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实行的是联邦制,联邦、州、市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相对独立,特别是州级政府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巴西实行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相对集中管理,其宏观经济管理权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主要集中在直属联邦总统府的经济发展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和计划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地区布局、财政金融政策、外贸外汇和外债外资主要由联邦决策和管理;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国有企业分别由联邦和州政府控制。巴西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宏观调控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权,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能源和原材料由联邦政府或发展银行控制;外资外贸和外汇管理制度由联邦政府统一制定并进行管理;州、市要向外国借款须经过中央议会批准;重要产业的生产指标国家决定。同时,巴西政府为了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少数重要经济活动和商品由国家统一规定价格,企业必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当然,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和生产成本的变动不断地进行调整。巴西的计划也是指导性的,国家主要通过必要的经济政策和调整经济参数来实现计划。
第二,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巴西的联邦、州和市三级都有议会和立法权。在经济管理权限上,联邦政府集中较多,州一级政府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关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协调服务主要依靠城市政府。
第三,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巴西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着重于控制企业的财务与预算。在联邦计划部设立了国营企业预算与管理局,负责控制国营企业的支出。各个产业部门仅作为一个次级管理机构。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参数,企业做预算,然后提交财政部审查。国营企业预算与管理局对生产性国营企业的预算进行审批,经部长报总统和国会批准。国有企业的大政方针要服从政府的决定,在此前提下,企业可以自主经营。
第四,巴西从法律和组织管理体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对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一是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法令,州政府不能征收进出口关税,不允许对其他州的企业和外国公司做出歧视性的征税规定,州政府无权对州际之间的贸易和商品往来进行限制。二是联邦政府的一些主要部门按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设置宏观经济和市场管理机构。如中央银行和外贸局在几个经济区都设有代表处或分支机构。
三、国外政府宏观调控的经验借鉴
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也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共同财富。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起步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吸收和借鉴包括宏观调控经验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减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曲折和损失;才能以最短的时间缩短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方式和体系。综观其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一)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必须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干预经济运行的。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各国即使以自由放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市场;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无论是德国的反托拉斯法,还是法国的经济计划,通过政府的干预不是取消了竞争而是保护了市场竞争,弥补了市场缺陷;采取的手段是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干预的对象是企业行为;目的是使企业行为符合政府意志;手段以行政指令为主。
(二)各个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
无论是奉行自由竞争的美国,还是实行国家强有力干预以政府主导著称的韩国,都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置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是保护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也在对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改革,目的也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具有强制性
不少国家也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都不具有强制性而是指导性的,而且即使是国家的计划也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计划的内容不仅涉及经济,而且逐步地把社会发展指标纳入计划的内容。
(四)不少国家也都有国有经济,政府通过干预国有经济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国有经济的领域一般是基础性行业或公共领域,政府不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经营而是通过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经营或投资,国有企业也直接面向市场。
(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各不相同
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根据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遇到的主要问题而制定,有时是刺激经济增长,有时又是防止通货膨胀。与此相适应,宏观调控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有时表现为扩张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有时表现为紧缩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六)把宏观调控纳入法制轨道
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是建立在法制轨道基础上,一项经济政策,通常由政府提出,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以后,就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严肃性。
【案例】
“非典”流行中的市场失灵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使主观上的自私行为最终总能达到增进社会总福利的目的——这就是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按照这一原理,政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几乎都是有害的。
然而,看不见的手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当市场带来的不是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而是种种缺乏效率的现象——诸如垄断、环境污染、劣质商品和服务等等时,亚当·斯密笔下田园诗一般美好的遐想就被破坏了。这种情况,经济学家称为“市场失灵”。
非典型肺炎流行之中,我们看到了典型的市场失灵。引入注目的首先是商品价格的不正常上涨。以北京为例,起初是与治疗非典有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用品的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熟知的有中草药板蓝根、医用口罩、消毒剂、体温表等,后来,2003年4月23日、24日,是以蔬菜、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大幅度涨价。
应该说,涨价有正常成分:由于人们对部分“非典”关联商品的需求增加,供求关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商品从供过于求变为供不应求。而且,在商家加紧调货的过程中,进货成本有一定增加是可能的。然而,从稍长时段看,这些商品的大幅度涨价不正常因素更多。因为就全国看,大多数商品(包括中草药)供过于求,这种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药品、蔬菜价格的成倍甚至十几倍上涨缺乏内在理由。
为什么这些商品的价格能够扶摇直上,达到平时人们想都想不到的高位?
原因之一是在最初一段时间,由于这部分商品需求的骤然增加,使供应商成为一种市场势力。所谓市场势力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场的力量。在追逐暴利的本能左右下,多数供应商达成某种默契,共同抬高价格。你嫌贵不买,还有人争着要买。原因之二是信息不完全,或者说信息不对称。俗话说: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消费者再善于砍价,最后还是会给商家留下可观的利润空间。
但在持续多年的买方市场条件下,这种信息不对称被商家之间的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消弭了。“非典”流行之后,各种谣言在民间流传,在相当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信息传播。尤其是在2003年4月下旬的头几天,有关北京要封城、要戒严之类的谣言满天飞,加剧了人们原本就有的恐慌心理,从而出现波及全市的抢购风潮。一些卖菜的小贩有意趁火打劫,言之凿凿地称“明天就没地儿进菜了”,使这种信息的扭曲、失真达到空前高度。
市场失灵的另一个表现是以伪劣商品冒充合格商品。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一些奸商把碎布条塞进纱布中冒充16层纱布口罩,也有一些人在药材市场买到假的中草药。
市场失灵的第三个表现是商家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没有考虑其负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工厂造成环境污染。污染对于工厂来说是其产生的负面的外部影响,对于这种外部影响工厂一般不支付成本或不支付足够的成本,因此在经济学上叫外部性,通俗地说,就是不好的溢出效应。“非典”疫情中,商家的经营活动如果客观上加剧了“非典”流行,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性。有报道说,北京市朝阳区的两家大型网吧在营业时,竟不采取任何预防“非典”的措施——不消毒、不开窗通风还拉上厚窗帘,这两家网吧因此被有关部门查封。显然,如果任这两家网吧不负责任地营业,在这里上网的人很可能在网吧传染或被他人传染上“非典”,并在走出网吧后成为传染其他人的种子,也是一种负的外部性。政府查封这两家网吧,正是惩罚和遏制其可能带来的负的外部性。
市场失灵意味着看不见的手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了。这时,看得见的手就要出面矫正市场失灵,这就是政府调控和管制。我们知道,“非典”疫情加重以后,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堪称及时、有力,效果显著。
首先是价格管制。如广东省,经省人民政府授权,广东省物价局从27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对属于市场调节价的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部分医药用品及相关商品实行价格干预措施,规定这些商品的销售利润率、购批差率、批零差率和最高限价范围等,相关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各级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
在各种管制措施中,直接的价格管制是刚性较强的行政干预措施,在“非典”疫情暴发这样的非常时期是完全应该使用的,但在轻度的市场失灵中则不宜使用,至少不宜较长期、大面积使用,因为它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有较大的损害作用。
第二种矫正措施是组织货源增加供应。这是一种对市场势力釜底抽薪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能迅速平抑市场,而且没有副作用。如北京市2003年4月23日出现抢购风和物价暴涨后,在市委市政府的调度安排下,流通主渠道积极组织货源,保障北京蔬菜、粮食市场的正常供应,市场价格很快应声下落。商务部也采取五项措施,确保基本生活物资和防治非典型肺炎重要物资的市场供应。商务部负责人还宣布,商务部手中握有数十种与“非典”有关的物资储备,且数量充足。这就对全国的相关商品价格产生良性影响。
第三种矫正措施是通过官方新闻发布会及新闻媒体的报道澄清事实,消除谣言,这正是改变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状况的重要手段。
谣言一除,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大大减弱,市场势力有意无意控制信息、利用信息的企图不攻自破。从这个角度说,及时、准确地向公众通报“非典”信息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深具经济意义。当然,政府有关部门帮助消费者鉴别商品真伪和质量的工作还需跟上。
第四种措施是强制交通工具、公众聚集的营业性场所采取消毒、通风等措施,尽可能消除加剧“非典”流行的因素。前述北京市朝阳区对两家网吧的查封,以及后来北京市做出的从4月26日起暂停全市文化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决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遏制和消除这类经营活动给全社会可能带来的负的外部性。当然,这种严厉的管制措施对商家来说损失是极大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采用。但当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与全社会的福利相比微不足道时,政府也别无选择。
总之,“非典”流行客观上产生了市场失灵的诸多机会,从而也给政府如何恰当运用管制措施矫正市场失灵出了一份考卷。该考卷最大的难点在于,既如何有效地医治市场失灵,又不致伤害市场机制的筋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制绝不等同于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包办。
(案例资料来源:许正中主编,《公共经济》,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9页)
【案例思考题】
1.本案例给你哪些启发?
2.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博弈的焦点是什么?
【本章思考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各有哪些特点?
2.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存在哪些问题?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姚文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王春正:《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贾俐贞:《公务员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汤在新等:《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邹东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国光、桂世庸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史世鹏等:《经济管理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李健:《货币银行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