并且尊重自身的兴趣,着重对自身的兴趣进行挖掘和培养,使自己在兴趣的引导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并最终取得骄人的业绩。
佛·光·小·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时候,兴趣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干渴。而那些名人大家,他们兴趣之广泛,常会令人瞠目结舌;对于兴趣的自觉拓展,使他们的心灵拥有无比深广的空间。
触类旁通,拓展学识的领域
世上没有全才,所以剩下的都是非专即通的人才。要学会触类旁通,拓展学识领域。
弘一大师在出家之前就已经以文艺大家的身份驰誉当世了,他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攻读西洋油画,旁及音乐、戏剧、诗词、书法、篆刻等,没有一门不是学得很精通。回国后,正赶上辛亥革命,一开始担任《太平洋报》编辑,并与诗人柳亚子、胡朴安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后来受聘于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教授图画、音乐,先后七年,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人才,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便是他的入室弟子,其间又与吴昌硕、叶舟、马一浮等交游,加入西泠印社,博学多能,名重一时。不仅如此,他还对佛法典籍有着深刻的研究,于是后来决心出家,剃度于西湖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字弘一。他苦学潜修,精研戒律,并著有《四分律比丘成相表记》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等,他的勤奋和用心更是在这些著作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呢?一个仅有一技之长的人虽然能够在他自己的专长领域做得比较顺手,但由于知识都是相通的,他知识面的局限性往往会影响到他专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和敬佩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也许大家不知道,这样一位物理学领域的奇才也曾经差一点因为不是“通才”而与他的“相对论”失之交臂。
爱因斯坦上学期间,著名数学家胡尔维茨是该校教授,闵可夫斯基是副教授,当时,爱因斯坦的同班同学只有4个人,爱因斯坦完全有机会得到这两位数学专家的口传心授。但是,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兴趣远远大于数学,加上他独立不羁的性格使然,所以经常逃课。他的表现用闵可夫斯基的话讲最为透彻:“爱因斯坦在学生时期是条懒狗,他一点也不为数学操心。”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的确使闵可夫斯基大吃一惊,但是,真正认识到“狭义相对论”的价值并且从哲学和数学上将推进一大步的也正是闵可夫斯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正是闵可夫斯基第一次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四维时空。这使爱因斯坦认识到了数学的价值。
如果说提出“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的知识还算够用的话,到“广义相对论”的证明时,爱因斯坦的数学知识则已捉襟见肘。他不得不求助于他的同学格罗斯曼,并不得不花了5年的时间对大学期间所欠缺的数学知识进行恶补。
由此可见,知识间的连贯性是非常强的。倘若我们能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那么在专业的领域将更加游刃有余。
世上没有全才,更多的是那些能够触类旁通的人才。懂得触类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明、科学上的无数重大发现,都是通过举一反三才实现的。在工作中也能触类旁通的话,会让你弯路走得更少,虽然有的时候,举一反三所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很可靠、精确,但这类知识往往富有创造性,能够让人更加自信,常常能够推动奇迹的诞生。
触类旁通是一种联想,是创新的重要表现。比如牛顿能从苹果落在地上联想到地球是有吸引力的;法拉第用拉长的橡皮类比联想到两个磁极间的吸引力创立了场的概念;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冯·施特拉罗尼茨,他在梦中看到一条蛇咬着它自己的尾巴绕着圈急速旋转,而据此发现了苯环结构。几个世纪前的亚里士多德曾总结过:“没有影像的思考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想做出一个有突破性的方案,能通过胡思乱想获得吗?不可能。我们的思想必须围绕这个项目来思考,我们可以跳出习惯性思维,但是究其根源,还是要通过这些“习惯性思维”的发散、联想、深化,才能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佛·光·小·语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知识间的连贯性是非常强的,倘若我们能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那么在专业的领域将更加游刃有余。
为人所不为,必成就人所不能
一个肯做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能将该事情做好的人,必将有所成就。
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吸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的习劳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弘一大师
佛之所以为佛,就在于佛愿意为人所不肯为,所以他是佛。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的确,一个肯做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能将该事情做好的人必将有所成就。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供奉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地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偶然看见法远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交钱!”
法远默默地托着钵走向市集,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家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终将佛学发扬光大。
能够去做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本身就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别人所没有做过的、别人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