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东汉那些事儿1
1203900000033

第33章 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更始帝迁都洛阳的消息,让很多人激动不已。

尤其是那些刘汉王朝三辅遗老,一个个老泪纵横。

完全可以想象,他们狂喜起来仰天长啸的样子:“大汉的江山又回来了!大汉的皇帝又回来了!”

他们纷纷赶到洛阳,排着长队,顶着寒风,等待着更始帝的到来。

他们想借这个机会,一睹刘汉王朝新皇帝的龙颜,一睹刘汉王朝新朝廷官吏的风采。

“人老了,就容易怀旧。”

“旧的总比新的好,地道。”

两名三辅旧吏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

“是啊,还是大汉好。”

“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汉重振雄威,咱们这辈子,也没有白活。”

更始帝刘玄的人马大摇大摆走进洛阳时,这些三辅遗老激动的心情突然化作乌有。

“前面那个是……皇帝?”

“是啊。”

“跟着他的那些,是大汉的将军?官员?”

“……是啊。”

“我的眼睛还没花吧?”

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的确没有花。

跟着更始帝的那些高官和将军大多是低微出身,对汉朝的礼仪、着装根本就不了解,根本不知道这么隆重的场合应该穿什么衣服。

汉朝的官服,非常讲究。

《后汉书》记载:“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什么身份的人,就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因为要顺着“礼”穿衣服,汉朝光礼服就很很多种,不同的场合,应该穿不同的礼服。规矩非常复杂,就是帽子,也很有多种。

比如说长冠,相传是刘邦当初身份卑微时,用竹子削成的,又称刘氏冠,民间根据其形状,称之为鹊尾冠。文臣儒者戴的进贤冠,用布做成,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七寸,帽子中间鼓起的褶皱叫做“梁”,公侯这个级别的有三条“梁”,二千石以下至博士级别的只能有两“梁”,“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刘汉宗室成员,戴“两梁”冠。

执法的御史以及廷尉,要戴法冠,又称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羊,据说能辩曲直。武官要戴武冠,也叫武弁大冠,侍中和中常侍,还要在帽子上加上黄金珰的装饰。

这些规矩,三辅遗老都很清楚,更始帝的高官和将军却一塌糊涂。

三辅遗老们发现,从自己面前走过的这些人,大多都穿着西汉时下等人或者只有奴仆才会穿的“冠帻”,甚至还有人身披女人的衣服,脚踏“绣镼”走路。

这哪是什么大汉的高官,简直是一群城乡结合部的时髦青年。相当于现在,穿着没撕商标的假名牌,染着黄毛打着耳钉,拿着山寨手机到处炫耀,用刺耳的外置喇叭放从网上下载的《老鼠爱大米》。

贵族气质正如士大夫精神,必须至少经过三代人,才能培养出来。

“当家做主站起来”的那一代不行,“改革开放富起来”那一代也不行。

不过,有一种人,他们天生就拥有非凡的贵族气质。

这种人,即使去卖猪肉,也会成为猪肉王子。

很明显,刘秀就是这种人。

当刘秀率领着自己的部下走进洛阳时,刚刚被前面那些造型奇特的高官和将军笑得肚子疼的三辅遗老们,一下子就肃然起敬了。

他们衣着得体,举止风度翩翩。

按照刘秀当时的身份,他应该头戴一顶象征着刘汉宗室的两梁冠,佩长两寸方六分的白玉双印,微风吹动着他绣着精美图案的绛红色长袍,他扬起宽大的衣袖,翘起微笑的嘴角,向路边的三辅遗老频频施礼。

《后汉书》记载,那些曾为刘汉王朝效力一生的老吏喜极而泣,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面那些人,都是乡村古惑仔,现在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黑手党。

对那些喜极而泣的老吏来说,前面那些人,是打着“星宿老仙,法力无边”的丁春秋的邪教徒,现在这些人,才是冠服致美,衣仪天下的汉朝大员。

“这些人是谁啊?”

“是刘秀的队伍。”

“刘秀是谁啊?”

“就是中间那个,长得最帅的,洛阳的汉制就是他来恢复的!”

“这个人,行!”

他们纷纷向刘秀跷起了大拇指,在一片啧啧赞叹声中,刘秀的名字开始深入人心。

或许,正因为这样,更始帝刘玄更不敢重用刘秀。

没有哪个皇帝敢信赖一个比自己还像皇帝的手下。

没有哪一个老大愿意带着比自己还像老大的小弟混,就像香港黑帮电影里,周润发扮演老大可以领着刘德华那样的小弟,等刘德华熬到老大的角色,他的小弟就只能换成古天乐或者张家辉了。

所以,迁都洛阳之后,刘玄派了很多自己信任的人,作为更始政权的使者,到各地招抚,就是没有派刘秀。

招抚工作其实并不难。此时的更始政权在诸路势力中最强大,又率先攻破长安,迁都到中原的中心洛阳。并且,从“天下人思汉久矣”的角度来说,刘玄这个皇帝当得最名正言顺,只要有优惠的政策,也许用不了多少兵卒,就可以统一全国。

刘玄定的政策也不错:“先降者复爵位”,只要主动向更始政权投降,原来是什么官爵,现在还是什么官爵,改旗易帜就可以。

问题出在他派出去招抚的使者身上。

《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刘玄派出的使者到上谷招抚,上谷太守耿况赶紧迎接,一番款待之后,交出了自己的印绶。按照事先说好的政策,使者应该在检验了印绶之后,及时还给耿况才对。可是,使者拿了印绶一个晚上,也没提交还的事。

使者之所以没有按政策办,并不是一点没有理由,这里面肯定是有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延续。

使者心想:“我大老远来了,对你们这些人来说,虽说是被招抚,可该当什么官还能当什么官,过去发多大财,现在照样发多大财,有了这样的好事,你们还不得对我多少意思意思。”

可能使者一路都是这么走下来的,只不过有些地方的太守深谙此道,在交给使者验印绶的时候同时就交出了红包,甚至有的地方连印绶也不用验,直接塞给使者一个红包,就过关了。印绶有什么好验的,只不过是一个形式,使者又不是鉴宝,真品赝品都无所谓,只要你确实有势力,又愿意被招抚,完全就可以了。

使者自己也没想到,会遇上耿况这样一个不识时务的,所以,他才把印绶拿回去,扣了一晚上。这也是给耿况提醒:“红包拿来,印绶拿去。”

结果,到了第二天,耿况这边也没有拿红包的意思。当然,耿况这边也没有看出使者要还印绶的意思。

终于,有人耐不住性子了,他要和潜规则斗争到底。

这个人叫寇恂,是上谷的一名功曹,属于耿况的手下。他带着兵包围了使者的住处,这个行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很朋克。

“听着!”寇恂像握着麦克风一样把剑握到嘴边,大喊,“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吐出来!”

“嘻哈哈,嘻哈哈嘻哈哈!”使者也像握着麦克风一样,把印绶握到嘴边,嗤笑寇恂:“你一个小小的功曹,也敢威胁皇帝的使者吗?”

寇恂苦笑了一下:“我哪敢威胁皇帝的使者,只是觉得你这样做不妥,今天下初定,皇上派你四处招抚,各地都伸着脖子等着听你宣读圣谕,你刚到了上谷,就这样言而无信,再到别的地方去,谁还敢相信你?”

“嘻哈哈,嘻哈哈嘻哈哈!”使者没有理会寇恂,看来,他比寇恂还要朋克。

寇恂没办法了,就回去禀报耿况。

耿况一听,更火了,他火起来,比使者和寇恂加起来都朋克:

嗯——伤啊伤——嗯——疼啊疼

嗯——哼啊哼——我的心——嗯——等啊等——嗯梦啊梦——嗯疯啊疯

使者——验了我的给我还回来,赖了我的给我交出来!

你们好像流氓般耍赖

实在心太坏——

“嘻哈哈,嘻哈哈嘻哈哈!”使者还想笑,看见耿况怒火中烧的样子,不敢笑了,乖乖地把印绶拿出来,还给耿况,“耿太守,我就是给你开一个玩笑,你怎么这么没有幽默感呢?”

有这样的使者,可见更始帝刘玄的招抚工作并非太得人心。不过,表面上看,还算顺利,也招抚到一些难得的人才,比如彭宠和吴汉,这两人本来都是南阳宛城人,更始帝刘玄任命他们为渔阳太守和渔阳郡的安乐县令。

就连活跃在青州、徐州一带的赤眉军此时也接受了刘玄的招抚。

考虑到赤眉军的实力非同一般,刘玄派使者给赤眉军的老大樊崇发出一份正式邀请,请樊崇来洛阳洽谈。

樊崇一琢磨:“刘玄现在混得不孬哇,长安也拿下啦,洛阳也拿下啦,咱要是不跟着他这个皇帝干,下一步咱的红眉毛,恐怕要成红脖子啦,既然他请啦,咱就去一趟洛阳,反正管吃管住,来回报销路费,就去探个虚实也好。”

说去就去,樊崇把大部队留下,带了二十多个心腹大将,直奔洛阳。

“你来了,我很高兴。”刘玄握着樊崇的手,“只要你愿意合作,中国的统一大业很快就会完成。”

樊崇山东口音,“咱来,为啥?就是为了和你合作嘛。”

“跟我合作,亏不了你。”刘玄兴奋地说,“全封你们为列侯吧。”

“猎猴?”樊崇心说,“光听说猎豹猎狗的厉害,咋管咱叫猎猴?”

刘玄虽然封樊崇这些人为列侯,却没有给他们具体的封地,并且把他们留在洛阳,监视起来。留守的赤眉部队一看樊崇没回来,就开始跑的跑,散的散,樊崇赶紧以此为借口去找刘玄:“皇上,你光封咱当猎猴,咱老窝里边的小猴当大王,咱得赶紧回去,要不然,咱的猴窝就彻底被猎。”

刘玄不好再找借口,只得同意。

于是,樊崇带着二十多个猎猴离开了洛阳,回去就收拾了那些不听话的小猴。

路上,有的猎猴问樊崇:“大王,咱真成猎猴了?”

“猎猴?”樊崇笑了,“刘玄拿咱当猴耍,他以为他沾上毛,比猴还精嘞,等着吧,早晚要把他给猎了。”

刘玄派了那么招抚的使者,都没有派刘秀。当然,他并不是不知道,刘秀挺适合做这项工作,无论是他皇室的身份,还是其个人感召力,都非一般人能比。

不过,在他准备派人去河北招抚时,有人提起了刘秀。

河北的形势相当复杂,既有对更始政权不太服气的耿况,还有雄霸渔阳的彭宠和吴汉,这还属于已经接受了刘玄招抚的势力。更让刘玄头疼的,是冀州,北部有真定王刘扬,南部的邯郸有前赵王之子刘林,也都是刘汉皇室的后裔。并且,各地都活跃着不同的流民军队伍。去这么一个纷乱的地方招抚,简直相当于高空带电作业,是需要技术的。

这时,有人提到了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