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76

第76章 区域经济管理(5)

——企业尽可能地参与高新技术开发。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地区竞争力的根本。因此,企业越多地参与技术创新,地区的竞争力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就越强。

一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政府管理的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管理的创新可以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地区国际化程度方面的竞争力。

六、中国城市化道路和城市现代化问题

总结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论,在正确界定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城市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城市化道路的理论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各经济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布局城市;根据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设置城市的经济职能;根据城市的经济职能设置城市的经济结构;根据城市的经济结构设置城市的规模等。

评判城市化道路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城市发展是否符合其所在的经济区域的发展。通过城市职能结构与其所在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同时使用各种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经济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经济区域城市化问题的严重程度,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在关于城市问题的研究当中,目前学术界最关心的是中国城市现代化问题。总体上看,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大部分大城市属于城市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大量的中、小城市还处于城市现代化前期阶段。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不平衡性,既有地区发展不平衡又有经济发展不平衡。另外,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由于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和不同区位的城市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导致城市间现代化的水平差异很大,由此,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也会有所差别。

总的来看,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先进,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更重视环境质量,其现代化水平实现程度也较高,中、小城市差一些,小城镇的现代化水平最低。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部城市的经济实力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方面,中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和东部城市;从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西部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要大于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在人均地方财政支出方面,东部最高,其次为西部和中部,反映了东部城市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最高,“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西部城市的财政支持力度要高于中部地区,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七、区域选择创新模式和创新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各地区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想要在地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区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关键因素。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就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要素。各地区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创新模式,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这从根本上说是增强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能对区域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第一,区域技术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固然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将其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正是技术创新将这一转变实现。

第二,区域产业创新。对于地区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或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通过区域产业创新,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对旧有产业的结构突破,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区域环境创新。以建设良好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为指导,实现城市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友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学者曾经探讨过“环境经济模式”,基本设想是首先塑造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通过环境来吸引投资,发展地区经济。

第四,区域空间创新。以开发新区来解决老区的各类问题,需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区域空间创新应当是对目前城市建设的“跑马圈地”的一个否定。

由于地区间要素、环境和发展目标的千差万别,各地要做的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地区的创新模式,最终达到对经济的振兴和带动。

八、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巩固提高问题

产业集群、新产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布局的最新的形式。产业集群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构成整个产业集群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使整个集群形成连带性的互动关系,取得集体竞争力。新产业区是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产业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这个定义出发,新产业区是产业地域集中的一种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

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新产业区的出现,对产业布局来说是一个新的现象,开拓了产业布局的视野。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生物工程、光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空间、新材料、生物医学等产业,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了能及时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步伐,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兴建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发展高新技术带来的技术优势正在减弱;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正在消失;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正在被超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已经摆在各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面前。我们应当重新审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和技术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技术优势的发挥,应当从单纯地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转化。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在经济发展上重新定位,把过去的纯粹的高新技术生产基地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地区经济的中心区。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在空间上重新规划,重新定位。

九、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系统的建设:城市基础支持系统、城市经济运行系统和城市社会运行系统。只有三个系统都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支持系统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的道路、交通、桥梁、通信网络、电力、水力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其建设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的高低,还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光环境等。城市经济运行系统指城市生产系统,关键是城市的产业结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运行的基础保证。根据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容量来选择城市的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城市的文明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只有经济发展状况这一个指标,更重要的是能为其间工作生活的人们带来多大的便利。这种便利涉及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所以,城市社会运行系统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我国的城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十、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问题

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问题,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为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领域。

根据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需要着重关注如下七大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基础教育;统筹城乡居民迁徙权;统筹城乡就业;统筹社会保障,统筹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统筹发展城市与建制镇;统筹都市中的城乡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实现乡村的生产效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趋于一致的过程。这个目标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二是城市与乡村无障碍的经济社会联系,三是农村地区本身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创新型工业化之路,提高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建立中国现代社会结构,谋求中国国际竞争力长期持续的提高。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有重点、分阶段地全面解决各种类型的区域问题,通过政府有目的的调控,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什么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时明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明确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科学地处理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在目前阶段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有坚实的基础。

确定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需要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统筹区域发展属于政府区域管理的核心内容,而区域管理的合理与否关键取决于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是否完善,因此,统筹区域发展首先需要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统筹区域管理不单纯是促进个别区域的发展,而应是全面管理各种类型的区域问题,寻求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的途径。

统筹区域发展的措施有:完善中国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与程序,促进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移,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起飞条件,促进区域间企业主导型合作,协调企业跨区域行为等。

【案例】

某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咨询项目案例客户背景:H县地处某省东部,属黄淮流域,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工业基础很差。而且没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格局中,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发展水平,均处于省内最后一个梯队。多年来,政府都期望在经济发展上能够有所突破,但是,该县县域经济始终发展缓慢。县里领导有很多想法,但是,思路不系统,也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更不知道如何分阶段使区域经济发展走上正轨,因此急需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

客户的问题所在: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清晰,发展环境恶劣,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将H县变成吸引资金、项目和人才的“洼地”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此次咨询项目内容界定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其保障体系。

解决方案的主要思路:首先,分析内部环境对H县内部资源及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优势、劣势以及现存的问题;其次,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国家经济区划、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再次,分析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辨别产业发展机遇和风险;然后提出可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利弊,进行选择。

实施与推进:项目组开展了如下工作:分析H县内部资源及经济运行情况,了解资源优势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家经济区划、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H县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以及同区域经济进行协调发展的机遇;分析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了解面临的产业发展机遇和风险;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向H县域经济提供借鉴。由此我们确定H县整体发展战略、战略步骤,三大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策略和产业布局,并且从影响县域经济的各个角度分析、建立战略实施保障体系。方案经过反复的探讨,得到H县领导班子的一致认同,并与主要领导进行为期三天的反复沟通,使其彻底了解我们的思路。

实施效果:客户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北大纵横项目组提供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使我们完全清楚掌握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了解了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工业化三化如何互动;清楚地知道了每个阶段该干什么、怎么干;对于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民间资本及外来资本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们下一步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项目后续的服务,北大纵横和客户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有力地推动着规划的顺利实施。

(资料来源:案例摘自《纵横》(分类案例)(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主办)

【案例思考题】

1.该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咨询项目有何特点?对我们有哪些启迪?

2.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本章思考题】

1.西方区域经济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

2.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统筹城乡发展?

3.中国区域差异问题的成因有哪些?扶贫开发的关键何在?

4.文化和观念对区域贫困有哪些影响?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胡兆量主编:《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树成等:《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陈秀山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