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奇打电话给威斯康辛州的一个食品包装公司,得到答复说,只要普洛奇能找到任何罐头盒,他们同意替他把豆芽制成罐头。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金属都优先用于军事,老百姓只是极有限的配给。普洛奇冒昧地跑到华盛顿,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直冲到战争生产部门。他虚张声势,用了一个气派非凡的名称介绍自己,这是他和合伙人皮沙为了他们俩的公司取的名字:“豆芽生产工会”。这在华府官员听来,这个名字倒像是什么农民工会,而不是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公司。于是,战争生产部门便让这位推销天才带走了好几百万个稍微有些毛病,但仍可使用的罐头盒。
当普洛奇的生意继续发展下去之后,他和皮沙买下了一家老罐头工厂,开始自行装罐。他将豆芽加上芹菜和其他蔬菜,做成一道美国人喜欢吃的中国“杂碎”菜。普洛奇继续发挥他虚张声势的才能,将罐头外面贴上“芙蓉”标签。有了这个东方名称,普洛奇又故意将罐头压扁,让美国人觉得这些罐头来自遥远的中国,销路也就出奇得好,简直有供不应求之势。以后,普洛奇一面扩大生产,一面将他们的公司改名叫“重庆”,并以“食品联会”的名义,组织大型的全国联销市场,推销“重庆”生产的食品,给人造成“重庆”是一家规模宏大、资本雄厚的公司印象。就这样,普洛奇靠虚张声势建立起企业形象,很快赚进了1亿美元。
作为职业经理人,在与对方“交战”时,为了战胜对方,可以在适当的情势下,虚张声势,以混淆对方的视听,进而为自己赢得胜利。
2暗度陈仓用佯攻
“暗度陈仓”原意是展示佯攻行动,利用敌方决定,重兵在这里固守的时机,暗地里悄悄实行真实的行动,乘虚而入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达。
“暗度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的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放松警惕。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度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暗度陈仓”用在商战中指制造假象,迷惑对手或消费者,使其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者要本企业为之提供服务,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但在真正使用这一妙计的时候,必须事先“明修栈道”,以迷惑对手,还不能让对手看出破绽,方能顺理成章地实现自己的意图。
在石油大王哈默的经营史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在利比亚。无论是对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万名职员及公司的30多万名股民来说,一提起这件事,他们都会赞叹不已。
在伊德里斯国王统治的年代,利比亚就像得克萨斯州当年最初发现石油时那样,吸引着石油资本家。当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来到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租得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归还给利比亚政府。
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已经打出若干口“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若干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他们首先要避免的是遭受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才会去考虑什么资金有限问题。
1961年,哈默曾受肯尼迪总统的委托到过利比亚,他与伊德里斯国王建立了私人关系。伊德里斯一世在托布鲁克王宫一次欢迎会上真诚地对哈默说:“真主派您来到了利比亚!”这比别人稍稍有利。
但在第二轮租借地的争夺战中,同一批资金雄厚的大公司相比,哈默无异于小巫见大巫,只不过是一名讨价还价的商人而已,对哈默来说的确处境很不利。但哈默绝对不会因此而气馁,善罢甘休不是他的作风。
作为一个年轻时就曾远涉重洋与列宁打过交道的人,哈默明白在第二轮租借地的谈判中挫败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只能巧取,不能豪夺,而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暗中向利比亚政府申请:如果西方石油公司能得到租借地,将给予政府诸多好处,也请利比亚政府给予西方石油公司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惠的条件。
哈默在随后的投标上,来了个“明修栈道”——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他的投标书采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3色缎带扎柬。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上一条,西方石油公司愿从尚未扣除税款的毛利中取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之用。此外,投标书还允诺在库夫拉图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而库夫拉图恰巧就是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国王父亲的陵墓也坐落在那里。挂在招标委员会鼻子前面的还有一根“胡萝卜”,西方石油公司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开采出石油,该公司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1966年3月,哈默的暗度陈仓果然成功,同时得到两块租借地,其中一块四周都是产油的油井,并有17人投标竞争这块土地,且多是实力雄厚的知名公司,可结果个个名落孙山,唯有西方石油公司独占鳌头;另一块地也有7个人投标,但最终还是归在了西方石油公司名下。这第二轮谈判招标的结果使那些显赫一时的竞争者大为吃惊,不明其所以然,深深为哈默高超的谈判手段、技巧而叹服。夺得这两块租借地后,西方石油公司凭着独特有效的经营管理,使之成为其财富的源泉。
1967年4月,西方石油公司的黑色金子流到了海边,在那个令人难忘、规模庞大的纪念日,仅庆典就用去整整100万美元之巨。
实力弱小的西方石油公司,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众投标者中独占鳌头,一举夺得两块租借地,关键在于他在明修栈道、引人注目的大动作下,暗中又来了暗度陈仓的小动作,致使利比亚政府在哈默提供的利益允诺的诱逼下,天平倾向于西方石油公司,哈默取得了招商谈判的巨大成功,招商竞标的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佯攻,即可暗度陈仓,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
3声东击西制奇胜
“声东击西”谋略,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歼敌的策略。作战时,在东边造声势而袭击的目标是西面,声在彼处而袭击此处,让敌人不知道如何来防备。而真正攻击的目标,正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声东击西”之计,也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计谋和策略。通常用灵活机动的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示之攻,欲攻而示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对方顺情推理,己方恰同势而用计,以达到出奇不意地夺取胜利的目的。其特点是站在避实就虚的胜战基点上的主动行为。
“声东击西”谋略基本的战术思想是攻其所必救,攻其所必退,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攻击方向,做到想常人之不能想,出奇制胜。在商场竞争中,面对对手发起的强大商业攻势,在危急关头,为了企业的生存,完全可以采用此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洋碱”在中国的输入量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碱市场出现异常稀缺的状况。机会难得,原本从事盐业生产的范旭东极力倡导,中国第一家制碱工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宣告成立。
永利制碱公司的成立,引起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极大不快,卜内门公司驻华经理对范旭东说:“碱在中国的确非常重要,只可惜先生办得早了些,就条件上说,再晚30年不迟。”这位有远见的企业家立刻反驳道:“恨不得早办30年,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
英国卜内门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碱市场,见到中国有了自己的制碱企业,便恼羞成怒地向永利制碱公司发起猛烈进攻。虽然没有成功,但卜内门公司不甘心与永利制碱公司共享市场,便又调来一大批纯碱以低于原价的40%在中国市场倾销,企图以此挤垮永利制碱公司。
面对卜内门公司的屡屡侵犯,范旭东决心还击。永利公司与卜内门公司实力相差悬殊,无法正面与其抗衡。如果永利公司也降价销售产品,用不了多久,实力就会损失殆尽;如果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再生产无法进行,用不了多久,永利公司照样破产。
范旭东苦思冥想着对策。某日,他在书房踱步,瞧见了自己年轻时因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留学时的相片,触景生情受到启发,现在,为什么就不能暂避卜内门公司的锋芒而去日本发展呢?公司的创立,不就是钻了卜内门公司无暇顾及的空隙吗?范旭东决定东渡日本,为永利制碱公司谋求生存和发展。他立即着手市场调查分析及计划实施:“日本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的大市场,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卜内门公司现在在中国市场倾销这么多碱,那运到日本的数量肯定不多,日本碱市场肯定缺货。我何不乘虚将碱打入日本市场,等他回顾日本市场时,我公司再猛击他在中国的碱市场,令对手穷于应付,首尾难顾。”
永利制碱公司的纯碱,虽然在日本的销量只及卜内门公司的1/10,但却如一支从天而降的轻骑兵,向日本的卜内门公司发起突袭。范旭东委托三井公司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由于“红三角”的质量不比卜内门产品的质量差,于是“红三角”通过三井公司庞大的销售网迅速在日本遍地开花,获利颇丰。范旭东的这一绝招,令卜内门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卜内门公司为了保住日本的大市场,迫不得已停止在中国碱市场进攻永利制碱公司,主动要求谈判求和,并希望永利制碱公司在日本停止挑战行动。范旭东理直气壮地说:“停战可以,但得有个说法,卜内门公司今后在中国市场变动碱价,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公司的同意。”卜内门公司别无选择,只好同意作出让步。
范旭东的“声东击西”之计缓解了永利公司的竞争压力,既战胜了对手保住了市场,又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先发制人,捷足先登
“先发制人”本是一句军事术语,指交战双方,先发动进攻就能争取主动,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为强,是一种敏锐且富远见的谋略。“先发制人”可以事先打破敌人的企图。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趁敌人不加防备或还没有做到充分准备时,先下手就意味着胜利。这是战争与谋权的基本谋略。
李世民在大唐创建和统一的过程中,战必胜,攻必克,而且他胸怀大志,气度非凡,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和谋害,多次死里逃生。李世民在政治斗争中,采取“先发制人”的谋略,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取得主动权和绝对胜利,同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全部的实力。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就是说要占先机,比对方抢先一步。“先发制人”用在谋权中,既不是“捷足先登”的和平竞赛,也没有“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协定精神。因“制人”而“先发”,自然有一番剧烈的斗争,不是胜利,就是失败。
对于商海来说,先发制人谋略同样很有效。如今,“先发制人”抢占市场先机,是现代商业竞争最大的制胜法宝;成功的经理人大多是在别人还待观望时,率先起步,先发制人,先声夺人,而观望者只能步其后尘,捡拾别人遗漏的点点商机。
我们来看索尼公司是如何“从零到亿”的。
日本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先发制人。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自公司成立伊始,就立志于“率领时代新潮流”。
1949年,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偶然在那里看到一台美国造的磁带录音机。他不禁怦然心动,立刻意识到这种高科技商品的巨大潜力。他回去后与盛田昭夫商量,决定买下其生产专利。由于有早期制造钢丝机的经验,试制录音机并不难,而磁带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当时日本根本没有。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亲自动手,研制出以日本传统的“和纸”为底、上涂磁性粉的录音粉带。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第一台盒式录音机终于在日本问世。只是这种录音机过于笨重,达35公斤,且价格昂贵,每台约500美元,在当时的日本很难卖出去。于是,公司召集有关人员,连续进行10天的智囊大会战,终于找到了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的种种办法。公司的第一代电子产品——磁带录音机开始走向市场。
接着,盛田昭夫开发了一种H型录音机,它的体积只比公文包大一点。这种H型录音机非常适合用来充当学校的教学工具,盛田很快就用它打开学校的销路,并且普及到全国。
盛田和井深大并不满足,进一步研制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正在这时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一个信息: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美国西方电子公司仅仅把这种晶体管用于助听器的生产。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门知识的井深大和盛田闻讯后,敏感地意识到这项伟大的发明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
1952年,井深大和盛田飞往美国,进行实地考察,并以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西方电子公司的这项专利。西方公司的工程师殷勤地向他们建议,这东西可以也只能用于制造助听器。当然盛田和井深大对助听器不感兴趣,而是想运用它生产人人可用的电器产品。
回国后,他们欣喜地发现,晶体管和使用了40年的电子管一样能够放大信号,而且反应快、体积小、耗电省、可靠性强,非常有可能取代电子管。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和失败,盛田和井深大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在广告中,他们强调这种收音机小到可以放在衬衫口袋里。实际上,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机还是比标准的男衬衣口袋大一点。为此,盛田要求公司所有推销员都穿上特制的衬衫,口袋比普通衬衣的大一点,刚好可以放下这种收音机。打上“SONY”商标首批生产的200万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刚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出现了爆发性销售的热潮。销售额高达250万美元,正好是购买专利所用资金的100倍。“SONY”的名称也响遍了全世界。
晶体管的采用成了索尼公司迈向开发一系列电子产品的跳板。公司在1958年推出第一个调频晶体管收音机,1959年推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机,1960年又推出晶体管录像机,1961年推出第一台小屏幕晶体管电视机……就这样,索尼的新产品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击市场,所以屡屡告捷。索尼在世界电子行业中由此获得了“先驱者”的美誉。
竞争谋略4:放眼全局,攻敌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