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1938中国大营救
12038600000014

第14章 血色谈判

“水晶之夜”后,各国纷纷谴责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美国报纸还给这次事件起了个新的名词:“反犹主义”。正好民国政府派了一个联合代表团来最后一次洽谈进出口事宜。联合代表团由军界、外交部、行政院的人员组成。行政院的人带着孔祥熙的两封信,孔祥熙告诉代表团中行政院的人,谈判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按照其中的一封信中写的找人帮助,另一封,在他们到达维也纳时,交给任可。

争取从德国继续进口武器的谈判十分困难。此时,中德相对友好的关系已经让位给德日同盟的关系。行政院的代表钱正宇想起了孔祥熙的那封信,猜想一定是“锦囊计”,拆开来看,原来,信上写着代表团如果遇到麻烦,可以去找他在德国读书时的两位同学——犹太人史蒂芬与辛纳卜。孔祥熙在青年时代去美国留学,与这两位同窗结为好朋友。史蒂芬与辛纳卜早已是欧洲著名的银行家,1933年,孔祥熙以南京政府实业部长身份率代表团赴欧洲考察并洽谈贷款时,就曾得到这两位老同学的关照。

但是,当钱正宇费尽周折查找联系史蒂芬与辛纳卜时,才知道辛纳卜早已离开德国迁居瑞士,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史蒂芬的家不久前被抄,银行被查封充公。

“人呢,史蒂芬人呢,你们怎么没有他本人的消息,是被捕了,还是进了集中营?”

“德国人封锁消息,我们找到的犹太人不敢讲。”派出去了解情况的随行人员戚明镇说。

“借助我国驻柏林大使馆的力量,请他们协助调查,我去见佟人川大使,在这里,他们一定能够找到知道真实情况的人,他们比我们熟。同时,你们再找找其他渠道。”钱正宇吩咐戚明镇。

没有两天,在使馆的帮助下,很快查明了史蒂芬的下落。

他已经死了!

大银行家史蒂芬在德国在柏林都是有名的人物,他的死,当时就震惊了德国,纳粹就是要用他的血,震慑犹太人,同时,用这位“大资本家”的死,来迎合德国“饥寒交迫”的人的“仇富”心理,掀起“剥夺剥夺者”的狂潮。但是,对这件事,纳粹控制之下的报纸全都“三缄其口”,作为犹太人更是敢怒不敢言!

事件发生在1938年的最后一个犹太人的“安息日”。这天快到日落时分,史蒂芬早早地收拾起摊在银行大办公桌上的各种文件,准备与妻子和孩子一同度过“安息日”连同周末。往常,他都要工作到很晚才离开他自己的银行大厦,但是,此刻他知道,妻子弗莉达一定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就等他回到家里点燃蜡烛,颂读燃灯祷文,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愉快地享用丰盛的晚餐。以前,按照犹太人的习俗与《圣经》中上帝的教诲,每个星期五的日落时分,他与家人的“安息日”都是在这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度过的,然后星期六到教堂礼拜,就是再忙,他都不会对家人“爽约”。

突然,拉开房门走下楼梯的史蒂芬听见大街上一阵刺耳的汽车急刹车的声音,还没有等他走出大厦,迎面冲过来一群戴着袖标的纳粹党徒,将他团团围住。

“犹太佬,我现在对你宣布,你的这家银行已经被“收归国有”,即日起查封!”不容分说,几个人就架起史蒂芬往外走,其他人继续手拿枪支与棍棒以及封条分别涌进大厦的各楼层。史蒂芬被架着踉跄地走出这个汇集了他一生心血的银行大厦,只来得及回望了一眼,门前站着的几个端着枪的凶神恶煞向他举枪做射击状,他便被扔进了停在路边的“囚车”。

囚车呼啸着径直开至史蒂芬的家。门被撞开,惊恐的妻子还没有喊出声,纳粹党徒便冲进门抄家,弗莉达已经摆在桌子上的丰盛的食物、蜡烛和《圣经》祷文,全被粗暴地掀翻到地下。

“放开我的丈夫,放开他,他有什么罪!”看到史蒂芬被反剪着双手推搡进来,弗莉达发了疯一般冲上前来,想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像老母鸡护住小鸡一样把丈夫挡到身后。

“去你的吧,母羔子,你这只戴罪羊羔!”为首的纳粹党徒一脚将冲上来的弗莉达踢昏。

这伙人把史蒂芬的家翻了个底朝天,砸了个稀巴烂,还不解气,又将他五花大绑拉到街上,泼上汽油,活活将史蒂芬烧死在柏林的街头!

这样的结果,令代表团请其帮助的希望破灭了。

谈判的结果,德国坚决不同意再签订新的向中国出口军火武器装备的合同,唯一的例外是德方又放行了一批军火,那是最后一次执行以前就签订好了的协议。

随后,代表团来到维也纳,却给了任可一个意外的惊喜:随行人员中有李薇!并且,李薇将不随代表团回国,就留在维也纳总领事馆,帮助任可工作。

原来,李薇接任可的女儿任伊曼回到中国,将她在长沙老家交给任可的老母亲并安顿好她的上学和生活等事情以后,参加了外交部的考试,进入了外交部,并随行参加了此次的联合代表团,中间接到命令,在谈判结束后,调往维也纳,就留在领事馆工作。

钱正宇将他带来的另一封信转交给任可。任可拆开一看,见孔祥熙在上面告诉他,如果他的同学史蒂芬和辛纳卜也遇到了麻烦,请任可设法帮助他们办理离开德国或者维也纳的签证。

在世人的心目中,肥胖的孔祥熙名声不佳,办事作风拖拖沓沓,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精于官场政治和内外周旋。他的这两封信,其实是两手准备,成的话则请同学斡旋帮助,不成则提请任可帮助两人离开这水深火热之地。

“史蒂芬已经死了,被纳粹毁灭了!”当任可问钱正宇知道不知道这两位犹太人的情况时,钱正宇告诉他。

“辛纳卜早就离开了德国到瑞士去了,现在的情况不明。”钱正宇并请国外朋友多的任可尽快打听他的下落和情况。

联合代表团走后,任可立即着手调查辛纳卜的情况。结果却令任可震惊与愤怒:辛纳卜和妻儿老小舍弃亿万家产,逃往中立国瑞士,但仍难逃迫害。一天早晨,辛纳卜夫妇被跟踪来到日内瓦的盖世太保便衣党徒刺杀……

任可立即将结果汇报了外交部,并由外交部转告给孔祥熙。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令孔祥熙对希特勒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经过这一阵忙乱之后,任可找来李薇:“感谢你对我,对我的女儿的帮助与照顾。真没有想到,你能够进入外交部,而且,他们能够派你来维也纳。”任可显然有些激动,但是,他很快克制住自己,转向与李薇商谈工作。

“这次你来,带来了什么新的精神与意图没有?我想,上司派你来,一定会有更周密的考虑。”

以前,李薇还能够开口唤任可为“姐夫”,但是,现在她已是外交部和维也纳总领事馆的一员,与任可成了上下级,将协助任可在维也纳开展工作,所以,她也按规矩称呼任可的官称和学位,只不过省略了任可的姓氏。

“博士,你猜得不错。现在是非常时期,我又是远道而来,为了防止泄密,上峰让我口头转达孔祥熙院长对犹太人的同情,同时让我当面向你重申外交部的训令,只要是符合条件,对于犹太人签证不予限制,采取开放政策,并由你视情况放宽。”

“那么,国内的接收会有问题吗?”

“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国内战乱蜂起,国土沦丧,上海已经落入日本人手里,成为“孤岛”。但也因为这个原因,上海一时成了“三不管”的大城市。国民政府鞭长莫及,英法与公共租界的公董局管不了,就连占领者日本也无暇顾及,上海一时成了行政管辖的“权力真空”地带,进入上海的外国人无需办理入境签证,有些国家,比如德国,只要求准备离境的人到所在地的中国使领馆得到能够接受的允诺,并办理相关“签证”即可,而无须由所在的国家的签证机构办理正式的出境签证,这你是知道的,就因为是这样,犹太人开始成批进入,不是经你的手已经办了不少嘛!”

“这里的情况我比你熟,国内的情况你比我熟,还有什么?”

“还要给你透露一个情况,国内的一些上层人物,正在考虑更大的计划,好应对犹太人蜂拥而至的局面,妥为安置。当然,计划还没有成形,对外严格保密,尤其是对日本人和德国人。有提出在云南安置的,有提出在海南的,也有意见是到哈尔滨,那里本来也有犹太人社区。”

这是一个新的情况,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任可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