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自身体系不够完善,广告效果微弱。可以说,政风建设基本处于研讨阶段,约定俗成的东西甚少,由于自身研究成果的局限,直接影响着政风建设被认可的程度,众多行政公务人员仍具有陌生感,不可能大面积地呼唤其钻研兴趣。另一方面,概念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政风这一概念是指政府工作作风还是政务作风,是指政令之风还是政府某一部门主管业务(如财政、民政、邮政)或行业之风,尚无文件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统一口径,容易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混淆。对政风及政风建设的认知仍需时日,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诚然,形式极易流于形式而远离内容,但讲求实效必须以包括制度建设与政风建设在内的措施为保障。因此,制度建设与政风建设不仅仅单纯是一种形式,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制订制度的目标和实现搞好建设的初衷。逐步铲除制度建设中的弊端与弥补政风建设中的缺陷,无疑是确保制度与政风两个建设正常发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制度建设改革及发展趋势制度建设的改革,是跨世纪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政府工作大背景置换的需要,是对政府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重新审度的需要,更是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需要。从这种意义阐发去,制度建设的改革已不是应不应该改、何时改、如何改的讨论,而是非改不可、不改不行、早改损失小的实施问题。
要想改革好制度建设必须要从源头上抓起,固本治表,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推而广之,才能真正收到效果。首先,要从转换思想与转变观念人手,调整制订制度及其建设的思路,把制度建设改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将态度与责任作为衡量事业心的尺码,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其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下去而不是浮在上面臆造,分析和排查问题及实质,反复反馈意见,使之言而有物,成为有木之本和有水之源。其三,要从根本上克服系统性弱而零散性强、科学性弱而随意性强、针对性弱而广泛性强、指令性弱而要求性强、操作性弱而笼统性强的通病。其四,要切实抓好落实与督查两大环节,确保制度建设改革到达、到位、到底。
制度建设改革在近期内主要显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配合作风建设与工作要求,在提高工作服务水平上下工夫,进一步强化岗位形象的树立,尤其是窗口形象将得以全方位地加强完善。二是逐步摒弃繁琐与文字游戏,向着更为简单易行、易操作、易检查的方向发展。三是变化调整相对快,一个制度与机制管理长期或数年的现象将逐渐消失,应急式的事物会应运而发挥其作用并在短期内合理存在。制度建设改革发展趋势在远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法律社会的健全与进步,制度建设将融人法律的成份,与失职和渎职等要素接轨。二是制度建设的地位将有所提高,可能会成为仅次于政绩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约束。三是行业专业化会更加突出,张扬个性的成份比例会增大。四是相对固定,主动应急与被动应付将不复存在。
加强政风建设基础性工作就政风建设而言,制度建设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政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建设对政风建设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并加强政风建设的基础工作,从而带动与之配套的诸种建设健康正常地启动。
政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应该首先搞好“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要搞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理论学习和专业指导,列入议事日程并常抓不懈,形成强大的传播攻势,真正树立起政风建设的品牌意识;要摆正制度建设与政风建设的位置,从宏观和微观上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及规律;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并积累经验。二是职责职守到位。要把制度建设调动到位,充分发挥其制约作用,变有章可循逐步向有章必循的方向过渡;要把职责职守与重塑岗位形象相结合,主人翁精神与责任感意识相结合;要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和督查机制,确保职责职守领域里的净化与完备。三是知识结构到位。要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学习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外语方面的知识,力争所学知识立体系统;要有创新和超前意识,学习世贸组织知识和规则,了解知识经济前沿动态,涉猎新领域并获取大量信息,摆脱落后陈旧和僵化死板的束缚。四是责罚兑现到位。在规章制度面前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做到人人平等,公开、公正、公平;制定的责罚措施要以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处罚兜底,要就事论事不对人,尽量地减少人为开脱的因素;要慎用责罚这根杠杆,一旦启用必须全力维护其原则性和权威性。
其次,要搞好政风建设基础性工作,务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尤为重要,这是取信于民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作为一级政府,一定要重点抓好治理“三乱”工作,充实与完善政务公开机制,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强化收支两条线,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启动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工程,减轻农民负担……只有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进一步保证机关作风的全面好转,才能保证政风建设畅通无阻。
其三,要搞好政风建设基础性工作,还要找准与制度建设的结合点,缩短二者的磨合期。一是选好角度与出发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找准切入点与契机,充分做好稳妥、准确、适度;三是不断摸索研讨,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
四、政风建设需落实做保证
制度建设与政风建设运行如何关键还取决于落实工作。
第一个方面,要以会、文件、做人论道抓落实。一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会议,三令五申地灌输其精神实质与重要性和必要性,与责任制和政绩挂钩;也可召开有关“两风建设”
的专题会议,听取汇报与部署工作同步,提出要求与抽查问效并举。二是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以文件形式印发相关的通知及实施意见,并以文字材料(简报、通报等)的方式及时如实地进行反馈。三是由组织、领导出面与干部职工谈话交心,加大感情投入并成为一种规章制度和工作习惯,形成良心与责任心、事业心交融,感情与工作热情、路数通情相汇的氛围,使落实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仅仅是隶属关系所迫或是有碍体面的驱动。第二个方面,忌好高鹜远。要摒弃图有其名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严禁不切合实际地提出指导思想之类的构想,一味追求高大全细,造成落实难度增大。第三个方面,严格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那种无重点、无先后、无难易的工作是落实的大忌。事无俱细而头头是道,不分主次而面面俱到;该有的有不该有的也有,双管齐下;该抓的抓不该抓的也抓,四面出击。到头来忙得不亦乐乎而疲于奔命,效果却甚微。第四个方面,力戒形式主义,切勿单纯地强调对视觉听觉冲击。上墙的规章制度装帧精美,盒装的规定要求应有尽有,检查措施尽善尽美,汇报材料全面详尽,可谓制作得花里胡哨搞展览。即便是抓落实也仅停留于蜻蜒点水或视而不见,满足于装饰门面应付检查上。第五个方面,要敢于触及矛盾和勇于解决问题。这是抓落实的根本之所在。在矛盾与问题面前不退缩,就赢得了抓落实的主动权,落实工作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综上所述,如果制度建设和政风建设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完善,很有可能给落实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改革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只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正之德与制度安排
唐克军
建立公正的政府是当今世界政府发展的一种诉求。公正的政府意味着政府官员以公正为德,体现公正的政风。政府官员行政的公正性不仅需要自身的道德自觉,而且需要制度的规范。
行政公正的基本观念行政上的公正,即是以人民利益为依据,均衡各种利益,使之趋于妥协和谐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过程,表明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立场,不偏向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作为结果,它能让各个群体感到满意。这种公正作为道德观念,它是保证公共利益和社会合作的道德基础,包含对所有社会成员利益和既定标准的尊重。由此,我们认为公正应该包括平等、客观、遵守秩序、不存偏私、乐于协商、倾听他人、有正义感、对行为负责等道德要求。
公正既然以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为目的,那就必须给所有社会成员和集团以平等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让社会成员和集团通过协商,相互地沟通。所以协商的习惯、倾听的能力就是公正行政的道德要求。这就意味着不能通过非法的强制解决问题,任何非法的强制行为都违背了公正的道德观念。
公正之为德,在于保证社会公益和社会联合的长存,保证公共生活的活力,这就要求公职人员要有社会正义感,对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表示愤慨,并有积极改善社会状况的意愿,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规范公正之德的制度安排政府能否形成公正之德风,取决于促使其公正的制度。因为道德不仅是价值体系,而且是规范体系。规范是为了实现价值,没有规范,就难以形成价值。规范命令我们应该怎样行为,如果行为合乎规范,也就是遵守道德。因此,道德的养成需要纪律。
将纪律精神作为首要的道德要素,也就是首先要用规范框定我们的行为。当外在的规范成为内在的纪律时,才养成道德品质。所以,有了规范政府公正行为的制度,并让其从中感受到各种道德要求的价值,最终使政府具有这些道德要素,体现在政府行为中,形成公正之德风。
公正是政府行为的道德要求,这就要求做到“统筹兼顾”,也就是达到相关主体各方的利益的平衡。这一结果不可能预设,只能通过程序上的安排,让利益相关主体需求平衡。程序上的安排在于提供利益平衡实现的机会。因此,必须对整个行政过程做出合乎“公正”的制度安排。
1.开放的沟通制度
建立向所有人公开的沟通制度是保证政府行政公正的重要条件。有效沟通一方面要求政府养成沟通的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做出反馈。能让政府平等地对待一切与之沟通的个人与组织,最重要的就是反馈。因此,必须规定政府应答的期限,越过期限而未作应答者,视为行政不作为。有这项规定,政府就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反馈。同时为了正确反馈,就必然学会倾听。一旦学会倾听,政府会发现许多难得的信息,从而认识到倾听的价值,而进一步改进倾听。
2.听证制度
听证是行政机关在做出决定前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的程序性制度,有利于养成公正行政的作风,使官员具有平等、不偏私、公开之德。一方面,听证是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前的必需行为,它给利益相关人提供主张的机会,限制了行政机关行为的任意性,迫使行政机关承担有关程序上的义务,必须调查情况,查明事实。利益相关人也可借此程序对行政机关的行为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主张,要求行政当局做出某些行为。这样,政府与利益相关人更平等,从而使政府与利益相关人更容易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利益相关人在此程序中感受到自己作为平等一员的价值和主动性,更愿意配合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听证也是迫使政府客观行政的必要程序。行政立法和行政决定最终要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得支持就必须有合法的理由,因此,政府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这些行政活动会给民众带来实惠。为此,政府必须做大量而详细的调查。这必然养成调查研究之风。另外,听政意味着利益相关人的参与,利益相关的知情权迫使政府向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这就使政府必须具有开放的心灵,养成公开行政之风。
3.行政调解制度
调解争议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因为各种合法的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竞争。政府调解的目的在于使竞争各方达到满意的结果,而不是造成输赢局面。这种调节过程实际上是利益的再造过程,也就是塑造公共的利益,让各方在这一公共利益中得到满意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首先要有公共利益的概念,明确这种概念包含各方利益。其次,要促使各方对各自利益的了解,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最后使各方利益平衡,进入皆赢状态。各方皆赢的状态即是公正的结果。政府在调解过程中会感受到结果公正带来的价值及客观、平等对待利益群体与个人对实现结果公正的作用。这样,政府会树立以公共利益为重的道德观念,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群体与个人。
4.公示制度
公示包括政务公开和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官员的私人生活的公开。政务公开即是将政府的职责、政府行为程序及理由、所需时间与经费等公开,也就是尽量将政府行为暴露给公众。在公众的监督下,政府必然行政公正,以公正为德。公职人员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其隐私权应适当递减,诸如言行举止、能力水平、道德品质、资历学历、态度、家庭背景、婚姻生活以及与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等应当公开,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部分公开公职人员的私生活,不仅有助于他们检点自己的生活,而且能迫使其回避偏私的嫌疑。这样能促使政府养成以公共利益为重的道德观念。
5.救济制度
救济制度既能促使政府积极实现利益平衡,又能让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政府要调和各种利益,必须防止某一团体利益过度膨胀,侵害另一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对自己的行为给行政相对方造成的损失,政府要负赔偿责任,这就迫使政府公正行政。政府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不论是禁止侵害行为,还是承担赔偿责任,都能感受到客观、公正行政的价值,从而更加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总之,通过各种合乎公正的制度安排,养成政府清正廉明之德风,从而消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各种偏私情况。
三、保障职位安全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