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答案:B。最初是用来仲夏之月,百虫活跃,瘟毒兴起。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发明了许多除瘟避毒的土办法,用兰草煎汤沐浴就是古人普遍采用的一种古老方法。本来,沐浴兰汤的风俗早在屈原时就已有之,屈原的《九歌》即有“浴兰汤兮沐芳”的句子。孔子门徒所记的《大戴礼》也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端午兰汤沐浴的习俗自其产生后流传久远,到唐代时仍称端午为“浴兰之日”,仍有“午日以兰汤沐浴”之俗。古代百姓相信兰汤沐浴能除瘟袪毒,从今天的科学角度看,至少有卫生保健的效用。
3.答案:D。墓碑的起源,始于秦代以前。早期为用以引棺木人墓穴的木柱,汉代以后改用石,称为石碑。碑上始书文字,用以记载逝者生平事迹功勋等,以垂久远。古碑碑首往往有穿孔,即为贯索引棺而下之遗像。碑刻总称为碑碣,方者为碑,圆者为碣。
4.答案:A。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5.答案:C。匏瓜是现在葫芦的一种,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6.答案:D。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在返乡的时候,正是冬季,一路上,看到百合两岸的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7.答案:A。制作和饮用雄黄酒是端午习俗之一,在酒中放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入酒,除饮用之外,又可以涂抹小儿额头、面颊或耳鼻,也可挥洒墙壁床帐,其用意都是驱瘟避毒。这种风习在明清以后的史籍中有多处记载,可见其兴盛于明清之际。兴于六朝的妇女“额施鹅黄”的风习,对唐宋以及后世都有影响。明清之后,民间借雄黄的颜色和避毒的功能,在节日里装饰儿女,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这种风俗至今在一些乡村仍有见闻。
8.答案:A。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9.答案:C。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10.答案:B。各民族的习俗都在变化,但每逢节庆这日,彝族姑娘们仍喜于穿着自己艳丽多姿的民族服装,戴上心爱的鸡冠帽参加各种喜庆活动。彝族民间公鸡可驱魔避邪,作为一种吉祥物,能带给人类幸福,平安的观念在这顶鸡冠帽这一服饰特点的珍爱中得到极好的体现。
11.答案:D。水上有桥,桥的旁边就是纳西人家。纳西人的传统民居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屋基用石头堆筑,中段用土坯或砖头砌起,上段用木板围封。房檐外伸,在桥梁两端各装置一条“风火板”,以保护出水桁梁。
12.答案:D。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地感受到的。
13.答案:C。古代每十岁为“一秩”,也叫“一旬”。“一秩”是十岁,“晋”几就是几岁即不够十整岁。“九秩晋一”就是九十一岁,八十一岁称为“八秩晋一”,七十九岁称为“七秩晋九”。
14.答案:B。礼早期的问名,是问女孩母亲的名字,这样可以了解双方之间的血缘关系,古人很早就知道了近亲结婚不太好,所以,在禁止的范围内不允许结婚。发展到现在,则是直接问女孩的名字、学历、地位和容貌等等。
15.答案:D。“祖”。后世沿之,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诗词中佳咏极多。《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唐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二、多选题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的活动有。
A.赏玩菊花B.观花灯,放烟火
C.佩戴茱萸D.畅游欢饮
E.扫墓F.坐在一起赏月
G.登高
答案:
答案:A、C、D、G。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跟一个小故事有关,东汉(公元25—220)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那天,你们家将有灾难降临,我现在教你一些破除灾难的方法,用红色的囊袋盛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到了九月九日,桓景就率领全家老小一起跑到山上避难去了,到了晚上,他们回到家一看,发现家里的鸡犬全都死了。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于是沿袭成俗,遂成佳节。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登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三、填空题
1.雪顿节是族的重要节日?
2.被古代文人称作“怀袖雅物”的是。
3.“爱美之心人兼有之”,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参加祭祀活动时,喜欢通过在脸上或身上涂抹各种颜色和油彩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后来,人们逐渐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作为装饰美化自己,中国古代最早的化妆品出现在时期。
答案:
1.答案:藏族。“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2.答案:扇子。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
3.答案: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化妆品出现在夏商时期,汉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具体的化妆品配方,王莽就曾通过染须发的方式将自己变白的须发染黑,这也是有史可见的最早的染发故事。
(第十一章)庶吉士附加题
1.我国许多艺术品的内容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件,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鹳鱼石斧彩陶缸出自文化,记载了两个氏族之间的兼并事件。
A.仰韶B.马家窑C.良渚D.龙山
2.书法作品《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在笔法和结构上显示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被誉为楷书的“鼻祖”,《宣示表》是我国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A.曹喜B.蔡邕C.钟繇D.王羲之
3.以五言诗享誉中唐诗坛,自诩为“五言长城”,与韦应物合称五言双璧,并被卢文弨评价为“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的诗人是。
A.杜牧B.刘长卿C.柳宗元D.李商隐
4.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赋税负担。
B.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C.它适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5.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
B.不以人丁为征税的标准。
C.都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
D.都征收银两。
6.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哪个?
A.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B.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D.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7.有《稚子弄冰》诗云:“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这首诗的作者是。
A.王安石B.欧阳修C.杨万里D.范成大
8.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A.用银两交税。B.废除了丁口税。
C.以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D.以财产和田亩为收税的主要依据。
9.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A.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调整生产关系。D.加强经济掠夺。
10.纳兰容若是中国词史上一个非常敏感的词人,他在《金缕曲》中写道:“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这句词中的“娥眉谣诼”引用的典故是。
A.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C.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D.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
答案:
1.答案:A。彩陶缸绘鹳鱼石斧纹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2.答案:C。钟繇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书法家,与东晋的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为后世所宗。《宣示表》是钟繇的作品,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它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的面貌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
3.答案:B。刘长卿是中唐时期诗人,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于五言,曾自诩为“五言长城”。其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清人卢文韶对其评价颇高。
4.答案:C。两税法的实行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促使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经济的发展。
5.答案:A。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加强了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
6.答案:B。封建国家对农民放松人身控制始于两税法。
7.答案:C。《稚子弄冰》系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该诗诙谐幽默,平易浅近,明显体现出了杨万里的诗作风格。
8.答案:C。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二者在内容上都强调税收的主要依据要以田亩为主。
9.答案:C。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其共同的作用是调整生产关系。
10.答案:B。“且由他、娥眉谣诼”,可译为:姑且由他去吧,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容易受到谣言中伤,这是古今常有的事。语出《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