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事情毕竟是少数。一般情况下,人们还是要以利己为主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人们除了因为“看不见的手”而利他,因为外部性而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之外,有的时候也会做一些完全利他的事。因此说,人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6.你知道诚信的价值是多少吗?
人们都说诚信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无价的,可是并不是所有人的诚信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是对于一些骗子来说,诚信又是可以以金钱来衡量的。那么,诚信的价值是多少呢?
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有几位日本摄影师到当地去取景,有一天他们请当地的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此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要帮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这时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在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回来了。原来,他在附近只买到了4瓶啤酒,因为还差6瓶,所以他就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买到另外6瓶,但是在回来的路上他不小心摔倒了,摔碎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这个尼泊尔少年头脑中简单的原则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也赢来了世界各国旅游者们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诚信是无价的,至少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但是,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某个城市找了三个人,给他代理销售一批货物,并约定销售完后结账。第一次,他分别给了三人价值1万元的货物,一个月后他前去结账,三人都销售完了货物,他顺利拿到了货款。接着他又分别给三人留下价值10万元的货物。两个月后他来结账,有一个商人卖完了货物,并顺利给他结清了货款,另外两个人却找不到了。他又给最后这个人留下了50万元的货物,半年后他来结账时,发现这个人早就不知去向了。
从尼泊尔少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反应,在第一次让这个少年去买酒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怀疑他会卷钱逃跑,因为买的酒很少,没有多少钱,所以就不会怀疑少年的诚信。但是当第二次给了他很多钱之后,又加上他逾期未归,所以就开始怀疑了。这时候日本摄影师对这个少年的诚信是有价格衡量的,那就是他们给他的买啤酒的钱。如果少年一直没有回来,人们就会认定他的诚信价值只值那些钱,不论他是事出有因,还是真的“携款潜逃”。但是少年回来了,所以他的诚信就难以估价了。再加上,人们对诚信的评价往往会从道德上来分析,所以,他的诚信就会被认定为是无价的,而他的这种行为给当地带来了收益——“到这儿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而因为时空的原因,旅游给当地带来的收益是难以衡量的,并且虽然是他的行为给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进而使得很多人来这里旅游,但是却又不能全部归功于他。所以,他的诚信价值更是难以计算了。
但是实验中的三个商人的诚信价值都是“明码标价”的。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人们选择背叛还是继续合作,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如果背叛对自己有利,并且切实可行,那么很多人就会选择背叛,而如果背叛对自己不利,那么就会选择继续合作。第一次这三个商人都没有选择背叛,是因为仅仅1万元的货物,根本不值得去背叛,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诚信的定价没有这么低,或者是如果背叛对自己并不是一种巨大的收益。但是在10万元的时候,其中两个商人就背叛了,可见他们背叛的筹码是10万元,而同理,最后一个商人的背叛筹码就高很多,但是也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经济学认为,人会因为受到激励而做出各种反应。尼泊尔少年受到日本人的信任以及自己坚持的守信信念的激励,所以始终没有选择背叛,而三个商人则因为受到了负面的激励作用,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了背叛的行为。实验也因此衡量出了他们诚信的价值。
现在是一个讲求诚信的社会,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的管理者中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竞争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顾客失去诚信。其实,失败可能是暂时的,但失信则会让你成为永远的失败者。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没想到,店主竟然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继续纠缠道:“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但是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他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
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企业中的任何一个人代表的都是企业的形象,所以更应该以诚信来要求自己。因为一个企业对消费者来说,形象毕竟是模糊的,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企业的员工。而作为管理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如今,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更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论对于组织机构还是个人,欺骗只能得逞一时,却不会最终成功。如果管理本身不值得信赖,那么个人既不会与管理者共享自己的最佳创意,更不会将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盘托出。没有信赖,组织机构就不会信任自己的成员,成员之间也会相互猜忌。如果人们之间相互猜忌,那么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就成为一纸空文。
诚信的价值很难衡量,但不表示它就是无价的。除了一些人在利益面前选择背叛时会无意中给自己的诚信定价之外,坚持诚信会给人们带来金钱上的收益,这也是对诚信的价值的一个衡量。其实,“险恶用心”地想一想,尼泊尔少年如果得到非常多的钱,比如是第二次买酒的钱的几十倍,他会不会背叛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做出背叛行为是有可能的。
7.为什么“欧佩克”不能一直抬高油价?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油价,使各产油国通过联合来共同使利益达到最大化。但是欧佩克在发挥了一段时间的作用之后却常常失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尤其是对于工业大国来说,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巨大。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就目前来说,石油的产地与石油需求国正相反。欧美一些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石油矿产量却不足;而西亚波斯湾附近的一些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对石油的需求量并不大,但却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丰富的地方。因此,石油的供给与需求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交易行为。
欧美国家需要通过购买石油来发展工业,而阿拉伯国家则需要通过出售石油来换取金钱,然后购买本国所需要的其他物品。只要有交易就会有价格产生,而只要有价格就会有波动。欧美国家希望以更少的钱购买更多的石油,而阿拉伯国家则需要以更高的价格来出售更少的石油,以获得更多的金钱。
为了抬高石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后来,亚洲的其他国家、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也加入了该组织。
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员决定提高世界石油价格,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共同减少它们提供的石油产量而实现了这个目标。从1973至1974年,石油价格上涨了50%以上。几年之后,OPEC又一次故伎重演。从1979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石油输出国对此十分高兴,但是OPEC并没有一直维持石油的高价格。1982到1985年,石油的价格以每年10%的速度稳步下降。1986年,OPEC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了,石油价格猛跌了45%。1990年,石油价格又回到1970年时的水平,并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在这一水平。21世纪初,石油价格又一次上升,但是这次石油价格上涨是由于巨大而增长迅速的中国经济的需求增加而引起的,并不是OPEC发挥了作用。但这时的价格仍没达到1981年时的水平。OPEC难以实现成员国建立这个组织的目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经济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博弈论的问题。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很多经济学中的行为,尤其是合作与背叛行为都可以用博弈论来进行解释。所谓博弈论就是指研究理性的人面对合作与背叛选择时如何做出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基础学科之一博弈论中有一个囚徒困境的例子讲的就是背叛与合作的选择困境问题。警方逮捕了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是没有足够证据来指控二人认罪。于是警方将两名嫌疑犯分开囚禁,分别审问二人,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如果基中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也就是说“背叛”),而对方保持沉默(也就是说“合作”),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被判十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则两个人都要被判入狱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举报(互相“背叛”),则就都会被判五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 甲认罪
乙沉默 二人同时服刑半年 乙服刑十年,甲立即获释
乙认罪 甲服刑十年,乙立即获释 二人同时服刑五年
人都是利己的,都想使自己立即释放,由此可以得出,囚徒都想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方的利益。所以,很明显,两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背叛。如果一方选择沉默,另一方背叛,自己将面临十年的徒刑。因此,本想选择合作(沉默)的一方也不会选择合作,而是选择背叛。所以说,这两个人都会选择背叛,结果自然就都会被判刑五年。这两个人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除了都想利己之外,还因为双方无法进行沟通,无法得知对方的选择,所以最后只好选择了背叛。
而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要相对明朗。背叛——结束关系,还是合作——继续博弈的决策信息是明确的。因此进行选择的决定就是利益筹码了。相对于一次博弈来说,重复博弈是指同一个博弈被重复多次。在重复博弈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其他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在重复博弈中,报复的机会总是存在的,如不再与其合作。这样一来,违约或欺骗方会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因此每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或欺骗的行为,囚犯困境合作的均衡是存在的。
实际上,欧佩克成员国原本就是这种合作与背叛的囚徒困境关系。在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一致通过降低产量来要挟欧美国家,以此抬高石油价格。在第一次合作的时候,都达到了目的。但是久而久之,成员国都希望能够在高价期间多产一些石油,因此就能够通过产量的增加来获得更多的收益。一个国家这样想,增加了产量,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成员国都不是傻子,大家都这样想,同时也都认为其他国家不会这样做。结果是,成员国都大量生产石油,使石油的供给量相对过多,结果就会导致石油价格的下降。成员国都背叛了其他国家,结果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所以,20世纪80年代,石油输出国将石油的价格抬高了一倍,各国都受益。但是之后各国都偷偷地增加了石油产量,导致1990年石油的价格又回落到1970年的水平。合作失败,之后也一直没有再成功合作抬高石油价格。
当然,不能肯定石油输出国组织不会再次合作,再次抬高石油价格,但是即便能够再次达成合作,久而久之,各国还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私自增加石油的产量。只要有一个国家这样做,其他的国家也会如此,石油的价格就一定会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就是为什么OPEC不能一直抬高石油价格的原因。
其实不仅是OPEC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人们的一些其他经济行为中,只要涉及到合作与背叛的问题,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经济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涉及到利益关系时,自然就会发生合作与背叛的行为。而由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就会做出像OPEC这样因背叛而导致自己利益受损的决策与行为。
8.为什么可可西里藏羚羊盗猎分子会疯狂地盗猎?
藏羚羊是珍稀动物,因此受到保护,但是因为保护的力度不够,一些不法分子就乘机盗猎这种珍稀动物,将皮毛拿去卖钱。正如我们所知,竭泽而渔的最后结果就是无鱼可捕,盗猎分子的行为也是如此。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他们还不顾藏羚羊物种的繁衍而疯狂盗猎呢?
2004年10月1日上映的一部由青年导演陆川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故事讲的是,1985年以前,在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可可西里,生活着上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但是随着市场上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藏羚羊。短短几年间,上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大约只残存不到两万只)。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在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五年多的时间里,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交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被盗猎分子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