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1938中国大营救
12038600000050

第50章 初识山城

任可带着李薇的骨灰和自己简单的行李,离开维也纳之后从奥地利先进入意大利,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东南亚经香港后抵达中国战时的陪都重庆。旅途艰辛,在海上有时还不得不躲避德、意、日海军舰船的拦截封锁与空军飞机的轰炸,就连一部总有一千多页的《经济理论中的各家学说与理论》的手稿,一部奥地利经济学的《斯班学说》的翻译稿都丢失在路上,其艰难险阻不同一般。海陆颠簸,时不时会引发他联想到那些离乡背井拉家带口远赴重洋异乡他国的犹太难民。

在重庆,任可没有拉家带口,只身一人,暂时借住在一位同事和朋友的家中。也是因为此时日机经常轰炸重庆,致使许多房屋倒塌,找到一处合适的房子很难。

任可在朋友的家里放下自己的行李,没有久留,便又带着李薇的骨灰上路了。此行的目的地是长沙,湖南老家的长沙。中国人的老话“落叶归根”,虽然一般指的是人老珠黄之后,但是,还那样年轻,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恋爱结婚的“茶花”已陨落,他不能把她留在异国他乡,令她与永远的陌生与寂寞长相厮守。生时已经是血雨腥风、狼烟战火,死后,不能再让她野塚孤魂,伶仃外洋。他要将她送回祖国,送回湖南长沙老家的怀抱!

回到阔别了多年的家乡,在一处青翠欲滴、青草依依的山坡上,任可将李薇的骨灰埋在自己久已逝去的妻子李萍的墓地旁边,竖起了一尊与妻子一样的墓碑:就让她们姐妹俩在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的青山绿水间永远作伴、长相厮守吧。活着时各自奔波东西,死后,就永远守在一起,不离不弃!

阔别祖国多年,任可这才有机会看一眼自己的家乡。家乡已经变得满目疮痍,长沙城内外,到处残留着战火飞烟的痕迹:倒塌的房屋,萧索的街市,哀号的伤者,愤怒的人群。中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刚过去不久,中国第九战区部队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6个军30多个师约40万人的兵力击退了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的4个师团和3个旅团的进攻,但是,美丽湖山已经弥漫硝烟。

眼前的一切,又令任可想起了同样处于战乱中的欧洲和久已陷入纳粹铁蹄之下的维也纳。同样历史悠久的国度,同样美丽富饶的城市,却被同样性质的东西方法西斯纳粹屠戮祸害毁损,更坚定了他那一贯的想法:救活一个被法西斯与纳粹迫害的人,就等于增添了一份最终打败他们的力量。同时,在任可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原驻维也纳的日本总领事三鹰四木的丑陋嘴脸,听说,这个家伙不久前又被派往中国上海,担任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领事。看来,与他的斗争远没有结束!

从长沙赶回重庆,任可没有立即回外交部。原来,与维也纳的两位“算命”太太告诉他的略有不同的是,不止两个差事在等着他,重庆政府好几个事都需要他帮助做。

任可同时被“借调”到“中央国际问题研究所”与“经济会议”工作。他发现,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打交道的,都是些英美的情报人员。因为任可刚从国外回来,而且精通德语、英语和西班牙语,除了参与共同研究,还经常临时充任翻译,因此也认识了这一行当的许多国际人士。

“经济会议”直接隶属于行政院,是管理战时经济、财政、物资与钱粮等事项的最高权力机构。任可担任了其中的“物资组”主任。这在物资紧缺、物价暴涨、“游资”混乱的战时,是个非常重要的“临时职务”。

因为承担了这两个既务虚又务实的工作,任可回国不久,接触各类人员的圈子就迅速扩大。同时,他对国内安置犹太人的“云南计划”的拟定始末,也慢慢了解清楚了。

一天,曾经给任可以帮助和提携的骝公派人请任可过府一叙。在重庆,曾经在德国留学的人很多,以骝公为首,他是留德学生的老前辈,留学归国后曾经先后担任教育部和交通部的部长,现在则是“国联中国同志会”的会长,早年追随孙中山,是老同盟会员、1911年上海光复起义时的中国敢死团长。落座略道别后经历,寒暄片刻,骝公便说:“任老弟,来,我给你介绍一个人认识。”说着,从屏风后面转过来一个人,任可一看,是一位外国人。

“他叫白尔克拉斯,德籍犹太人。”

“哦……”这倒令任可既吃惊又好奇,没有想到,自己刚回国不久,竟然能在重庆碰到犹太人。

骝公看出了任可的惊诧,笑笑说:“你不必惊异,山城如今来了几个有一些知名度的犹太人,他们听说你从维也纳回来了,都想见见你呢,我会一一给你介绍。”然后,他转过脸来对白尔克拉斯介绍道,“这位任可先生,刚刚从维也纳领馆任上回来,想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在维也纳可没少帮助你们的同胞。”听到介绍,白尔克拉斯赶紧十分尊敬地走上前来,握住任可的手连声说道:“任先生任博士的大名在我们犹太人中间如雷贯耳,久仰久仰。”

“客套话你不必对他说,你要办的事,上峰我也吹过风了,但他可是实干家,在这方面,恐怕谁的经验也没有他多,你不妨直接跟他说。”

“那好,我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都跟你学说一遍。”

下面,就是他对任可说的情况与骝公在一边补充的大致情况:

山城重庆,此刻已经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不仅挤满了从南京、武汉和上海等被日本占领的大城市撤退迁徙来的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党政军人员和机构,而且涌入了大量的商人、难民、游民以及国内外各色人等,各种政治力量和势力也都想趁着混乱插足进来,实现各自的目的和利益。

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的上层,有一部分人不仅关注时局,还关注所谓的“犹太人问题”。

一天,搬到山城的“国联中国同志会”的大门外,来了一位行色匆匆的外国人。他向门卫递上一张名片,门卫看了半天不懂,名片上面全是外文。来人便用不太流畅的中文向门卫请求道:“请你进去通禀,我来拜见你们的会长骝公先生。”他怕门卫不相信,边说,边将一封信件递到门卫手上,“请你把这封信交给骝公先生,他就知道我了!”

正巧骝公在他自己的办公室里正阅读着什么材料,他拆开信看完,便说:“请,快请,让来人进来!”

原来,那信,是宋庆龄先生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的。信中介绍德籍犹太人白尔克拉斯来拜见骝公,有要事相商。骝公知道,宋庆龄先生一直致力于实现孙中山先生“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训,曾带头到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纳粹迫害犹太人。

风尘仆仆的白尔克拉斯甫一落座,未及寒暄,便直接向骝公递上了一本“白皮书”。骝公接过来一看,封面上写着“移民十万中欧犹太人来华计划草案”。不等骝公细细翻看,白尔克拉斯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起来。看得出,他是个能言善辩的犹太人。

他向骝公诉说道:“我们欧洲犹太人面临着极为艰险的处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德国、奥地利和维也纳了,凡是德语国家和德占区全都是这样。现在,德国又侵占了波兰,那里的犹太人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看看德国的步伐,他们没有止步在波兰,没过多久,他们又在西线与英法荷比等国家开战,直至占领了法国。他们可能进一步染指欧洲其他国家,犹太人的灭顶之灾可能就要来了。”说到这里,他的眼角甚至沁出了几滴泪水。他呷了一口咖啡,稳了稳情绪,往下说:“我知道,你们会有疑问,为什么来找中国,不找英美这些西方和北美大国?很简单,因为反犹、排犹、限犹几乎形成了一股浪潮,但是,唯独中国并未参与。而且,我们来找你们,是有历史依据的。据我陋见,中国历史上在12世纪的北宋宋徽宗年间,就有大批犹太人来到河南开封,他们大多从天山南麓入境,先是经商,后定居下来,信奉在中国称为“天竺教”的犹太教。后来,他们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也形成了犹太人聚集区和犹太社区。那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及欧洲大陆排犹浪潮的兴起,特别是俄国推翻沙皇等一系列革命后,大批犹太人从俄国、东欧和其他国家陆续迁居哈尔滨,并在此从事商贸、文化、宗教等活动。更不要说目前由于德国纳粹的大规模驱逐,沿着海路大批涌进上海的犹太难民。”白尔克拉斯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骝公知道他是有备而来,刚想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疑问,他便又以犹太人的睿智和狡黠以无可置疑的口吻继续说下去,“我们知道贵国目前与德国的关系虽然出现了裂痕,但还未断交,双方甚至还在修好,勉力维持,从国家的角度,绝不愿意得罪德国。虽然英美也不愿意因为我们犹太人的问题开罪正日益疯狂的德国,但德国与英美是争霸世界的敌手,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敌对的情绪。再者说,德国正想把我们的同胞驱逐出去,对英美拒不接收我们同胞的态度,还是不满的。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向中国移民似乎更加可行。”

听着白尔克拉斯言之凿凿,心情又是这样急切,骝公也十分同情。

“如此大事,仅仅找我,靠我们小小的“国联中国同志会”是解决不了的。我可以介绍你面见立法院院长孙科,他会对先总理、他的父亲孙中山先生的“联合并援助弱小民族”的遗教和基本国策一以贯之地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