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学是为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属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根据地方行政区域设立的,是地方学校。
B.国学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C.乡学按照地方区域大小不同,分为塾、庠、序、校。
D.塾中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学且学于大学。
6.现代人对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一般说来,这二者是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另一方面,教育状况如何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这个规律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位教育家还由此提出了“庶→富→教”的思路。这位教育家是。
A.荀子B.孔子C.老子D.荀子
7.古代科举考试中有一种叫作“弥封”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是。
A.为防止泄题,预先出几套试卷,开考之前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当年要采用的试题。
B.为防止评卷官徇私舞弊,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用封条封住或者裁去。
C.为防止考生彼此抄袭,将相邻位次的考生的试卷顺序编号。
D.为防止考生在考试中作弊,在进入考场之前,要对考生进行搜身。
8.八股文又称时文、四书文、制艺,因为规定必须在写作中遵循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的固定格式而得此名。八股文的雏形在哪个朝代开始出现。
A.隋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9.两汉太学将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同时也将考试作为决定学生入仕与否的重要选拔制度。两汉太学考试最常用的形式是“设科射策”,“设科”指的是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西汉末年则分成甲、乙、丙三科);而“射策”指的是。
A.学官会将要考察的篇目写在简册上,考生根据简册上的要求作答。
B.学官将试题写在简册内并且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作答。
C.考生按照学官的要求在简册上做题,完成考试后将简册乱序排放。
D.学官将考生的名字写在简册之上,随意抽取简册来决定考试先后。
10.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回回国子学,其实质是。
A.启蒙教育B.高等教育C.外语学校D.专科教育
11.《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一词在这里指的是。
A.学位名B.官职名C.博学多才之士D.文人名
答案:
1.答案:D。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行政长官,国学和太学是封建社会教育行政机构中的最高学府,其管理者也就相当于今天大学中的校长。
2.答案:D。A答案是法家的教育主张;B是荀况提出的主张;C是墨家的主张。
3.答案:A。贤良指的是才能、德行好;方正指的是正直。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果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汉武帝时改名为“贤良”或“贤良文学”,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性质却没有太大差异。
4.答案:B。及门弟子又称“受业弟子”,从汉代开始,这种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便被称为及门弟子。
5.答案:D。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才可以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6.答案:B。孔子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并发展足够多的人口,就一定要让国家富足起来;等国家富裕之后,就要对人民施行教化。在《论语·子路》中就有过关于这个思想的描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7.答案:B。弥封法又称糊名法,武则天即位后创立该法,但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
8.答案:B。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分,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9.答案:B。相当于今天的抽签考试。
10.答案:C。回回国子学主要教习波斯文,同时也由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教授“亦思替非文字”。
11.答案:B。“博士”一词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说中是“博学之士”的泛称,在战国时期,最早将博士作为官名;进入秦汉之后,“博士”指的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在学术上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而《送东阳马生序》为明初的宋濂所作,因此,这里的“博士”指的就是官职名。
二、多选题
为协助汉武帝完成谋求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这些政策中包括。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重选举以取士
C.民间无书无器,学术为专为官有
D.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
答案:
答案:A、B、D。这是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的政策。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天道任德教而不用刑罚”的神学化的儒学。
三、填空题
1.现代教育体系讲究分门别类,根据专业科目和方向归属对研究进行分类。但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以研究文学艺术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这所学校是。
2.唐朝历史长达二百九十年,在这二百九十年中,都在强调兴化崇儒,唐玄宗曾发布《求儒学诏》,并亲自为《孝经》作注释;唐文宗为了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特意镌刻石经,史称为。
3.汉章帝建初四年,皇帝亲自主持并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召开经学大会,就五经之同异展开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编纂成书,这本书籍是。
答案:
1.答案:鸿都门学。该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
2.答案:开成石经。石经指的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迄今为止,可考的有文字的儒家经籍的石经一共有七种: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和清石经。
3.答案:《白虎通义》,作者是班固,这本书继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并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第八章)科技知识
一、单选题
1.《考工记》是一本关于什么的文献?
A.手工业B.医学C.纺织D.农业
2.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星象物候历为哪部?
A.《三统历》B.《授时历》
C.《大戴礼记》D.《夏小正》
3.在西方数学史上被称为“帕斯卡三角形”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出现的前600年,我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就已经开始用图来表示开方了。这幅图被人们称为下面的哪项呢?
A.杨辉三角形B.贾宪三角形
C.朱世杰三角形D.刘徽三角形
4.在中国古代的宋、金、元时期,数学家们创造了一种名为“天元术”的算学方法,解决了很多困扰人们已久的计算方法。天元术相当于今天数学中的何种求解方法呢?
A.构造图形法B.数形结合法
C.设未知数解高次方程法D.图形结合法
5.《山海经》是先秦古籍,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山海经》其名最初见于。
A.《史记·大宛列传》B.《史记·龟策列传》
C.《汉书·匈奴传》D.《汉书·叙传》
6.纺织术古已有之,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通过自身实践将纺织术发扬光大,使很多人都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下列哪个地方因此而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A.崖州(今海南岛)B.兰陵(今常州市)
C.松江府(今上海市)D.应天府(今南京市)
7.《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回名字叫作“东西永隔如参商”,讲的是小昭为了救张无忌谢逊等人的性命,被迫做了明教波斯宗教的圣女教主,从此远赴波斯,不能再和张无忌相见。这里的“参商”指的是。
A.人参商人,因千里迢迢赴关外采参而常年不能和家人相见
B.天上的参星和商星,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此出彼没,此没彼出,永远不能同时出现
C.参加商业活动,不能顾家,取白居易《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意思
D.参加商朝军队,因管理严格而不能回家
答案:
1.答案:A。《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答案:C。原来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古老的立法文献,该书涵盖天文、历法、星象、物候、农事等诸多方面。
3.答案:B。过去,我国数学界都认为出现在北宋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为杨辉所著,因为此图最早现于杨辉的书中,但杨辉在引用这幅图后特意说明“释锁算书,贾宪用此术”,因此,此图应该被称为贾宪三角形。
4.答案:C。“天元”二字最早见于秦九韶山的“大衍求一术”,意思是问题中的未知符号X。A选项构造图形法是通过画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达到解题的目的;B选项数形结合法是将问题中数的关系转化为图形关系来解决的方法;D选项图形结合法是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
5.答案:A。《山海经》,学者认为其成书时间约为战国初年到汉朝初年,由巫师方士编选。在《史记·大宛列传》里首次记载了“山海经”这一名称。
6.答案:C。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时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岛),从黎族姐妹中学会纺织术之后,便于元成宗元贞年间返回故乡松江府的乌泥泾镇传授和推广各种织造技术,使得松江府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7.答案:B。指的是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亲友隔绝,不能相见、有差别,有距离。
二、多选题
“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B.水之南C.水之北D.山之北
答案:
答案:A、C。“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三、填空题
1.17世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的作者是。
2.中国第一部动植物专著是。
答案:
1.答案: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写了不少关于历算、测量方面的著作,还亲自练兵。他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他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2.答案:《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研究最有成就和影响。这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因此有人称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全书共记载动植物175种。
(第九章)宗教知识
一、单选题
1.“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这句著名偈语出自。
A.梦窗国师B.证严法师C.布袋和尚D.耕云先生
2.以下哪部经典全名的意思是依此修得,便可断除烦恼,增长智慧,到达解脱彼岸。此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A.《楞严经》B.《金刚经》C.《圆觉经》D.《法华经》
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
A.《六祖坛经》B.《楞严经》C.《心经》D.《度人经》
4.四大道教明山之首,以山势奇特,雄浑壮阔为名,有72峰、36岩、24涧、3潭、9泉,构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山间道观总数达2万余间,主要景点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观、天乙真庆宫等近百处。这说的是。
A.湖北十堰的武当山B.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
C.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D.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5.《佛遗教经》中说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嗔”是一个佛教名词,是“恶法”之一。它是指。
A.贪得无厌B.仇恨,损害别人
C.痴心妄想D.执迷的心
6.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在纸没有问世以前,多用铁笔写在以下哪件物品上?
A.竹简B.树叶C.石头D.布匹
7.少林武术的祖师达摩是天竺人,将禅宗佛教带到了中国。下列事迹和达摩祖师无关的是。
A.一苇渡江B.面壁九年C.拈花微笑D.只履西归
8.道教强调要修身,治国,统治天下就要修道,使“道普德溢”,它把德又分为阴德和阳德,其中阴德是指。
A.死后被发现的德行
B.表面上是对别人有利,实际上损害别人的德行
C.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
D.卑劣的品德
9.汉语中的“平等”一词,是在以下哪个宗教传入后才出现的?
A.道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答案:
1.答案:A。日本梦窗国师的偈语。
2.答案:B。《金刚经》是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最为坚硬,喻指勇猛,能断各种烦恼;般若为梵语,是妙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达彼岸;经,是路径,谓学佛成佛之路。
3.答案:C。《心经》又作《般若心经》是汉译般若类佛经中有影响的一部,全部内容只有260个字,极为简短。
4.答案:A。武当山的名气最大,其古建筑群在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5.答案:B。《佛遗教经》全称《佛临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后秦时代的西域龟兹国来华僧人鸠摩罗什译,内容是讲释迦牟尼入涅盘对于弟子们所做的关于四谤佛理与持戒修行方面的教诲。
6.答案:B。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在纸没有问世以前,多用铁笔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种树叶比我国当年的竹简略薄一些。叶片摘下后经过蒸煮、晾干、磨光等工序后,裁切成长约60厘米、宽约6厘米的长条。一般,一片切成长条的贝多罗树叶上写6行文字,有1500—2000个字母,然后用特制的油墨涂抹后拭干,有防腐作用,叶片左右各穿12个小孔,用丝线穿起来,再用两块优质木板上下夹起来,叫“梵夹”,能保存很久。因此,佛经有“贝叶经”之称。
7.答案:C。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8.答案:C。“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