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软的发展,信息的反馈、循环,盖茨又极力提高软件商业化是因为三个原则——批量,批量,批量,这是软件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大批量,软件开发商才能克服在开发精品软件中固定成本的问题。虽然微软是一家制造商,而不是零售商,它仍从公众对低价格偏爱方面得到了好处。要保持最低的价格,就必须拥有最大数量的消费者,并以此来保障发展费用——既为了软件,也为了硬件。在独特的操作平台上发展越多的用户,就会有越多的软件销售商被吸引过来——操作平台支持的软件越多,就能招来越多的定购者——生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而且这一循环自然而然会对市场的领导者有利。
不断创新,以病态的狂热研发新品
技术领先的优势是不断创新的回报。比尔·盖茨历来强调产品的不断创新,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在与IBM的合作中,他坚持一边共同研制PM,同时着力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人们常形容IBMPC是三驾马车,它包括IBM的主要设计、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器芯片和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自从英特尔推出其称作80286的强心芯片后,IBM便开始设计IBMPC/AT。AT的意思是“发达技术”,并于1984年8月14日向世人推出。
虽然出于合作关系,微软与IBM仍然密切配合,但盖茨对80286芯片不那么感兴趣。他戏称这种芯片为“死脑”(BrainDead),认为面对新出的32位微处理芯片技术,必须要迅速地更新换代。对此,他心里有数。
盖茨花了很长时间与IBM讨论这个问题,但IBM置若罔闻,将盖茨的话当成耳边风。历史最终证明,这是蓝色巨人IBM20世纪最大的一次决策失误。
最后,盖茨做了一定妥协,同意与IBM共同开发DOS的扩展版本,并定名为OS/2。在IBM看来,这是将用户吸引到自己的主机上的一项手段。盖茨也认为,OS/2将取代MS-DOS。不过,他心里同样很清楚,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在更为成熟更有威力的芯片80386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如果这种新产品不具备很好的图形用户界面,那显然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为喜欢追求新事物的人们所抛弃。
盖茨坚信自己是对的。不过,犯得着为此而同IBM撕破脸吗?何况,正是IBM一手养育了微软。鉴于此,他还是虚与委蛇地派出技术人员参与OS/2的开发。另一方面,对既定的开发视窗2.0版的计划也在悄悄进行。两年后盖茨才说了真心话,那是在1986年初,盖茨集中了他的应用程序开发部的成员,嘲笑了一通IBM的愚蠢之后,他公开宣布:“减少为PC/AT工作的人,让我们为80386开发新的操作系统。这样他们(指IBM)的工作效率反而会更高。”
微软从创业到现在,从没有在技术上输给任何人。原因就是我们总能比别人更快地推出新东西。
——比尔·盖茨就在这个时候,康柏公司推出了英特尔80386芯片的PC机,在与IBM公司的竞争中遥遥领先。同时,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麦金塔”电脑,以其卓越的用户图形处理界面,再次给了IBM以当头一棒,并取得良好市场反应。
IBM这一下如梦初醒,想到盖茨曾提醒过OS/2需有图形处理部分的忠告。于是,IBM向微软求援。
IBM公司的人对盖茨说,IBM也希望OS/2能在80386芯片下运行,不过首要的还是要能在80286芯片上运用。因为IBM已经为此投入太多,并已收下许多订单,不能失约于这些客户。
更重要的是,IBM公司也赞同允许窗口软件在新操作系统下存在,不过软件名要改为PM(PresentationManager)。不仅如此,微软此前所开发的视窗将不再与OS/2的窗口兼容。这意味着MS-DOS退出IBMPC领域,对微软来说将失去独占地位。微软最终还是决定参与开发IBM的OS/2,表面看来,这显然是不智之举,可是谁能摸清比尔·盖茨的真实用意呢?
盖茨认为,微软已足够壮大,可以同时从事既同IBM合作以开发叫做PM的新操作系统,也独自开发自己命名为视窗的新操作系统。而对盖茨而言,前者不妨虚张声势,后者倒可以韬光养晦,待时机成熟再说。在他心目中,这种软件已有雏形,将不是已开发出的视窗1.0的扩展,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他宁愿暂时答应与IBM合作。
事情定了下来,微软视窗的开发工作被放在较次要的地位,以便集中力量开发PM。微软公司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放弃视窗继续开发的不当,向盖茨据理力争。盖茨总是面带微笑地听着,为能有这样具卓识的下属而欢欣不已。
但是,盖茨的真正想法,他胸中的百万甲兵岂能轻易泄露?他只能不动声色地表示,他可不想与OS/2绑在一起而忽略微软的长盛不衰。实际上,盖茨在不动声色之余,已开始动作。大量精兵强将被派往视窗软件的开发。不久,只有很少的人还在为IBM的OS/2与PM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新版的视窗软件工作。
IBM公司计划在1987年4月与微软一道推出OS/2项目,不过,直到1987年底,OS/2仍然没有多大反应。而一年之后,开发中的PM也仍未见上市。
确实,OS/2将与MS-DOS迥异,这将威胁到微软的系统软件市场,但这在盖茨的算计之中。盖茨将不等OS/2来淘汰MS-DOS,他自己将开发新产品来淘汰它,这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不能让OS/2之后的PM成为一种新的标准。那样的话,微软将失去目前对系统软件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成为IBM旗下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盖茨正在处心积虑地盘算:要么继续与IBM合作,在PM当中占有一定权益,从而成为IBM羽翼下的小鸟;要么独自提出新的操作系统软件标准——但能敌得过IBM吗?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到1987年,OS/2项目已成了贪得无厌、只进不出的怪物,吞下了越来越多的程序设计师的时间与精力。微软投入的人由20人到30人,最后增加到40人,而IBM却有好几百人,越来越多的资金被扔进了无底洞里。
在微软,视窗新版本已在作第二次的修改。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视窗将成为OS/2的附属品,整个行业都明白IBM并不真正支持视窗,所谓PM才是他们的战略王牌。这真是个微妙的时刻:虽然尚未正式揭幕,但视窗与PM之间已经硝烟弥漫。
就连微软公司的高层要员之间也出现了分歧。鲍默尔主张,PM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东西,整个微软公司都得围绕它而行动;总裁谢利坚决反对这种资敌行为。视窗与PM之争本身就是一场豪赌,为什么不把赌注全部投在一边呢?他坚持这么一个最高原则:视窗第一,PM第二!换句话说,微软必须从IBM的树阴下走出来,这就是答案。
1987年10月6日,视窗2.0版和一个视窗386版正式推出,微软公司内部坚持与IBM分庭抗礼的力量还是占了上风。
1989年,盖茨反倒成为“颂扬”
OS/2的孤军了,这正中盖茨下怀。但他并不为此而得意忘形。他只是对开发新一代视窗充满信心,同时意识到与OS/2分手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了。
盖茨意识到,不必过于在意OS/2的悲哀表现。他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忍耐力,进步来自正确的决策。”
现在得依靠视窗了,这是微软公司的背水一战。电脑界慢慢流言四起,说视窗的出现会危及PM,微软与IBM两个公司的“婚姻”出了麻烦。
不过,亲密合作的戏仍要继续演。背地里的剑拔弩张并没有变为表面上的真枪实弹。就在1989年11月的展示会上,微软与IBM两家共同发表宣言,说OS/2是“90年代的计算机平台”。盖茨的“高姿态”使IBM的人大感放心。
但盖茨深谋远虑,已开始突破自己的诺言。不久,他就进一步充实了开发视窗的力量,当然也就减少了OS/2项目的人员,他已不在乎这将如何地激怒IBM了。
在1990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世界着名的电脑杂志《个人电脑》发表热情洋溢的文章:“当我们要替1990年撰写年度报告时,5月22日无疑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微软推出了视窗3.0,从此个人电脑及其兼容机从此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微软公司投入的代价当然收到了巨大的回报。“视窗3.0”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发售,1990年底创下累计100万套的记录,雄踞世界软件排行榜首,“不尽财源滚滚来”。
视窗的成功,也就是PM的失败。盖茨的“暗度陈仓”之计终于“得逞”了。
在产品创新上,盖茨有时甚至达到某种病态的狂热,任何一个与微软合作的公司,只要其设计中的创意有价值,在被微软得知后,迟早都会被微软改头换面后,作为自己的产品推出来。
评价与启迪
比尔·盖茨是计算机革命的点火人,是软件世界的天才和皇帝,他因神奇的经历和巨额财富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家喻户晓的明星式人物。综观他的一生,独占好几个“世界之最”和“世界第一”。
他是第一个靠观念、智能、思维致富,荣登世界首富榜的人;他是第一个白手起家,在最短时间内赚取天文数字般财富,且是最年青的世界首富;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软件致富的先行者;他是第一个利用高技术创富的典范……总结盖茨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敢为天下先。
能够成功的人,往往感觉敏锐,都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和大胆行动者。盖茨从哈佛退学,创立软件公司的行动就是对这点的最佳阐释。
第二,创新致胜。
创新是增加竞争力的核心,是事业致胜的法宝。盖茨一生的大小胜利,实际上都是一系列大小创新的过程。
第三,抓住机遇。
在人生的路上机会难得,而又稍纵即逝,所以抓住机遇就是抓住成功。盖茨抢先推出视窗及抢先登陆中国等许多行动都充分证明了他具有非凡的抓住机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