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51

第51章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9)

从投资方向上看,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开发,主要是指石油、煤炭、电力等方面的开发;二是交通,主要是铁路、港口、公路建设;三是信息、建筑材料和工业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化工、纺织、冶金等工业;五是农业和牧业以及食品加工业;六是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

1.积极合理有效原则。积极是指更多地利用外资;合理是指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我国实际;有效是指突出实效,提高效益。

但利用外资在规模上要做到三个适应:一是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二是与我国的偿还能力相适应;三是与我国的消化能力相适应。

2.平等互利。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在签订利用外资协议时都要体现平等互利,不能有任何侵犯或危害我国国家利益的条款。

3.为投资者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要让投资者有利可图。

4.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政策,以避免宏观失控,给国家带来损失。

二、我国对“三资企业”的管理

我国对“三资企业”的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审批外商投资项目,二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对于前者而言,国务院多次下放审批权限,现在除少数重大项目和特殊项目外,大部分项目都由地方自行审批。对于后者而言,主要是依法监督合同执行(如是否按期出资)和生产经营情况(是否合法经营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一)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1.登记管理。根据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在企业被批准后的1个月内向国家工商局登记,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名称、地址、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本及合资各方的份额、董事长、总经理、批准文件的文号与日期、职工总数、外籍职工人数等。

2.年度检查。登记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合资各方出资情况,生产经营是否与登记情况相符,有无抽逃注册资本、转移财产和逃避债务行为,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开业、变更和注销登记。

3.处罚规定。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监管并处罚。

(1)对不按照规定出资的处罚。合同中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合营各方应在营业执照签发6个月内缴清;规定分期缴付的,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其认缴额的15%,且应在营业执照签发后3个月内缴清。否则,依法视合资企业自动解散,合资企业应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缴销营业执照,违者将被吊销执照并向社会公告。

(2)对不按期缴足注册资本的行为的处罚。凡是未按期投入资金的、或缴付第一次资金后双方或单方中止出资的、以设备人资未兑现的等,都要受到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3)对违反登记法规行为的处罚。这种处罚的形式有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业整顿、扣缴营业执照、吊销营业执照。

(二)进出口管理

1.货物进出口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外贸额为201.1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额的17.43%;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外贸额为1098.1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额的39.1%;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为6631.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86.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7.1%,进口额3245.48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7.8%),占全国外贸额的57.4%;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8317.2亿美元(其中,出口4442.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8.3%;进口3875.1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8.7%),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5%。可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因此,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管理,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就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可以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自行进口其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运输工具和办公用品等物资,但若进口产品属于配额和许可证管理产品,则需凭审批机关批准的设备等进口清单取得配额、申领进口许可证;外商投资企业为履行其产品出口合同而需要进口的属于许可证管理的物资可免领许可证,凭企业合同或进出口合同由海关查验放行。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自行出口其产品,也可以委托其他公司代理其进出口业务。但不得擅自转卖其进口物资,不得擅自购买我国国内其他企业产品出口,确为实现外汇平衡需要采购国内其他企业产品出口时,应报有关外经贸部门审批。

在出口方面,属于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出口产品,在项目立项时须征得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同意,立项投产后要在主管部门核定的出口总量内取得出口配额证明,每半年申领一次出口许可证。出口配额从1994年起实行招标,通过竞争取得配额。

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的管理也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防止外商在设备投资中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低价高报和出口中的低价出口、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等现象发生,重点通过以下环节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审批机关监督合同执行、工商登记机关通过验资管理对外商投资设备进行质量和价格监督管理;商检机关对其投资的设备质量和价格进行检验和认定;税务机关根据市场公平价格调整其纳税额。

2.技术引进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对技术合作费的管理,确保公平合理;二是对技术转让协议期限和内容的管理,以免违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

(三)劳动管理

根据我国劳动法管理及有关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劳动管理企业可以根据其需要自行确定用工数量和标准以及招聘的时间和方式,但不得使用童工。一般要首先使用本地人员和本企业在职职工,经批准可以跨地区招聘,但不允许招聘境外(含港、澳、台)人员,对于特殊技能人员、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须经劳动部门批准后方可招聘。

企业有权辞退不合格员工和富余人员,但职工因公负伤或患职业病正在治疗、疗养期间,职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住院治疗期间,女职工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企业不得辞退。由于企业原因辞退员工时,企业必须按照被辞退者在本企业的工龄支付补偿金,以保证其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

职工有辞职权。员工以正当理由辞职的,企业应该同意,可以不发补偿金。企业可以按照劳动合同规定向辞职者收取培训费。对因企业违反劳动合同而辞退职工的,企业须按国家规定发给被辞退职工补偿金。

在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上,必须符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企业不得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在工资分配和保险福利上,企业有权决定工资水平,但不得低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必须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企业必须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与被招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以确保双方权利和劳动关系。企业工会可以代表员工签订集体合同。所有劳动合同签订后,都要到当地劳动部门签证。

案例中国还需要继续利用外资吗

在中国关于利用外资一直存在着争论,而且几乎是每隔七八年就掀起一次波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外汇储备量已居全球首位,对中国是否需要继续利用外资的质疑更加激烈。理由是中国的外汇并不缺,还需要继续利用外资吗?

2004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0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603亿美元。单纯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绝对量来讲,我国最近几年一直排在世界的前列,连续13年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一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外资依存度”,即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当年GDP比重。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3年该指标我国为35.6%,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2.9%,发达国家为20.7%,发展中国家为31.4%,我国是最高的,有人就据此说我国的“外资依存度”太高了。

当年吸收外商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是衡量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第二项重要指标。1994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曾达到17.08%,此后呈现下降的趋势,2003年这一比重为7.95%,而当年世界平均水平为7.5%。

衡量一个国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多少,不仅要看绝对数量,还要看相对规模。联合国贸发会议从《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开始,引入各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业绩指数,即一国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与其GDP占全球GDP比重的比率。

在140个国家与地区参与的排名中,我国的业绩指数值1988~1999年为0.9,名列第61位;2003年为3.8。但同期英国为9.5.德国为10.1,远高于我国。我国人均吸收外商投资只有41美元,发达国家人均534美元,世界人均107美元。

(根据韩彩珍:《中国利用外资过度了吗?》一文改编。资料来源:

中国经济网,2006年8月17日)

【案例思考题】

1.你认为中国目前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度?

2.请谈谈中国今后利用外资的政策走向。

【本章思考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根据有哪些?为什么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2.简述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管理的几种基本方式。

3.简述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基本方式。

4.简述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周克全、荣志远:《当代国际商务知识要览》,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海藩、刘潮:《对外经济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贾建华:《国际商务人员必备》,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杨圣明:《迎接对外开放的新挑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李羽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李建军:《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1期。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