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1938中国大营救
12038600000035

第35章 马萨达要塞

“要塞,要…要,要塞……”看他们这个样子,洛伦博士竟有些语无伦次。

“什么,什么“要塞”?”希特勒也差点跟着结巴,“怎么回事,你说,说清楚!”

“就像刚才那样跟元首汇报。”希姆莱提醒他们。

“马萨达要塞!”洛伦博士嗫嚅着说道。

但是,见希特勒如此“谦虚”,洛伦博士反而在心里翻了一个个,再往下讲,就是名为考察、实际是“刺探”马萨达要塞、从而寻找“圣经古卷”的蛛丝马迹的情况了,洛伦博士心里有数,讲述马萨达要塞,多少有点长犹太人的志气!

“那么,接下来就请我们的学术新秀奥托·莱森来汇报吧。”

奥托·莱森拿眼睛逡巡了一圈,看他们都在等待自己,就开始接着往下讲:

“马萨达要塞是犹太人退守的最后一个要塞。”奥托·莱森比洛伦博士稍微冷静一些,他接着汇报了耶路撒冷要塞的情况。

百多年前,本身不是犹太人的“大希律”在罗马人的扶持下,当上了“犹太王”。为了效忠罗马人,他横征暴敛,对犹太人十分残暴,激起了犹太人的一些反抗。为了镇压犹太人的“暴乱”,他在耶路撒冷周边修建了数座军事要塞,包括马萨达、贝塔尔、希落底、马克埃里、尤塔帕塔等六个要塞,准备一旦发生起义,就逃进要塞固守待援。马萨达要塞就是其中最为坚固、离中心区域最为遥远的要塞。罗马大军在攻占耶路撒冷之前,就已攻取了尤塔帕塔、希落底、马克埃里等要塞,只有马萨达要塞还在犹太人手中。

公元70年,在提图斯率领罗马大军围困耶路撒冷之初,曾经领导犹太人起义的“西卡尼派”的最后一支约有近千人的部队,在手持匕首的敢死队的领头冲杀下,杀开了一条血路,边战边走,逃到了靠近死海东南岸属于犹大山地南部的“马萨达要塞”。

“马萨达要塞”原本是大希律王于公元前30年修建的“大希律宫”,但它的建造,更像是战斗堡垒,通常都将其叫做“马萨达要塞”。

“马萨达要塞”坐落在一个船型的高岗之巅,高约400英尺,四周是陡峭的岩壁,唯有山顶部分地势平坦。站在要塞上放眼望去,西面可以看到比海平面还低400多米的世界上最低的“死海”,东部则是荒川大漠一览无余。通往“马萨达要塞”的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看似易守难攻,成为一道“天造的屏障”。

在长约600米、宽为130~240米的平坦的山顶上,四周修建有两道平行的长约1400米的掩蔽墙,墙上有38个岗楼和一些雉堞。掩蔽墙全部用石块垒砌,形成了相当坚固的一座城堡。

马萨达气势最为宏伟的建筑当属大希律王时期建造的“希律王宫殿”。它包括设计精巧、做工精良与实用的宫殿、储藏室、居室、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甚至还建有一个用来沐浴更衣的罗马式的大型浴室。

在山顶北端的制高点上,是希律王的北宫。希律王北宫建于三层岩石阶地,俯瞰下方峡谷。这块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北宫的庭院中,设有议事厅、接见厅、军机房,是希律王驻跸期间办理朝政的地方。还专门辟有“宫殿生活区”,修建有国王的卧房、休憩厅和娱乐间。所有这些宫室的墙壁和天花板均装饰着壁画。所有这些宫室都有一道厚厚的白云石墙,用以防止炎夏热浪的袭击。更为难能的是,北宫里还建有一个罗马风格大型浴室,内有彩色马赛克地板、装饰有壁画的墙,在干旱少雨缺水的沙漠地带,还能带来沐浴更衣的清爽。

山的西面,另建有金碧辉煌的西宫、犹太教仪式用浸水池、仓库、了望塔,以及犹太教会堂等。

随着最后一批犹太人起义军的到来,他们将久已废弃的“马萨达要塞”以及希律王宫的遗迹进行了加固和改造,大的宫室用作起义军的指挥部,小的用作住室,并严密把守要塞1400米长的双层围墙和38个10米高的碉堡,充分利用城堡中央每个容量可达4000立方米的12个蓄水池,修整了拦截雨水的拦水坝和引水沟渠,以便长期坚守,以备军民使用。

正当这支近千人的犹太人起义军的最后的队伍在马萨达要塞严阵以待之时,罗马人却忙着平定耶路撒冷、庆功凯旋和巩固国内和其他被占领地区的局势。但是,两年后的公元72年,新上任的罗马驻耶路撒冷的总督席尔瓦,奉了罗马帝国维斯帕先皇帝的命令,必欲将最后的犹太起义队伍彻底铲除和消灭。

席尔瓦率领着两万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浩浩荡荡地开抵紧挨着死海西岸的朱迪亚沙漠东坡上的“马萨达要塞”,将要塞围了个水泄不通。

老谋深算的席尔瓦对“马萨达要塞”的地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整个要塞孤零零地突兀在黄沙漫卷的大漠之东、死海以西,周边并无一座城池或其他的堡垒鼎成掎角之势,且正是旱季到来,便想用“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困住他们、困死他们。其实,古之知兵者,不少都懂得这么个道理,即如中国古代“春秋”末年著有《孙子兵法》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善。因此,席尔瓦利用罗马军团非常善于攻城略地且具有多种战法和方案的优势,充分发挥当时在世界上都堪属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的作用,利用“大蟒蛇缠小田鼠”而令之慢慢被缠死之策,围着马萨达要塞在山麓360度共建造了8个像堡垒一样的围城军营,每两个军营之间都有石垒的围墙连接,直至把马萨达围成一个铁桶一般。若从马萨达要塞之上看去,从每个角度都同时可以看到两个罗马军营,俨然一副任你插翅都飞不出来的姿态。而且,席尔瓦将他的指挥部就设在要塞对面不远处的山岗上,那座山岗的高度,几乎与要塞一样,便于监视犹太守军的一举一动。

罗马人将要塞团团围住,切断向要塞运水运粮的通道。但数月之后,也不见犹太人向外冲,总督席尔瓦从指挥部所在的那座山岗上仔细观察,却发现犹太人不仅不慌不忙,而且活得好像还挺自在从容,根本不像被自己军队围困后断粮断水的模样。倒是自己的两万人的队伍,在这远离城市更远离祖国罗马的沙漠荒原,给养困难。席尔瓦变得焦躁不安。他猜也猜出了马萨达要塞上肯定有水有粮,而且充足。他差人找居住在附近的“土人”打探,大略知道了早在大希律时期,要塞里面就建好了粮仓、蓄水池、水道等用以长期坚守的设施。于是,席尔瓦明白了围困敌人、迫使他们投降或者困死他们的作战方略破产了。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席尔瓦利用罗马职业军队高度的纪律性,花了两年时间一点一点地做了一件几乎是“愚公移山”的事:既然要塞易守难攻,从仅有的一条蛇径上根本别想攻上来——犹太人把守得太严密,他们就自己从山麓造一条通道到山顶。

马萨达西麓的地势绝对落差最小,同时要塞对面的山陵地势平缓,只有一条干涸的河床与马萨达相隔,所以罗马军队就从此地着手,一点一点垒土,形成一个两边是人造山脊、中间是平缓斜道的土坡,慢慢升高直到西邻的山顶。

围城三年后,基本完工了,攻取要塞的准备就绪。这时,犹太人的“逾越节”就要到了。“逾越节”,本是上帝耶和华告诫犹太人躲避灾难的日子,不知席尔瓦总督懂不懂这个日子的含义,还是有意让犹太反抗者躲避不过去他们将面临的灾难,亦或是想利用犹太人准备过节可能会出现的疏忽,总之,在逾越节的前两天,席尔瓦开始命令罗马大军攻山。

第一天,罗马军队沿着他们自己搭建的通道攻到了马萨达要塞的西门外,并且攻破了这道大门。但是,犹太人前赴后继,蜂拥而至。此时,天色已晚,席尔瓦便“鸣金收兵”,准备第二天再攻。

第二天,罗马大军复又杀将而来,却发现要塞内的起义军利用一晚,就用木头和泥土修建了一堵临时墙,虽然反复冲杀,却坚如磐石。计谋比“诸葛亮”也不差的罗马总督、率军之将席尔瓦此时想到了只有“火攻”才是最好的办法。天擦黑的时候,他命令罗马大军擂鼓呐喊,轮番佯攻,借助即将来临的夜色,掩护着将弩炮和投掷火球的攻城器械运到要塞的城墙下,准备黎明一到便发起总攻。值此之际,要塞里的所有犹太人都已看出,他们的厄运就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