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句典4
12041500000018

第18章 学问(2)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一旦错过了时机以后再学,即使再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候。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不也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百千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出自《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意思是:人在学习时,大脑中想的,口中谈论的,尽管有上百上千条真理,但却不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一条真理。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出自宋代欧阳修诗《镇阳读书》。老大:年龄大了。意思是:才知道学习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以后就勉为其难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于他们的优点,就要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加以克服。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魏相》。意思是:学习不贪多务广,所以能有所收获;不杂乱着学习,所以能明了深刻。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意思是: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就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源头,怎么能够处身立世呢?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出自《礼记·学记》。操缦:调弦。按弦:熟练地弹琴。意思是:不先学会调弦,就不能熟练地弹琴奏曲。比喻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学习的方法是:要以思考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攻:攻错,打磨。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攻错玉器。原来比喻别国的有识之士也可以为本国效力,现常用来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也是古人作诗的最高标准。转益多师: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家学习。意思是:要区分并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虚伪的东西,而学习继承《诗经》中的优良手法,广泛吸收各家教益,熔众家之长于一炉。说明对于以前的作品应去伪存真,并博采众长。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出自《礼记·学记》。冶:冶炼、铸造。弓:射箭。箕:竹制的器具。意思是: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说明做学问应实事求是。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出自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篇》。意思是: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己进步,对自身有好处,就好像将谷子做成饭,吃了能使人长胖一样。

【学者工夫,须要极细密,越细密越广大】出自《枫山章先生语录·学术类》。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能够极其的缜密,越是缜密就越能广博。

【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出自明代崔铣《松窗寤言》。意思是:学习的人常有两种毛病:一个是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就急于应用,一个是品德修行还不够完善就妄加谈论。说明学习和修行都不能急躁。

【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出自明代吕坤《问学》。知学:这里指会学习。意思是:对于学习的人,可贵的是他能爱好学习,但更为可贵的是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为学之道,没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学识就会偏狭浅显。现在常用“孤陋寡闻”形容人知识浅陋、见识不广。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辟:打开。胜友:有学识的朋友。意思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脑子就会聪明起来;有学识的朋友多了,做学问也就容易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学者要能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实地执行。这是儒家从“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提出的一套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故:指旧知识。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出自《礼记·学记》。师:老师。庸:功劳。意思是:对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要费很大的劲,但却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学生还反而抱怨老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假:利用。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欣赏音乐,沉醉其中,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吃肉时都感觉不出肉的香味。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情。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出自《列子·说符》。歧:岔路。多方:多个方向,这里指目标不专。生:年华,岁月。意思是: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学习的人因为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年华。比喻做学问应专精,才会有所成就。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老子》。意思是:学习知识,少一点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多了反而让人迷乱。说明学习应该专精,不应庞杂。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心思不在,即使大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明不专心致志就难有所成,成语“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君子为学,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会有所收获。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暴:同“曝”,晒。意思是:即便天下有一种东西容易生存,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那它也就不能生存了。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后常用“一暴十寒”形容人没有恒心。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弈:下围棋。数:技艺,技术。意思是:下棋虽然只是一门小技艺,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也学不会。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穷:追寻到尽头。物物:各种事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抓住一个事物,探究到底;不善于学习的人则什么事物都想碰触和探究。

【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应当求其甚解,了解其所以然,不能只求背诵文章,看看就算了。

【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潜心篇》。吻合:合乎事理。习:运用。意思是:博览群书不一定都得当,只有善于思考,自己才有所体会;空泛地讲说不一定都能合乎事理,只有通过实践能熟练地掌握才算是高妙。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不用心思考,就会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会有所得;不虚心好问,就会变得无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下》。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疑问了,也就进步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心:古代人认为心脏是用来思考的。官:功能。意思是: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说明学习应善于思考。

【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谈丛》。问讯:询问。知:同“智”。意思是:询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思考是增进智慧的途径。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出自清代郑板桥《随猎诗草·花间堂草跋》。钝汉:愚蠢的人。意思是:只知道自己埋头苦读,而不知道请教别人,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个愚蠢的人罢了。

【学不进,率由于因循】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率:一般,大多。意思是:学问之所以没有长进,大多都是因为拘泥于前人的窠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罔:迷惘,迷惑。殆:危险。意思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疲惫而无所获。

【学而思则学因思而益精,思而学则思因学而有据】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意思是:学习当中同时要注意多加思考,这样,学习就会因为有了思考而更加精熟;思考当中同时也应注意学习,这样,思考就会因为有了学习而更加有根据。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扣:敲打。意思是:洪钟原本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有人敲打才有了声音;圣人原本也并非是智慧的,因为常向人询问请教才有了智慧。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志:记,记住。意思是:前面的东西还没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后面的东西;这里的东西还没有明白,就不要急着要记住那里的东西。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意思是: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文道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出自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玉环:杨玉环,唐玄宗的妃子。飞燕: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意思是:杨玉环、赵飞燕,一个丰盈、一个纤瘦,各有其美,谁敢说她们不漂亮呢?比喻书法艺术不必偏重瘦硬。

【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解人:精通文辞的人。意思是:精通文辞意趣的人不会受章法所局限,不会被词句卡死。

【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出自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意思是:诗的内容质地要像铜墙铁壁般厚实,而诗的气势要像天风海涛一样磅礴。

【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核:精练。敷:扩充。瞻:丰富。意思是:字句删掉了,却让意思残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练;词句扩充了,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不是丰富。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出自宋代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意思是:关上门在屋里冥思苦想不是写诗的办法,只有到外面多旅行,就自然能够有好诗。说明创作要多深入到生活当中。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出自明代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意思是:一个字就能决定句子的精妙与否。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出自元代郝经《陵川集·原古录序》。意思是:没有文章的宣传,义理就不能发扬光大;但如果文章离开了义理,也就不称其为文章了。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出自汉代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劳者:指劳动者。事:从事,这里指艰苦的劳动。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劳动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诗:指《诗经》。兴:《诗经》六义之一,即因事寄兴。观: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群:合群。怨:通“蕴”,蕴藏,蓄积。意思是:《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增强团结,积累知识。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害。辞:词句。志:思想,主旨。意思是:不因为个别的文字而妨害对词句的理解,不因为某些词句而曲解文章的本意。

【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出自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诗话上》。役:服务。意思是:文章应该以思想内容为主旨,而词句只是为主旨服务的。让文章的主旨突出,文辞稍有简洁,那么词句就会听从主旨的支配。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如果心里哀伤,就是唱歌也表现不出欢乐的样子;如果心里高兴,就是哭泣也表现不出哀伤的样子。说明“情发乎中而必见于外”的道理。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晋代陆机《文赋》。韫:同“蕴”,蕴藏。意思是:石头里面蕴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辉;水里面含有珍宝,连河流都更加妩媚。用来比喻文章中精彩的词句可以让整篇文章生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语言。文:文采。行:流传。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出自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意思是:在画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构成要画的竹子。成语“胸有成竹”即由此而来。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意思是:诗歌有同定的体裁,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随个人的性情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体裁都做得好的。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关雎序》。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里就是心志,将它形成语言文字,就是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出自宋代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天工:自然形成,比喻技艺高超。意思是:作诗与作画的要求和规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都需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戚:哀愁。意思是:说到欢乐,字字句句都带着欢笑;谈到悲伤,字里行间都带着哭泣。说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应是一致的。

【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出自唐代孙樵《与友人论文书》。工:巧妙、细致。意思是:写文章一样要言辞高妙,语出不俗,这样才能称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远辽广,这样才能称得上工巧。说明写文章一定要言辞美好、意义深远。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出自《太平天国革命军通告·戒浮文巧言谕》。浮文:华丽多余的文字。巧言:不切实际的言辞。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表述真实情况的,一切华丽多余的文字都应删除;话语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所有不切实际的言辞都应被禁止。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出自《颜氏家训·文章》。意思是:写文章应遵从“三易”的原则:一是内容要明白清楚,二是要没有生僻难认的字,三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出自《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相传是楚国人卞和进献给楚王的宝玉。采:同“彩”。意思是:和氏之璧本身就有着自然之美,用不着各种颜色来加以装饰。比喻文章也应保持清新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