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知道幸福到底价值几何吗?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幸福。从生活本身来说,幸福是所有人的追求。幸福的获得有许多相关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金钱。可是到底有多少钱的人才是幸福的呢?幸福到底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又价值几何呢?
幸福到底如何定义,真不好说。对每个人来说,幸福都有其不同于人的特定阐释。但是不论两个人对幸福的定义相差多远,至少幸福的基础是共同的。幸福其实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很多人并不懂得幸福的含义,所以便认为“幸福只是一种传说”,自己“永远也找不到”。“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到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东西”。但是到底幸福是一个什么概念,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卡尼曼教授认为,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不是最大化的财富,是最大化的幸福。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幸福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一种心理满足感。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心理得到了满足,那就是得到了幸福。虽然卡尼曼教授说,财富只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但无疑它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人们的满足感至少有一半取决于物质(如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奢侈品)或劳务(如听一场自己喜欢的音乐会)的获取。而获得这种满足感显然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这就需要拥有一定的财富可供支配。所以说,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财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因素。
经济学,从微观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研究人们如何达到幸福的一门学科。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十分信奉一句名言:“最好的行为就是给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幸福。”边沁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效用”的概念。边沁把效用定义为人们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从中所取得的满足程度。用他的话来说,效用是指人们对于快乐和痛苦的体验,它是至高无上的君主,指出我们应当做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会做什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要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件事能不能让他从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所谓最大效用,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做这件事情中得到的最大的满足感。满足感最大化也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按照边沁的效用理论来看,幸福似乎可以等同于效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的欲望会对人们的幸福起着极大的影响。人们得到满足感也可以说是欲望得到满足。所以,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人的幸福感取决于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当效用一定时,欲望越大,人的幸福感就会越差。但是通常来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正如明代王室诗人朱载堉的《山坡羊·十不足》所写的那样:“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食又思衣;置下陵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从萨缪尔森的公式来看,人的欲望越大,幸福感就越差。所以,从短期来看,幸福的价值往往并不是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多少,而是取决于自己欲望的大小。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时,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幸福程度增加;但是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如每月4000~5000元人民币时,人们的幸福感便很难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而增加,而是呈递减形势。尽管经济改善和物质水平提高会令人快乐,但不久感觉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原来的奢侈享受已经变成生活必须的一部分,如电话、电视、手机和汽车的拥有,所以也就习以为常了。并且因为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欲望也随之增加。一项最新统计显示,在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是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了30%左右。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欧美发达国家,最近的十几年间,精神抑郁的人数却在与年俱增,大约占总人口的11%,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非洲国家,此比例仅为7%上下。这也证明,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感;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只因为人的欲望也随之增加了。
幸福到底价值几何就像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一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欲望都不同,有人注重物质上的满足,有人注重精神上的满足。不同的心理满足追求所需要的效用最大化不同,所以也令幸福产生了不同的“价格”。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人们的效用一定时,欲望对幸福的价格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了幸福价值到底几何。
2.你知道结婚需要付出哪些成本吗?
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也都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对于婚姻这种特殊的行为来说,成本有些难以计算,那么结婚到底需要付出哪些成本呢?
一位经济学博士在过了多年的单身生活之后,感到十分疲倦,打算结婚。但他又怕婚姻不如想象中的好,于是,他就按照经济学关于成本与收益的原则列了一份清单:
收益:
第一,两个人贷款供房。
第二,两个人赚钱养家。
第三,遇事有人商量。
第四,下班回家有人做晚餐。
第五,下雨天有人送雨伞。
第六,病了有人陪着去医院。
第七,出差在外地,有人在家照看猫咪。
成本:
第一,不能随意带女人回家。
第二,不能送朋友贵重礼物。
第三,不能自己做决定。
第四,下班后不能太晚回家或不回家。
第五,家里至少要准备两把雨伞。
第六,如果她病了你也要陪她去医院。
第七,出差外地,回家前不能忘了买礼物。
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他发现结婚的成本与收益是对等的,既不赔也不赚。他厌倦了一直以来的生活,就决定去找个女人结婚,过一种新的生活。于是他开始寻找结婚的对象,在又付出了一些成本之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之后就结婚了。他以为这样完全就不用再付出什么了,只要按照自己计算的做就可以了,但是孰料结婚第三天就出状况了。两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他一生气推了她一下,结果她却捶了他的胸无数下,还又哭又闹的。博士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哄好。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他发现原来自己错了。他在计算婚姻的成本与收益时,没有把感情计算进去。因为感情是无法量化的。本来他打算离婚的,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的成本了,至少要等到收益平衡了再说。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他也不知道收益平衡了没有。在这一段时间内,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事业上也是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婚姻的成本与收益是很难计算的,但是也并不是不能计算的,至少有一些成本是可以衡量的,并且能够对人们是否选择结婚的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春成本。只要一结婚,就意味着告别单身时代所拥有的一切。最明显的机会成本是失去爱上他人的机会。不管后来遇到的人多让自己心动、多呵护、多体贴,都没有任何理由去爱他(她)。
(二)道德成本。婚姻是有道德价值的,负载了许多的亲情和义务。婚姻在形式上是两情相悦的个人行为,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行为,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尺的丈量。要对一些人负一定的责任,不仅是对结婚对象,还要对其亲人朋友负责。
(三)经济成本。因为结婚前后必定要增加一些开支,比如举行婚礼,购房购车都是需要两个人支付的。而如果一个人,至少不会为了举行婚礼而支出。所以,结婚是要付出经济成本的。
(四)自由成本。得到幸福家庭的同时,必须放弃很多自由的选择,包括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与狐朋狗友的呼杯唤盏、吆五喝六……另外,选择婚姻必须放弃一部分个人爱好和兴趣。结婚前你有大把的时间无法消磨,结婚后天天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家忙为老婆孩子忙,牺牲许多与朋友聚会、放飞个人爱好的时间。
(五)事业上的成本。如果你事业成功,再找个温柔体贴的妻子,那无异于是锦上添花,但也可能一不小心被婚姻拖垮你的事业,或者驮着生活的重负,让你停止了追逐事业的脚步。情感的付出更是无价的,你真心的付出也许是婚姻的凝固剂,婚后生活的润滑剂,但也可能让你的心流血呻吟。
结婚的成本是要以今后的生活作为回报的。付出这么多代价,能否获得期望的回报,这在选择婚姻时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婚姻带有一定程度的博彩色彩,并不是所有人的付出都会得到自己期望的回报。如果一个人在结婚之前认为,结婚的成本太高,会得不偿失,就会选择单身生活。而相反的,则会选择结婚。
当然这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结婚还有其他一些社会、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原因。婚姻是一种特殊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它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成本的付出,也都是一种收益的获得。两个人对成本投入的回报期望值也不同。但是,如果在结婚前,把成本算清楚也是一种很理智的行为,至少不会草率地作出结婚或者不婚的决定。
3.为什么情感世界中会有“七年之痒”?
很多情侣分手或者夫妻婚姻破裂都会将原因归于情感不和、两个人意见有分歧等等。如果不和,很早就会分手了,怎么会维持了七年才发现,因此情感世界中出现“七年之痒”是有着其他真正原因的,那么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999年,23岁的梁咏琪成功取代郑伊健交往7年的女友邵美琪,成为其新任女友。七年之后的2006年,梁郑二人的恋情同样没能逃过“七年之痒”,两人以分手告终。2008年娱乐圈闹得沸沸扬扬的歌手庾澄庆和演员伊能静的婚外恋最终也没能逃出七年之痒,而曾经遭遇七年之痒的内地明星夏雨与袁泉倒是传出了婚讯。但是不论在七年之痒之后,以分手或者离婚告终,还是最终又走到一起,都是没有逃过情感七年之痒的。
“七年之痒”这个词在现在越来越流行,它是指人们在婚姻或者恋情到了第七年的时候可能会经历一次危机的考验。“痒”的意思就是指“不舒服”,这个考验是感情的转折点,一旦成功,感情便能朝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会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分崩离析,最终可能导致感情解体、劳燕分飞。当然,七年只是一个概数。总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感情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危机。
从人的成长角度来讲,大多数人是在婚姻中实现自身的成长。恋爱的时候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还不清楚,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配偶。随着婚龄的增加,尤其是许多家庭抚育幼儿之后,育儿任务的繁重和教育理念的差距,使婚姻中长期积累的矛盾慢慢凸显。加之双方人生发展轨迹的不同,造成实力的悬殊和共同语言的减少。婚姻专家指出,最大的离婚理由,不是婚外情,而是夫妇二人不能配合,不能再生活在一起。从沟通的方式来讲,中国有句俗话“熟人不讲理”,夫妻间的关系太熟了,往往忽略配偶的需要,不再选择表达的方式,在表露自己情感的时候不加掩饰,很多情况下会伤及对方。严重地会造成感情不和,并终以分手收场。
其实这种现象也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这也是一种“边际效用递减”。所谓“边际效用递减”就是指,一种产品对于一个人来说,其额外效用随着已有总消费量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这一定律从生理上来最容易解释清楚。比如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吃第一个包子,会感觉很好,再吃一个也不错,可是吃到第三个时就会觉得有些肚子胀了,而如果再逼他吃第四个,他就会坚决反对了。因为这种满足感随着肚子越来越多饱而递减了。正如下雨天的时候,一把伞是雪中送炭,两把就有些勉为其难,而三把、四把,就会成为累赘,给人带来不便。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生动体现。
我们都知道,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所以,才会有多给一个苹果,就会有揽到更多回头客的现象。但是时间久了,慢慢地也会出现买者不再在乎这一个苹果的现象,那就是因为他得到的多了,也就渐渐地不在乎这点儿小便宜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哪怕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我们都会感激不尽。但是,在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这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理所当然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亲朋好友大力相助,并不让我们觉得奇怪与感激,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帮助我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任何人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应该的,因为每个人并没有必须要对另一个人付出的义务。假以受的名义来看待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往往是不符合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经济学追求——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