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勤奋是摆脱逆境的推进力
人生的幸福总是建立于所追求的事业的成功之上,倘若所追求和渴望的事业无一得以实现,人生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除了遗憾和失望,还会有什么呢?
通往事业成功的路有很多,曲折和坎坷是摆脱不掉的困惑,而不管多么聪明的人,要想从中取一捷径,都少不了一个“勤”字。谚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主要指读书与成功的关系。其实,人生中任何事业的成功和任何一种幸福的获取,大多都始之于勤而且成之于勤。尤其处在逆境的时候,勤奋才是最有力的推进力量。勤奋之人必能处处寻找机遇,早日摆脱逆境。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勤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才能摆脱逆境,才必定有所成就。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少人。
清初以山水画着名的石溪和尚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精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
勤,总是同“苦”字联系在一起。甘于吃苦,勤奋努力,尽管有时还身处在逆境中,还没得到成功的报答,却先已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坚韧,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一个男人,不管他曾经犯了什么错误,如果他勤奋劳动,努力工作,单就这一点也是比较令人欣赏的。今日的情形,在职业场所方面,勤勉努力的工作人员也是被优先采用的,有着勤勉习性的人也比较容易拿高薪或奖金。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培养成“勤勉努力”的习性。懒惰与勤勉两种习性,都不能轻易地消失掉。而到了年纪大了,想改变懒惰成为勤勉,就很困难了。所以,必须自年轻时,培养成勤勉的习惯才行。
日本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松下幸之助说:我自己小时,在当学徒的七年当中,在老板的教导之下,不得不勤勉从事学艺,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勤勉的习性。所以在他人视为辛苦困难的工作,而我自己却不觉得辛苦,甚至有人安慰我说‘太辛苦了’的困难工作,我却反觉得很快乐。换个立场说,我觉得快乐的工作,由旁人看来,只不过是认真工作而已,所以我与他人的看法,自有差异了。
我青年时代,始终一贯地被教导要勤勉努力。当时我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么一个青年人还所剩几何?因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则。
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里,对有勤勉努力习性的人,不太被人称赞是尊贵或者伟大,也不会认为他很有价值。因此我认为大家应该无所顾忌地提升对具有这种良好习性者的评价,这样才算是真正对勤勉习性的价值有所认识。
的确,社会中有些自恃“聪明”者并不把勤勉努力看在眼里。有的人幼时智力非凡,被赞为神童,但后来不肯勤奋努力,结果长大后在事业方面毫无所为。非但如此,一旦他们身处在逆境困苦之中,其结果自然更会是不言而喻了。
9屡败屡战,锲而不舍
在事业追求的过程中,无论你做了多少准备,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当你进行新的尝试时,你可能犯错误,不管作家、运动员或企业家,只要在事业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都难免失败。但失败并非罪过,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因此,那些跌倒了爬起来,掸掸身上尘土再上场一拼的人,才会在事业中获得成功。
美国百货大王梅西的创业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于1882年生于波士顿,年轻时出过海,以后开了一片小杂货铺,卖些针线。铺子很快就倒闭了。一年后他另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仍以失败告终。
在淘金热席卷美国时,梅西在加利福尼亚开了个小饭馆,本以为供应淘金客膳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岂料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什么也买不起,这样一来,小铺又倒了台。
回到马萨诸塞州之后,梅西满怀信心地干起了布匹服装生意,可是这一回他不只是倒闭,而简直是彻底破产,赔了个精光。
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兰做布匹服装生意。这一回他时来运转了,他买卖做得很灵活,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商店。而现在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区的梅西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了。
另一个饱尝失败滋味的是零售商詹姆士?卡什?彭尼。
彭尼在密苏里州长大。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布匹服装店当了11个月的小伙计,共得薪水25美元。
彭尼的身体不好,医生劝他到户外活动活动。于是彭尼辞职前往科罗拉多州,干起了零售商的行当,他把历年所得全投进了一家小肉铺。
肉铺的最大主顾是当地一家旅馆。这旅馆的厨头兼采买是个嗜酒如命的人。有一天他跟年轻的彭尼说,以后只要彭尼每星期白送他一瓶威士忌,他就把整个旅馆的生意包给彭尼做。彭尼不干,认为这是贿赂。于是他们之间的生意从此断绝,彭尼的小店也开不下去了。
不得已,彭尼只好再去当地一家布匹服装店当店员。他以行动和言词说通了这家商店的两名店主,让他当第三名合伙人,即由他出一笔钱,加上原店的部分资金存货,由他单独去经营一片新店。这个主意就是联营的最初思路。
过了几年,彭尼开始了他自家的联营商店生意。他允许雇员享有自己从前曾经享有的机会。
当彭尼的联营商店发展到34家时,彭尼公司诞生了。如今,这家公司已拥有2400家分店。此外,它还涉足银行、信贷和电子业。
所以,永远不要被失败吓倒,当你似乎已经走出山穷水尽的绝境的时候,离成功也许仅一步之遥了。
保罗?高尔文是个身强力壮的爱尔兰农家子弟,充满进取精神。13岁时,他见别的孩子在火车站月台上卖爆玉米花,他不由得被这个行当吸引了,也一头闯了进去。
但是他不懂得,早已占住地盘的孩子们并不欢迎有人来竞争。为了让他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抢走了他的爆玉米花,把它们全部倒在街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高尔文从部队复员回家,他在威斯康星办起了一家电池公司。可是无论他怎么卖劲折腾,产品依然打不开销路。有一天,高尔文离开厂房去吃午餐,回来只见大门上了锁,公司被查封了,高尔文甚至不能再进去取出他挂在衣架上的大衣。
1926年他又跟人合伙做起收音机生意来。当时,全美国估计有3000台收音机,预计两年后将扩大100倍。但这些收音机都是用电池作能源的。于是他们想发明一种灯丝电源整流器来代替电池。这个想法本来不错,但产品还是打不开销路。眼看着生意一天天走下坡路,他们似乎又要停业关门了。此时高尔文通过邮购销售办法招揽了大批客户。他手里一有了钱,就办起了专门制造整流器和交流电真空管收音机的公司。可是不出3年,高尔文依然破了产。
这时他已陷入绝境,只剩下最后一个挣扎的机会了。当时他一心想把收音机装到汽车上,但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有待克服。
到1930年底,他的制造厂账面上已净欠374万美元。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回到家中,妻子正等着他拿钱来买食物、交房租,可他摸遍全身只有24块钱,而且全是借来的。
然而,高尔文并没有气馁,他依然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成功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如今的高尔文早已腰缠万贯,他盖起的豪华住宅就是用他的第一部汽车收音机的牌子命名的。通向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失才有得,有大失才能有大得。没有承受失败考验的心理准备的人,闯不了多久就要走回头路了。
10一定要从失败中崛起“
要紧记着往前看,失败了不要气馁!”这句父亲离别前勉励的话,竟然成为一名村童一生奋斗的“动力”,又经过了30余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由一名首饰学徒,摇身一变成为珠宝行业的翘楚。这名村童,便是现在的香港恒和珠宝公司主席陈圣泽。
1958年,陈圣泽离开广东新会的故乡来香港闯天下时,年仅12岁,陈圣泽不胜唏嘘的回忆往事:“幼时,我家境十分贫穷,父亲耕田养活我们三兄弟,我排行第二。小学毕业后,父亲认为我已可以自立,便设法替我申请前往香港学习一门手艺,那时,我背起了包袱便孤身上路,旅程上只感到前途路茫茫,来到香港这块陌生的地方后,便投靠在亲戚家里。”
抵涉香港后,陈圣泽经亲友辗转的介绍,在一间小型的手饰工场当学徒,想不到,他的第一份职业,竟也是他终身的职业。1963年,陈圣泽储了数千元,便离开“山寨”首饰工场自闯天下。他找了一间不到200方尺的房间,请了一位学徒。便做起家庭首饰加工业,替客户制托、钻石及设计首饰,为了节省成本,食、宿也是在工场里,那时,陈圣泽这位老板,年仅18岁。
虽然陈圣泽雄心勃勃的要创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周转,客路又不足,以及缺乏管理经验,屡战屡败。工场虽然一度聘请了10个工人,但是在一两年间,最终仍是“全军覆没”——所有资金亏蚀净尽。不过,在“尝试成功”的历程中,陈圣泽却汲取了很多宝贵经验。
资本亏蚀净尽之后,陈圣泽并不气馁,“休养生息”之后,他又“重振旗鼓”,这一次他向熟朋友借了一万数千元,重租首饰工场,像“草履虫”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由于感到业务没有突破,他脑海中忽然泛起了一个念头,就是到外国闯一闯,汲取先进国家珠宝业的优点,以改良自己的生产方式,主意立定之后,陈圣泽把公司留给太太及得力助手打理,自己则“前路茫茫”的跑往美国碰机会。
陈圣泽骄傲的描述当年明智的决定:“当年到了美国之后,便翻查当地的最大的珠宝首饰工场的名字,并毛遂自荐,经过即席的表演技艺之后,我获得美国一家首饰工厂工作,在那里学习了一年,首次接触到先进国家的流水作业过程,又了解到美国人对珠宝首饰的品味,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创作意念有所启发,给我后来的成功奠下了基础。”
回港后,陈圣泽计划大展拳脚,但资金不足。忽然发觉免税店有意请他发展一个珠宝加工部门,薪酬出得很高,陈圣泽便决定试一试,看看自己的实力,亦希望藉此得到一笔资金发展。他微笑着说:“这份工作的薪酬对我很有吸引力,中国老板绝对不会出得起这么多钱。做了几年,我学懂了管理的经验以及大公司的运作,综合美国学到的知识,对我后来开‘恒和’踏上成功之途很有帮助。”
1975年,陈圣泽离开了免税店,用数万元资本开办了恒和珠宝公司,头6个月只有20个人,他引入美国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并取消学徒制度,以分工制度自行训练学徒,大大缩短了训练学徒的时间,令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有了资金及经验后,当然要靠点运气,陈圣泽正是时来运转。一天,他在美国的珠宝公司旧雇主参观他的工厂,并愿意发给他一些珠宝加工生意。如此,陈圣泽在珠宝行业站隐了阵脚。由于订单日增,一年之内,员工数暴增至百多人。一年半后,再增至300人。1976年,已经稳坐香港珠宝首饰出口美国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陈圣泽发迹了,而正是他的这种从失败中奋起的精神给了他成功的力量和源泉,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11天无绝人之路,绝处也可逢生
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谁也不敢保证一帆风顺,永不陷入迷茫的绝境。因此,“绝处求生”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绝地求生当然需要一些外在机遇,也可以说是客观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营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具有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发明家于平凡中见惊奇的创造性思维、艺术家无处不在的灵感。
商海中难免会有激流和暗礁,谁能从绝境中捕获机遇和希望,谁就能在这片神秘的大海里自由航行。
1970-1979年发生了全球性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0年前的每桶18美元,剧增到每桶32美元。
在这一次一次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纷纷落马,经营陷入一片混乱。经济战略家们苦思冥想,或公开对抗,或谴责咒骂,或肆意恫吓,或屈膝投降,但都不是彻底摆脱困境的良方妙策。
而日本的一些企业则不然,它经受了冲击的考验,把危机变成了转化发展的契机,使其经济更有竞争能力,在危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其成功的秘密在于它没有同石油生产国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而是以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
一方面,它频频向石油生产大国暗送秋波,大力显示殷勤,以确保在危机之中有可靠稳定的石油来源。
另一方面,它抓住人们追求低消耗的新潮流,在低耗技术产品上痛下功夫,生产了用电子控制的节能小型汽车,价格仅是美国产品的一半。随着日本小汽车如潮地涌进西方市场,日本获得了巨额贸易顺差。
因此,当其他工业国家在石油危机中遭殃搁浅时,日本却捞到了不少好处,受益匪浅。
经营活动是充满各种风险的活动,有时肯定会陷入山重水复的困境。有些企业转得昏头转向,破产了,跨台了,亦有的企业却在绝境中显出生机,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我们炎黄子孙中,一些杰出的企业家,他们有远大的目标,迎难而上的无畏胆略、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高超经营艺术。
被誉为“橡胶大王”的陈嘉庚先生就是这些佼佼者之一员。
20世纪20年代初,陈嘉庚已拥有5000英亩橡胶园。这时,一个巨大的逆浪向他袭来,一时间,橡胶园在南洋星罗棋布,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陈嘉庚的橡胶厂也发生亏损甚至部分停产现象。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他并未退缩,而是通过分析,从满天阴云中看到了无限光明。
他认为,橡胶用途之广无与伦比,20世纪将是橡胶时代,眼前的过剩和利润降低只是暂时现象。而且,南洋一带的橡胶业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英国殖民者对橡胶价格剧跌现象决不会坐视不顾。
于是,陈嘉庚作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就在人们纷纷出卖胶园、胶厂的时候,他决意把别人出让的胶厂全部承接过来。
他来到马来西亚等地,花了30多万英镑买下9所胶厂,又花10万用于扩充这些胶厂的设备,同时还对自己原有的橡胶厂进行修整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