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少年儿童安全读本
12049100000029

第29章 防避自然灾害(4)

为什么说有积雨云不一定降冰雹,而降冰雹必须有积雨云呢?因为虽然都是积雨云,但有强弱、水汽等条件不同,而有的积雨云只能降雨、雪,有的能降冰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冰雹的形成谈起。我们知道,在积雨云里,起初和降雷雨的积雨云一样,也是由水滴、过冷却水滴、雪花、冰晶的混合组成。后来,云中的上升气流比较强,它把云底部不断增长的水滴送到云的中上部成为过冷却水滴,它们跟冰晶、雪花碰在一起,或者自然冻结,形成雹核,由于水滴在冻结时会释放一部分潜热,再加上冻结时间短促,所以冻结的雹核里面常混有空气,比较疏松,表面湿润,呈不透明颜色。当遇到过冷却水滴时,过冷却水滴便在雹核上冻结成一层冰,它降到0℃线以下时,表面的一部分就溶化成水,同时也有一部分水滴粘上去。这时碰巧遇到增强的上升气流,又被带到0℃线以上,雹核表面的水又冻起来,形成一层比较透明的冰壳,当这雹核继续上升,不断和过冷却水滴碰撞,产生冻结,以及冰晶、雪花的粘附,使它又包上一层不透明的冰层。因为积雨云内的上升气流时强时弱,变化无常,所以冰雹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在空中翻腾着,不断裹上一层又一层冰衣,直到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的时候,便从云里掉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冰雹。

从上面所述中,我们可了解到,积雨云降冰雹,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积雨云发展要特别旺盛,其垂直厚度要超过8公里。这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高空温度才比较低,过冷却水滴能自然冻结,产生适当的雹核。要满足这个条件必须是对流层中大气层结不稳定,以低层暖湿、中层有一层不太厚的逆温层、上层冷干的情况最为有利;②要求积雨云中有强大的上升气流,至少要在15米/秒以上(相当7级以上的大风),它要能托住冰雹,使冰雹长成前不提前掉下来,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在对流层内风的垂直切变大,以低空为偏南风、高空为强劲的西北风,最为有利;③要求积雨云内有丰富的水汽含量(达到10-20克/米3以上),在0℃层以上有过冷却集中区,以保证冰雹的迅速增大。在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时,再有一定的启动条件,促使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这样就会形成冰雹。

冰雹有大有小,古今中外,关于最大冰雹的记载和传说很多。我国早在《后汉书》中记载说,“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河西雹如斗”,在近代还观测到最大冰雹直径是30厘米,比篮球还大。在国外也有最大冰雹的记载,如1894年5月11日下午,美国维克斯堡城东8英里的博文纳降下了特大冰雹,冰雹的最大直径达20厘米,里面却包着一只穴居美国南部的乌龟,堪称一大珍闻。更有甚者,人们传闻,前苏联西伯利亚的一次特殊降雹中,却落下一个约100公斤重的“巨雹”,层层冰壳之内竟包裹着一个全副武装的伞兵,这更是奇闻。

(二)冰雹的时空分布

从冰雹形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冰雹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的特点。

1.地区性

就我国全国范围而言,中纬度地区多于高低纬度地区,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具体来说,我国冰雹多发生在西北、西南、华北等内陆山地。江淮沿海的苏北、皖西、浙江等山地,也常出现冰雹,广西、福建、台湾极少。我国多雹区主要有几个地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带)。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多雹区。青藏高原大部分雹日都在10-20天或以上,最多年份达20-30天以上。在那曲、班戈多雹中心常年多达30天以上,最多年达53天(那曲),居全国之冠。

祁连山及天山多雹区,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多雹区。

沿阴山、燕山到大兴安岭多雹带。这是全国较长的多雹带。多伦和集宁附近为这个带的多雹中心,年平均雹日在5-7天,最多年份达10-15天。

云贵高原向东出武陵山,经幕阜山到浙闽丘陵,这是南方多雹地带。其中武陵山区降雹日数最多,一般达3天,最多达9-10天。

这些多雹区的降雹形式非常奇特。一般说有三种:带状、块状和跳跃状,以带状为最多。在谚语中有“雹打一条线”、“降雹蛤蟆跳”和“雹走熟道”的说法。这些说法正说明了冰雹活动的一些特点。为什么下冰雹会形成一条线呢?这是因为雹云单体直径只有一二十公里,而其中能形成的上升气流区的直径只有几公里,雹的生命期在半小时以上,移速每小时达几十公里。于是在雹云经过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降雹带。一般来讲,雹云带宽5公里左右,长20-30公里,有的带宽而长,如1959年4月28日,在我国贵州威宁移向云南宣威、曲靖等地的降雹带宽约15公里,长达200公里。所谓“降雹蛤蟆跳”,是因为有几个雹云降雹,由于雹云移速快,水分来不及供应,常常雹云的各个单体间出现了间隙性的发展;另外在雹云过山时云体由于背风坡作用,在坡谷处主体减弱,到坡峰区加强也常常会产生“降雹蛤蟆跳”.山西昔阳县这种跳跃式降雹占17.5%.而“雹走熟道”是由于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使雹云易在某些地方产生。雹云形成后受地形影响,常常从山口并沿山谷移动。因而对一地区固有地形来说,在一定的天气形势下都会有一些冰雹常走的路线。当然,这“熟道”只是相对的,它还随季节和天气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季节性

一般来说,我国降雹多出现在4-9月份,而5、6月为峰值,即冷暖空气产生剧烈交锋的过渡季节。但冷暖空气剧烈交锋的季节各地又有所不同。华北地区多发生在5-6月,属于春末夏初多雹;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多发生在2-5月,属于春季多雹;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山区多发生在6-9月,为夏季多雹;东北及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多发生在5、6月及9、10月,属于初夏、秋季多雹。

3.时间性

从每天出现的时间看,一般多出现在下午到傍晚。因为这个时间对流作用最强,上升气流易超过15米/秒的速度,有利于冰雹的形成。据西北地区127个气象台站1951-1980年的统计结果,西北地区降雹日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午后型的降雹峰值在13-15时,而11-17时降雹次数占全天的60%以上。傍晚型的降雹峰值在16-17时,而17-23时降雹次数占全天的40%以上,第三型是午后傍晚型。根据统计资料,山西省有65%的冰雹降在12-19时,山东在14-19时下降的冰雹占58.5%,其中又以15-17时降雹机率为最大。

(三)冰雹的危害

据世界气象组织召集的防雹专家估计,世界上由于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不下20亿美元,这是人类活动中又一个重要灾害。中国、美国和前苏联同为世界上雹灾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遭到冰雹危害面积平均为2600万亩,重灾年份超过6000万亩。降雹较多或受雹害严重的年份平均每4年就有一次。如1987年,我国共有2000多县次,先后遭到冰雹袭击,累计受雹灾面积达7600万亩,毁坏房屋108万间,10000多人受伤,死亡400人,直接经济损失在11亿元以上。

1972年5月3日,我国贵阳地区出现一次强冰雹灾害,冰雹平均直径为3-4厘米,最大达20厘米,使贵阳机场停放的30多架飞机遭到严重的损伤。有的飞机被砸成多达1300多个洞,有的洞直径达20厘米,造成严重损失。

1989年5月8日12-18时,山东省潍坊、东营、惠民、青岛、德州等地市20多个县(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风雹袭击。据初步统计,受灾农作物达370多万亩,其中青岛市有71万亩农作物受害,小麦绝收面积近20万亩;刮坏房屋1.7万余间,有119人被砸伤。据估算,这场冰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亿多元。这些地市受灾的地方,一般降雹5-15分钟,风力5-7级,阵风达8级以上,伴有小雨。最大冰雹直径为18厘米,地面冰雹厚度约3厘米。

1969年8月29日,北京市10个区(县)先后降雹10-30分钟。灾情最重的是城区和近郊区,市内雹粒盖地、雨水过膝,交通中断。许多楼房玻璃被打碎,电杆刮倒,长安街上65%的路灯被打碎。房山县一个冰雹直径为16.7厘米,重2.8公斤,还有人畜受伤。海淀区4个乡万余亩蔬菜大部分毁种,延庆县重灾1万亩。

冰雹灾害有哪些特点呢?综合分析众多的雹灾事例,可以看出冰雹灾害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强,难以防御。据山西昔阳17次雹灾的统计,雹云移速31公里/小时,最大42公里/小时,且在移动中又迅速加强,往往是云到风雹到,倾刻间狂风大作,冰雹倾砸,措手不及。

(2)成灾冰雹的降雹时间比不成灾冰雹的降雹时间长。例如山西昔阳县小于5分钟的降雹中成灾的占18%,6-20分钟的占44%,大于20分钟的占83%.但多数降雹对当地危害时间短,仅几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3)危害范围小。据昔阳县1970-1975年34次雹迹中成带状占65%,其他各占17.5%.一条雹击带以宽约几公里,长几十公里为多,最宽的有几十公里,最长的带达数百公里。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冰雹,其范围较小,而与强烈天气系统如切变线、冷锋、飑等相联系的降雹范围较大。

(4)综合破坏性大。由于降冰雹常伴有大风、雷暴、暴雨等强烈天气,所经之地,往往房倒屋损,树木电杆倒折,农作物被毁。

冰雹灾害大小能否有一个等级标准呢?在农业上有的根据冰雹的大小、降雹时间以及降雹后地面积累深度、作物被损害程度及复生能力大小的关系,并结合各地经验把冰雹的灾情,大体上分以下三个等级。

(1)轻雹害:冰雹大小如豆粒,直径0.5厘米左右,降雹时有的冰雹盖满地面,有的随下随化。作物的叶片被打落或打成麻状,茎秆折断或打成秃茬子。

(2)中雹害:冰雹大小如杏子、核桃,直径2-3厘米,降雹时冰雹盖满地面,积雹深度13厘米左右,树木细枝被折断,树干皮层被打成遍体鳞伤,作物茎叶被打断,甘薯等被打烂。

(3)重雹害:冰雹大小如鸡蛋、拳头,直径约3-7厘米。积雹深度10-16厘米或以上。冰雹融化后,地面雹坑累累。各种作物地上部分被砸光,地下部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四)冰雹的预防与自救

古今中外,人类与冰雹灾害斗争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雹灾并不可怕,它是可以预防的,甚至还可以消灭它。

1.群众防雹经验

由于冰雹天气出现有地区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等特点,一般难于作出准确而且及时的预报。可是在多雹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因深受其害,所以他们特别注意观察并总结了不少当地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预防措施,并代代相传,不断充实,还以顺口溜的形式记载下来。我国已出版的《中国气象谚语》中收录了一部分冰雹谚语。现将未载入此书,且又有实用价值的部分谚语列出几条供参考。“清晨山间有雾,下午必有雹”,“伏天早晨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热过头下冰球”,“天气闷热,有冰雹”,“雹前顶风吹,冷蛋满天飞”,“低云打架,冰雹就下”,“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黄云绿沫乌云滚,防备冰雹别出门”,“浓云发红,雹子重”,“浓云像奶,雹子就来”,“蜂子朝王,冰雹将来临”,等等。

2.人工消雹

就我国来说,对人工消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河北磁县南来村就已开始使用土炮轰击雹云消雹;明末清初,甘肃境内以炮火轰击雹云消雹;清初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甘肃固原使用鸟枪向雹云发射,以消减冰雹。本世纪60-70年代我国许多地区大量使用土炮、土火箭消雹曾取得了一定减轻雹害的效果。80年代以来,改为采用高炮、火箭向云中发射携带碘化银的炮弹(火箭),并使用雷达、闪电计数器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识别雹云和指导作业,普遍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目前国内外人工防雹试验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类是过量播撒催化剂,另一种是爆炸法。近17年来,世界各国进行人工防雹中多采用过量播撒催化剂法,常用的催化剂是碘化银。

过量播撒催化剂法就是利用火箭、飞机或炮弹将碘化银等催化剂播撒入开始发展15-20分钟的雹云中,促使云中冷却水滴变成较多的冰晶(1克催化剂可获得1012个结晶核)。而播入碘化银的微粒增多,使冰晶大量增加,从而限制冰雹生长,同时还促使水汽加速凝结成水滴而下雨,以此达到防雹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对多单体,有累积区的对称雹云和较弱的超单体是很有效的,而对强大的超单体没有什么效果。

爆炸法,就是利用炮或火箭直接射击雹云,而利用炮击的冲击波影响雹云不易形成,而强爆力还可以短时切断上升气流,破坏冰雹形成的有利条件。这是我国防雹作业中很多地方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工具多为3.7厘米口径的高炮弹。国内外采用这种方法防雹已取得一定成效。

爆炸法,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广大雹区人民和防雹工作者在使用爆炸法作业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一听、二看、三打”,就是听云内的雷声、吼声,看云的颜色、翻滚、运动等特征,然后适时射击云的适当部位,打云头、云腰、闪电翻滚的地方。关于打法还有如下几条经验:“打早不打迟,打头不打尾”,“打云头,云转向;打云腰,雹云裂;打云尾,防不住”等。

3.冰雹灾害如何自救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防止冰雹危害农业生产,除上述办法外,还需要在多雹地带的山区,大力种草植树,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变当地气候环境,从而减少减轻雹害。如我国云南、广西等山区,过去冰雹危害较多,由于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调节了气候,从而使冰雹大为减少,还改变了裸露的盐碱地。因此,采用这种办法是防雹的一个长远之计。

多雹区还应根据冰雹出现季节调整作物品种,使作物生育期避开冰雹多发期,还应多种些抗雹和再生力强的作物,选择茎类作物如玉米、谷子等。这些作物虽易受雹害,但易于恢复生长。或者选种生长、成熟及收获期与冰雹季节错开的一些作物,如将小麦改为种其他作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