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也是美国法定的全国性节日,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举行。这个节日的确立,是与居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博坎市的达德夫人的热心倡导分不开的。达德夫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们兄弟姐妹6人是靠父亲一手抚养长大的。父亲每天起早摸黑,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的成长。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和仁慈之爱极大地感动了姐弟6人。因此,达德夫人在拉斯马博士的支持下,提笔给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倡仪:普天之下,做父亲的也应该像做母亲的一样,有一个正式的属于他们的节日,并建议将节日定在6月5日她父亲生日的这天。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仓促地将父亲节定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达德夫人所在的斯博坎市正式为这一节日举行庆祝活动,市长宣布了父亲节文告,宣布这天为全州的纪念日。1972年,美国国会承认了父亲节,并由当时的总统尼克松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决议,父亲节从此成为美国全国性的正式节日。节日这天,子女们一清早就去为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此外,他们还要做一些有意义的贺卡和小礼物送给父亲。他们还在胸前佩带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
这些都说明,“孝”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介绍和引入,中国人也开始接受母亲节、父亲节这类“洋节日”。目前,在一些地方的青少年中开展“孝敬日”等活动,不能不说是受到这些节日的启发。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重视孝道的体现,也说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当然,要提醒那些已记住了父亲节并会在这一天向父亲表达情意的为人子的男人们,节日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真正的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当中。无论如何,父子这一人伦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5尽力帮助孩子出类拔萃
每一位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成长,能够在学习中和其他方面都出类拔萃。孩子长大了,就要进入学校,成为一名正式的学生。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呢?下面这些方法可能能对每一位梦想自己孩子出类拔萃的父亲有所帮助。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需要通过在学校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如何使孩子快乐地接受学校教育,却并非易事,它需要做家长的父亲(当然也包括母亲)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如果父亲只把学校的重要性告诉自己的孩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向孩子说明学无止境的道理,不能让孩子以为只要在学校拿到一张毕业证就万事大吉了。父亲应当通过不断地教育孩子,使其真正认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应当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当然作为父亲的男人完全不必花上很多的金钱,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看到你能够坚持学习、不断进取,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或科技馆,以及其他一些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地方就可以实现目的。
(2)对孩子抱较高的期望值鼓励孩子认真对待自己前途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家庭中确立明确的孩子成才目标,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必要时,可将对自己孩子的殷切期望,写在学校的任务声明上。从而使孩子在上学时,便会感到父母对他的殷切期望之情,便会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不负众望的精神,与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学风。
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并让孩子感受和体会到这种父母的殷切期望之情,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值得每一个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学生的家长借鉴和参考。
(3)把你的言语化作行动言传不如身教。在孩子们的眼里,如果父亲能用亲身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他就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这对以模仿为主的孩子们而言,其教育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对将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学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帮助孩子把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然有序通常情况下,父亲们所看重的只是孩子学习的结果,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但却不能告诉你他(或她)是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他(或她)称为是一位全面发展、前途看好的学生。因为,他(或她)已经变成了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让学习成为自己能力培养途径之一。
生物老师贝特?马布里建议说,当孩子们向父亲求助时,父亲应当给他们提供解答问题的金钥匙,而不是急躁地亲自帮他们解答问题。比如,当孩子问你智利的首都是什么时,你不用马上告诉他(或她)答案,而是对他(或她)说:“你觉得我们在哪儿能够找到它呢?在词典中查找?还是在互联网上查找?”
只有这样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教育孩子,父亲才算是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才是真正地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负责。
6多和孩子作深入交流
父亲在孩子面前,总喜欢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父亲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而向父亲倾诉时,父亲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向孩子倾诉出来。
你可以将自己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向孩子坦白出来,自己曾有过什么抱负、梦想与目标,为何不能达成,曾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付出过多少代价,怎样由许多失败、痛苦,而累积到经验,终于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这一切一切都可以向孩子尽情倾诉。
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用功,父亲无论责备或鼓励孩子,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看电视。
一天,父亲又是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功课,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东张西望,父亲看见孩子爱理不理的态度,愈劝愈气愤,但他知道无论怎样责骂孩子都不会达到效果的,所以他平息了自己的怒气,采取了一种和缓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他先是对孩子诉说了自己幼年时的调皮情景,又说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及为什么应该好好学习的重要性。结果这一番表白还真的起到了最佳的效果。
后来,孩子对他说:“爸爸,我知错了,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让爸爸生气了。”
对于父亲们而言,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方式教诲孩子,比恶言恶语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父母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容忽视的。
7填平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人们通常把上一辈人和下一辈人所存在的任何矛盾,都归咎于“代沟”。甚至有人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由于男人不易在孩子面前流露感情,所以他们似乎比母亲们更易与孩子产生代沟。
父亲与子女之间,真是必然会出现“代沟”的吗?其实这种见解似乎过于绝对。应该这样说:父亲与子女之间,由于家庭辈分和地位的差别,特别容易出现“代沟”问题,但并非不可避免的。
首先要弄清楚人们常说的“代沟”是怎样形成的。或许不少人认为,“代沟”的形成,是由于两代人年龄的差距,加上时代的变化,以致大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有所分别,无法一致,因而产生“代沟”。
以上论点,看起来好像颇有道理,但其实并不正确。首先,年龄的差距并非造成“代沟”的主要成因,例如一班男同事,年龄之间可能相差很大,但有些年轻同事与年老同事相处得十分融洽,彼此互相关心,平日更是无所不谈,完全不会感到有“代沟”的存在。
此外,有些平日在家中与父亲没话可说的子女,很可能与其他比自己年长一两辈的人相处时,却有说不完的话题。
这两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亦足可证明,年龄的差距并非“代沟”的主因。
至于两代人由于时代的变化,以致大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不同,无法一致,这其实也不足以形成“代沟”。世界上根本没有两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有差别,不关乎是否两代人的问题,而主要是个人的知识水平及观点角度问题。“代沟”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所谓“代沟”,往往是由于“长幼观念”加上“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这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同事或朋友之间,比较少有“代沟”问题,反而家庭中容易出现“代沟”,因为同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虽然年龄有差距,但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没什么长幼之分,说起话来顾忌也少,故沟通起来没什么困难。但父亲(有时当然也包括母亲)与子女之间,由于存在着长幼关系,地位是不平等的,父亲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子女则永远也只能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在此情形下,身为父母的,很容易会不自觉地借着自己绝对权威的地位,将自己的一套观念或要求,强加于子女身上,并没有考虑子女是否愿意接受。
而子女方面,由于长期受到管束,很容易会感到压力的存在,这种压力感日积月累,慢慢就会产生抗拒父亲的心理。当孩子有了这种抗拒心理的时候,“代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8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
懂得尊重自己的男人,也应该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意见冲突,反而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当你和孩子意见相悖的时候,你越想说服孩子,可能会令孩子越加反抗。如果你无法令孩子屈服,而采用强迫性的方式令孩子顺从,只会破坏相互的感情,阻隔了亲子沟通的渠道。
孩子表面顺从,但极可能阳奉阴违,因为孩子心中根本不服。
孩子是一个热切的探险者,有太多事情尚待学习。在许多事情上,你和他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经验会使你发现如何去处理那些争论、激愤、失望和快乐,而你将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父亲对孩子的尊重,就是要培养孩子在家里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可以随时抒发他对家庭或家人的感受,包括说出不喜欢父母的话。例如:
“我讨厌爸爸,他上星期日就不肯起床和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
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感受,透过或大或小的冲突与对立,使其学会如何面对未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虽然,有时孩子可能会带给父亲(母亲)或多或少的麻烦,但父亲仍应作出最大的忍耐与宽容,听听孩子的解释或理由。如果是无法做到的,可以向孩子说出原因和困难的所在。假若可以办得到,在可能范围内,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接受他的要求。
现今不少父亲(或母亲)喜欢在孩子课余时间里,送他们去学习钢琴、绘画、书法、柔道等课程。许多时候,父亲(或母亲)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行事,或有一种自己过去没有机会学到,如今希望在孩子身上获得补偿的心理,并以此作为选择孩子课外教育的准则。
其实,这些课外教育只是父亲(或母亲)的意愿,未必是孩子愿意学习的技艺。父亲(或母亲)在决定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千万别强迫他们去学习自己没有兴趣的技艺,否则会破坏他们以后学习的信心。
其实学习哪一种技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这是日后他们能否发挥才能的关键。
美国儿童克里斯8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他买了一整套珍贵的邮票,希望能够鼓励他集邮的兴趣。后来,克里斯在朋友那里发现了一套篮球明星卡,非常眼馋,就用这套邮票换了那套明星卡。
后来,爸爸发现了这个交换,感到非常生气。首先,他认为这是他送给克里斯的礼物,他这样轻易地换掉,是对他的不尊重;再有一个,他知道和克里斯换卡的小孩比克里斯大,应该懂得这套邮票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套明星卡的价值,而他却没有告诉克里斯,因此是占了克里斯的便宜。当然,最重要的是爸爸认为克里斯并没有和他商量,就把整套邮票换出去了,因此,他决定要教训克里斯一下。他向克里斯指出两件东西之间是不等价的,并强迫克里斯去从朋友那里要回那套邮票,并退回了这套篮球明星卡,使得克里斯非常的窘迫,而且感到自己十分的蠢笨,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破裂。
在这里,我们应当指出的是,换邮票是克里斯自己的决定,无论他成熟与否,父亲都应当尊重这个决定。既然邮票已交给克里斯,他就应有权利决定如何安排这份礼物,父亲无权横加干涉。的确,克里斯应该从这个交换中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作为父亲应当从不同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情,既表现对克里斯的尊重,也教会他应该学习的知识。理想的做法应是,当克里斯向爸爸显示他新换来的明星卡时,父亲应该和他一起欣赏,而不应该立刻提出任何异议。过一段时间,在一个适当的机会,爸爸再向克里斯解释两件东西不同的价值,而不用提起克里斯当时的交换行为。这样克里斯可以醒悟自己是以大换小,上了当,但面子上没有什么过不去。是否去找朋友要回邮票应由克里斯自己决定,爸爸不再参与。如果照爸爸原来的处理办法,克里斯会觉得非常的羞惭,而且认为自己无能,一切错都在自己身上。事实上,克里斯怎么会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呢?如果他不懂,我们又怎么能够随便怪他呢?其实,在父亲教训克里斯的行为中,夹杂了对自己尊严的重申与维护。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对孩子很不尊重的表现。
尊重孩子,意味着父亲将孩子看成一个个体,而孩子作为个体有权利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做出决定。当然,说他们有权利,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够做成人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们毕竟没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
总而言之,已做了父亲的男人,如果想让自己拥有一个令别人羡慕的健康成长的子女,就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