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027900000016

第16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3)

[医案举例]

谢某,女,23岁。患神经官能症,主诉经常头痛,失眠,眼冒金花,口干口苦,手足心烧,食欲有时好、有时不好,月经提前、量少,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若问其有无其他不适,则恍惚去来疑似有无之间。其人营养中等,面色如常,舌润无苔,边尖俱赤,脉象弦细而数……此《金匮》所谓“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治宜滋养心肺之阴,佐以清热镇静,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瓜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汤合为一方:百合23克,知母15克,滑石10克,花粉12克,生牡蛎20克,加浮小麦15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服十剂,口苦口干已好,小便转清,于原方去知母、滑石、花粉,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枣仁10克,阿胶10克(蒸兑),鸡子黄2枚(冲服),连进二十余剂,诸症悉平。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56]

狐惑病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甘草泻心汤证、赤豆当归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狐惑之爲病,状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队起不安,蝕於喉爲惑,蝕於除爲狐,不欲饮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聱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10)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狐惑病的证候及蚀于咽喉的治法。

语译

狐惑病的证候,某些与伤寒病相类似,沉默欲睡却又不能闭目安寐,常坐卧不宁。如果咽喉部溃烂的名为惑;前后二阴溃烂的称作狐。患狐惑病者,不思饮食,甚至连食物的气味都不愿闻。其面部与眼睛的色泽忽而发红、忽而变黑、忽而变白。咽喉部溃烂的就会出现声音嘶哑,当用甘草泻心汤主治。

阐释

狐惑病是以咽喉部及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因湿热郁蒸,正邪相争,故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病类似,但实非伤寒。湿热蕴郁,扰及心神,虽病人沉默思睡,但又不能闭目安寐,故表现为坐卧不宁。湿热阻遏脾胃气机,所以不思饮食,甚至连食物的气味都不愿闻。湿热久郁,伤及营血,邪正相争,热势上趋,则面目赤;湿上遏,则面目黑;湿热下行,阻滞营卫,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目白。湿热蕴郁于上,导致血肉腐败的,则见咽喉部溃烂,名为惑;湿热流注于下,引起前后二阴溃烂的,称为狐。原文“暍”(yè):《汉语大词典》:“喝,声音悲咽,嘶哑。”“嗄”(shà):《辞海》:“嗄,声音嘶哑。”由于咽喉部溃烂引起声音嘶哑的,当用清热燥湿、解毒扶正的甘草泻心汤主治。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热,失眠,烦躁,喉痛,咽烂,阴痒,阴部或阴中溃疡,口腔黏膜、颊黏膜有溃疡,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病机]

湿热虫毒阻滞中焦,上蚀于喉。

[治法]

辛开苦降,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主方]

甘草爲瀉心涝方

甘草四兩黄芩人参乾薑各三兩黄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分析]

方中用生甘草清热解虫毒,并配以黄芩、黄连苦降清热、燥湿解毒;干姜、半夏辛开,既能燥湿,又可调畅气机;湿热久郁,必伤正气,故用人参、大枣益气养血,以扶正安中。如此配伍,以达到湿化热清,气机调畅,邪去正复之目的。

[注意事项]

本方方后云“去滓,再煎”者,因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等胃气不和的症状,故再煎以浓缩汤剂,使其减少对胃的刺激。

[比较鉴别]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都可治疗中虚湿热痞证。半夏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证,病以心下痞满而不通为主要特征,可有呕吐或下利;生姜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证兼有食滞水气者,病以心下痞满而不通,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为主要特征;甘草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利重证,病以心下痞满而不通,下利日数十行或少气乏力为主要特征,并可治疗湿热疫毒证,病以口眼生殖器病变为主要特征,是其主治不同也。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医宗金鉴》认为“狐惑,牙疳、下疳等创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现代学者多认为此病与西医的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相类似。

(2)如久病脾虚神倦,形瘦而热,当以此方合补中益气类清解湿热,补益脾气,升清降浊。若肾虚腰膝酸痛,肢冷瘫软等,宜合八味肾气丸兼补肾气。若前后二阴蚀烂者,方中可加地肤子、白鲜皮、黄柏;眼部损害加密蒙花、谷精草、菊花;口腔溃疡内服药可加碧玉散(六一散加青黛),外用药可以冰硼散、锡类散等。

(3)本方还可治疗寒热错杂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慢性淋病、前列腺炎、急性尿道炎、带状疱疹、产后下利、神经衰弱及失眠等。亦有用此方治疗因磺胺类、解热止痛类药物过敏所致的咽部、龟头糜烂症。

[医案举例]

郭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生地30克,大枣7枚,水煎服十二剂。另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四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溃疡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十四剂,外洗方四剂,患者未再复诊。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99]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13)

[白话语释]

提要

论狐惑病热毒蕴结成脓的证治。

语译

病人脉数,但无恶寒发热的表证,心中微微发烦,神情沉默欲睡,汗出。病初的三四天,病人目珠发红,就像斑鸠的眼睛一样。至七八天,两眼内外眦呈现黑色,如病人能够饮食的,表明热毒蕴结血分,痈脓已成,故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阐释

狐惑病本有恶寒发热之证,故第10条云“状如伤寒”。但本证湿热已蕴结成毒,侵及血分,故曰“无热”,表明肌表无发热恶寒之象。热毒人里,内扰心神,故见“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肝主藏血,开窍于目,热毒内扰血分,循肝经上炎,故目赤,状如鸠眼。热毒蕴结血分,壅遏不解,以致热瘀血腐,渐而成脓,所以至七八日时,目四眦皆黑。因此时热毒蕴结于血分,对脾胃气机的影响相对减轻,所以病人此时“能食”。应该用清热渗湿,化瘀排脓的赤豆当归散治疗。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表情沉默,懒怠喜卧,汗出,目赤或目内外皆俱黑,或眼睑微肿或溃烂,或阴痒或溃疡,身发红斑,小便灼热赤黄,口苦,苔黄腻,脉数。或大便下血,色鲜红而量多,先血而后便,甚则肛门坠胀,或腹痛,大便不畅或硬。

[病机]

瘀血久蓄,热毒成痈化脓。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主方]

赤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當歸三兩。

上二味,杵爲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主方分析]

方中赤小豆利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行血化瘀。更用浆水送服,以助清热解毒之功。《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当归作“三两”;《金匮今释》作“十两”。赤小豆一升折今约160克。

[注意事项]

应用本方时,浆水至为重要,用之有明显的清热作用。所谓浆水有三种解释。①浆,酢也,同“醋”。《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嘉谟云:“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②亦有医家认为,取地下深处之净土而入水溶解,澄清取用者为浆水,可参。③或谓“即用白菜、芹菜等所制浆水菜之汤”(董正华.金匮要略通解.三秦出版社,2001.158)。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有学者将本病分为四型内外合治。脾胃虚寒,湿热内蕴,以甘草泻心汤主之;温毒上犯,方用普济消毒饮;湿热内蕴,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导赤散;热盛血瘀者,方用赤豆当归散合茵陈蒿汤加味。外治:苦参50克,水煎洗前阴部;雄黄15克,熏或少许涂肛门(已破烂者,不可外涂)。

(2)本方加味,内服外洗可治疗渗液性皮肤病、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接触性皮炎、生漆过敏、急性湿疹、女子前阴溃疡、男子阴茎溃烂、尖锐湿疣、脓疱疮等;症见灼热潮红,加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疼痛甚,加皂角刺;瘙痒甚,加荆芥、蝉蜕;渗较多加苍术、川连。亦有加赤自芍、桃仁、山甲片、牛膝等治疗多发性寻常疣;加败酱草、大黄治疗前列腺肥大;加金银花、败酱草、薏苡仁、贯众、冬瓜仁治疗赤白带。

二、外治方(苦参汤证、雄黄熏方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11)

[白话语释]

提要

承第10条,论狐惑病蚀于前阴的治法。

语译

狐惑病表现为前阴溃烂、咽喉干燥的,用苦参汤熏洗。

阐释

前阴乃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其经脉上循喉咙。湿热之邪浸淫肝经,流注于下,导致血肉腐败,则前阴溃烂;湿热虫毒循经上冲,阻遏津液,则咽喉干燥。因前阴部溃烂较明显,故在内服清热解毒药物的同时,配以外治法,以清热燥湿解毒。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阴部瘙痒或溃疡,伴有口腔溃疡,局部有渗出物,或有疼痛,妇人带下黄浊,男子淫白或黄物,舌红,口干,苔黄,脉滑。

[病机]

湿热虫毒下蚀前阴,上扰咽部。

[治法]

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主方]

苦參涝方

“洗之”后,趙刻本闕。《醫统》本作“苦參湯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宜從。

[主方分析]

苦参苦寒,苦以燥湿泄浊,寒以清热解毒,更能通利小便,使湿热毒邪从小便去。又能杀虫疗恶疮,除下部蚀疮。故可清热解毒,燥湿泄邪,以疗湿热诸证。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常用于湿疹、疥疮,或会阴、肛门瘙痒、肿痛及白塞综合征,外洗、漱口均可。治赤白带下、阴道滴虫而致的阴部瘙痒,可加黄柏、龙胆草、蛇床子;治周身风痒、疥疮顽癣、银屑病,可加地黄、赤芍、白鲜皮。

[医案举例]

陈某,女,38岁,工人。于1974年3月7日就诊,患者于1968年间即发现前阴及口腔黏膜溃疡,未加注意。以后时有低烧,关节疼痛,下肢有结节性红斑,曾按风湿病服激素类药物不见效,而口腔、前阴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检查:口腔颊黏膜有溃疡,呈椭圆形,边界明显,基底平坦,表面附有灰白色纤维膜,周围有红晕。前阴及肛门、会阴处均有溃疡。下肢有结节性红斑,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诊断:眼、口、生殖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