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家训2
12042800000038

第38章 庭训格言(3)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己亥,谕告内阁:前任太常寺少卿李棠阶所奏有关当代时事的看法的条陈折文。据他所说:用人之事,首先要治其心;而治心的关键,则首先约束自己。希望在师傅辅佐、指导之外,预先杜绝左右亲幸之人的坏影响,并在闲暇之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和《大学衍义》等书,通过这种方法。以求达到使自己能推究事物的原理、端正思想的目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

【原文】

训曰:朕幼年习射,耆旧人教射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

【译文】

我幼时学习射箭,一位年老的旧好教我,他绝对不认为我的射艺高超。当我身边的人都认为我射得不错时,只有他持相反的意见,正由于此,使我终于能够掌握精熟的骑马和射箭技艺。你们千万不可被虚情假意的奉承、顺从、赞美之词所蒙蔽。对待任何一门学问,都应该抱有这种想法,才能不断进步。

偏好一艺必为所溺

【原文】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译文】

作为众人之上的人君,用人则应该信任,但是也不能轻易全信,因为下边的人常常窥伺上层人的意向而虚情假意地投其所好。如果上层的人一旦有某种特殊爱好,那么下边的人就一定会投其所好并加以诱惑。我对于各种技艺游戏无所不能,你们可曾见到我偏爱过某一种技艺吗?所以,任何技艺游戏都不能使我沉迷其中。

有错能改皆不当罪

【原文】

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译文】

《虞书》上说:“饶恕、赦免别人的过错,不分大小。”孔子说:“有了过失而不改正,这才叫做过。”凡人谁没犯过错呢?如果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这就是从善的转机,所以,人们对改正错误十分重视。其实,能够改正过失的人,无论他们所犯错误、过失是大是小,都不该责难他。

精通良方治病救人

【原文】

训曰:朕自幼所见医书颇多,洞彻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今之医生所学既浅而专图利,立心不善,何以医人?如诸药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是故朕凡所试之药与治人病愈之方,必晓谕广众;或各处所得之方,必告尔等共记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译文】

我从小就看的医书很多,对医理可谓精通,后人假冒古人写的医书我一眼便能看出来。现在的医生才疏学浅,医道不精,却唯利是图,居心不良,缺乏起码的医德,他们拿什么给病人治病呢?比如说各种药物的药性,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全靠古代的圣人指示说明。所以凡是我试用过的良药和治好了别人的疾病的药方,我一定要告诉很多人;从各地得到的药方,我也一定告诉你们,让你们记录下来,希望它能对更多的人有益。

用药贵在与病相宜

【原文】

训曰:药品不同,古人有用新苗者,有用曝干者,或以手折、口咬,撮合一处。如今皆用曝干者,以分量秤合,此岂古制耶?如蒙古有损伤骨节者,则以青色草名绰尔海之根,不令人见,采取食之,甚有益。朕令人试之,诚然验之,即内地之续断。由此观之,蒙古也有古制。药性与病相投,则有毒之药亦能救人;若不当,即人参人亦受害。是故用药贵与病相宜也。

【译文】

药材的等级、疗法各有不同,古人用药有的用新鲜的,有的用晒干的,有的用手折成小节,或者用嘴咬碎,撮合在一块。现在都用晒干的药材,按分量称好后再合在一起,这难道是古代的制度吗?如蒙古有损伤骨头、关节的人,就用一种青色的草名叫做绰尔海的根,不让人看,采来后让病人吃了,非常有用。我让人做了试验,确实很有效,这种草就是内地的续断。由此看来,蒙古也有古代的医术。药物的特性只有和病情相适合,即使有毒的药物也能治病救人;如果不相适合,就是人参,人用也照样要受害。所以说,用药责在与病症相复合。

养生之道贵在饮食

【原文】

训曰:养生之道,饮食为重。设如身体微有不豫,即当节减饮食,然亦惟比寻常稍减而已。今之医生,一见人病,即令勿食,但以药物调治。若或内伤饮食者,禁之犹可,至于他症,自当视其病由,从容调理,量进饮食,使气血增长。苟于饮食禁之太过,惟任诸凡补药,鲜能资补气血,而令之充足也。养生者宜知之。

【译文】

身体健康,饮食是最重要的。假如身体稍有不适,就应当减少他的饮食,但也仅仅是比平时稍减而已。现在的医生,一见到人生了病,就劝他别吃饭,只用药物加以治疗。如果是因为吃得过多而伤了胃,禁食还可以使用,假如是其他疾病,当然应该判明其病因,慢慢加以调理,适当补充饮食,滋养他的气血如果过于禁止饮食,只靠那些补药,就不能滋补其气血。这一点养生者应该知道

造屋以居住适宜为准

【原文】

训曰:我从前曾往王公大臣等花园游幸,观其盖造房屋,率皆效法汉人各样曲折隔断,谓之套房。彼时亦以为巧,曾于一两处效法,为之久居即不如意,厥后不为矣。尔等俱各自有花园,断不可作套房。但以宽广弘敞,居之适意为宜。

【译文】

我从前曾到王公大臣的花园中观光,观看他们所造的房屋。大概都是模仿汉人采用各种样式的木条做成格子窗相互隔断,称为套房。那时也觉得很巧妙,曾经在一两个地方仿效过,但住得时间长了就觉得不如意了,这以后就不再建了。你们都各自有自己的花园,决不可再建造那样的套房。建造房屋只要能明亮宽敞,适宜居住就可以了。

有德之人见于细小

【原文】

训曰:朕虽于谈笑小节亦必循理。先者大阿哥管养心殿营造事务时,一日,同西洋人徐日升进内,与朕闲谈中间,大阿哥与徐日升戏曰:“剃汝之须可乎?’徐日升佯佯不采,云:“欲剃则剃之。”彼时朕即留意大阿哥原是悖乱之人,设曰:“我奏过皇父,剃徐日升之须。”欲剃则竟剃矣。外国之人谓朕:“因戏而剃其须可乎?”其时朕亦笑曰:“阿哥若欲剃,亦必启奏,然后可剃。”徐日升一闻朕言,凄然变色,双目含泪,一言不出。既逾数日后。徐日升独来见朕,涕泣而向朕曰:“皇上何如斯之神也。为皇子者即剃我外国人之须,有何关系?皇上尚虑及未然,降此谕旨,实令臣难禁受也。”厥后,四十七年朕不豫时,徐日升听信外边乱语,以为朕即难愈,到养心殿大哭,自怨其无造化,随回至家身故。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亦可以失人心也。

【译文】

即使对于说笑的小细节,我也必须遵从一定的规矩。先前大阿哥管理养心殿营造事务时,有一天,同西洋人徐日升一起进宫来,在和我闲谈之中,大阿哥和徐日升开玩笑说:“把你的胡子剃掉可以吗?”徐日升装作不理睬的样子说:“要剃就剃吧!”当时我就觉得大阿哥原来是个对人不尊敬、有点胡来的人。假如他说:“我启奏过皇父,剃徐日升的胡须。”想剃也就剃了。后来,这个外国人对我说:“因开玩笑就剃一个人的胡须可以吗?”这时我也笑着说:“阿哥如果想要剃,也必须奏明圣上,然后才可以剃掉胡须。”徐日升一听我的话,悲伤得变了脸色,双眼含着眼泪,说不出一句话。过了几天以后,徐日升独自来见我,流着眼泪对我说:“皇上为什么如此神明,作为皇子即使剃我外国人的胡须,又有什么关系呢?皇上还考虑到事情尚未发生,降此谕旨,实在使我这个做臣子的难以承受啊!”其后,康熙四十七年我身体不适时,徐日升听信外边的谣言,以为我的病很难治愈,便到养心殿大哭,埋怨自己没有福气,随后回到家里就死了。有时候一句话便可以赢得人心,相反一句话也可以失掉人心啊!

圣人兴之事与古合

【原文】

训曰:我朝先辈老者虽未深通书史,然所行奇处极多:即如古有结绳之政,我朝先辈奏事亦尝结带为记;古用木简、竹简书字,我朝今用绿头牌、木牌。由此观之,凡圣人应运而兴者,所行自暗与古合,诚足异也。

【译文】

我朝前辈有些老人虽不怎么了解书史,然而所做的事奇异之处很多:就像古代有结绳记事的做法,我朝先辈奏事也曾以结带为记;古代用木简、竹简写字,我朝现在亦用绿头牌和木牌。从这里可以看出,凡是圣人顺应时运而兴者,所作所为自然暗暗地与古代相吻合,确实是很奇怪的。

古乐今曲太和为本

【原文】

训曰:声音之道,以和为本,故《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尝见近世之人事,儒学者空谈理数,拘守旧闻,而于声字之义,鄙而不讲;工师则专肄声音,熟谙字谱,而于音律之原,茫然无知。殊不知工尺等字,即宫商之省文也。“工”、“凡”、“六”、“五”、“乙”、“上”、“尺”七字,而五声二变亦七音。工尺七字有出调,而五声二变亦旋宫,旋宫则转调,而当二变者则出调。古圣立法,原自简易,而后之人反从难处探索奥理,却不知说愈繁而理愈晦。古之雅乐。惟用正五声而间以二变,谓之七音。今之南曲亦只用五字,而出调二字不用。北曲则杂以出调二字,名曰北调。然则古乐今曲,何尝不以正变之声而为宫调之准则耶?要之,乐以太和为本。是以古圣王惟得中声以定大乐,故与天地同和,荐之郊庙而神鬼享,奏之朝廷而人心风俗以淳也。

【译文】

声音的规律,以和为根基,所以《尚书》上说:“八音和谐,不要相互失去条理,天人也因此而和睦。”我曾经看见近代的人事,文人学士空谈道理和准则,拘泥于先前的传闻,对于声音文字的意义,鄙视而不讲究;乐师们则专门研习声音,熟悉字谱,而对于音律的缘由,茫然无所知。殊不知工尺等字,就是宫商的省文啊。“工”、“凡”、“六”、“五”、“乙”、“上”、“尺”七个字,而五音二变也合成七音。工尺七字有出调,而五音二变也有旋宫,旋宫就是转调,而当变徵、变宫时就出调。古代圣贤的立法,原来是很简单的,而后代的人反而从难处入手,去探索深奥的道理,不知道解说越繁琐而道理越晦涩。古代的雅乐,只用正五音而间杂以变徵、变宫,称作七音。现在的南曲也只用宫、商、角、徵、羽五字,而出调二字不用。北曲就杂以出调变徵、变宫二字,称作北调。既然如此,那么古今的乐曲,又何尝不是以正变之声来作为宫调的准则呢?总之,音乐以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作为根本。所以古代圣明的君子只求得到和谐的音乐来确定大乐,因此他能和天地同和,把大乐献给郊庙使鬼神享受,拿到朝廷上演奏使人心风俗也得以匡正。

创业难子孙不可易视

【原文】

训曰:今者各国海外诸物毕至,珍禽奇兽,耳之所未闻,书传之所记者,皆得见之,且畜养而孳生者亦有之。即此观之,凡物各遂其性,虽禽兽亦如其本地之生有焉。汝等如此少年,甚至于孩提之童,遽能见此各种禽兽,岂可易视也与?

【译文】

当前,海外各国的好东西都送来进贡了,珍贵的飞禽,奇怪的野兽,耳朵从未听过的,书籍上所记载的,都能见到,并且经过人工饲养而繁殖的也有。由此看来,所有的动物都要各自顺从它们的本性。即使是禽兽也会如同本地生育的一样。你们这样年轻,甚至是两三岁的幼儿,就能见到各种飞禽走兽,怎么可以轻视呢?

不好奇物养志修性

【原文】

训曰:产狮子西洋国极远,即彼处亦难得之,得则进贡中国。今西洋国进贡之狮,朕心以为无甚奇处,但念彼自极远处进奉,嘉其诚心,不便发回,所以收养耳。朕不好奇物也。

【译文】

盛产狮子的西洋国距离中国非常遥远,即使是那里也不容易捕捉到,但他们捉到了狮子就进贡给我国。现在看西洋国进贡的狮子,从心里说,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但考虑到他们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进贡,感念他们一片诚心,不好退回去,所以收下蓄养。其实,我并不爱好珍奇异物。

学以致用读书至要

【原文】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译文】

朱子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循序渐进,并具有一定的情趣,用心专一且不放松,在文辞语意已尽或未尽之处,在文理意义之间从容领会其用法,在德行操守、身体力行方面进行实践的体验,然后才能够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而逐渐见出文章的妙旨。倘若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便广求博取,每天诵读五车书,对于治学又有什么好处呢?”朱子这段话对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读书,原本是打算把得到的知识储存在心上,亲身去体验,而使自己得到真实的本领。如果不是这样,只是仅仅把书本泛泛地读一读,这有什么用?凡是读书的人都应当遵循朱子的这段话,把它作为训律。

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

【原文】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译文】

朱子说:“读书必须读到不愿意放下的时候,才能明白书本中的真正道理。如果读了几遍,大略知道其含义就厌弃它,想寻求别的书来读,那么就是对于这一卷书还未得到它的旨趣。”这些话非常正确。我从小也曾经发愤读书、看书,当读某一经典的时候,我就一定要通过讲论它,把它牢牢记住。近年来翻阅以前读过的书。又有一些应该详加理解的地方。朱子这些话,凡是读书的都是应该知晓的。

进德修业须从读书起

【原文】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译文】

一个人要使自己在品德、学业上有所成功,事事都要从读书起头。书读的多了,一切的嗜好与欲望就会淡薄;嗜好与欲望淡薄了,就会省去许多费用;费用省却了就会少到处钻营、谋求;钻营、谋求少了,树立起来的品格就会高尚。读书的方法,以读经典为主。倘若经典之术精深,接下来就可以观看史书。观看史书就能够了解人的贤明或愚昧,碰上什么事情,就容易明了其中的得失利弊。所以什么事都可以论它个贵贱、老少。只有读书不必问贵贱、老少。读了一卷书,就能够得到读一卷书的益处;读了一天书,就有读一天书的益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那样废寝忘食,惟恐学习赶不上的缘由。

修学尤不可半途而废

【原文】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