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尽力,精益求精,给人以负责的形象;控制情绪,深沉稳健,给人以成熟的形象;办事利落,不拖不延,给人以干练的形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给人以信赖的形象;待人以礼,不耻多问,给人以谦和的形象;衣服整洁,发式成型,给人以卫生与美的形象;诙谐幽默,表情丰富,给人以达观的形象;精神饱满,步伐矫健,给人以健康的形象;博览群书,勤思善断,给人以智慧的形象等等。
这些方法,并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分,而是同等重要,所以应协调完善。
(3)恰当表达自己美玉藏之深山,人不知其美;黄金埋于地下,人难识其贵;优秀的人才如果深藏不露,人们就不能看到他存在的价值。所以,作为人才,要善于推销自己或表达自己。所谓推销自己,主要是在求职或从商活动中;而表达自己,则是在组织或群体内部的公平竞争与人际交往之中。但是如何表达自己,这里有个方式与技巧的问题,运用不当,适得其反。西方心理学家李雷(T.F.Leary)概括出人际关系行为的八种模式:
由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尊重和服从的反应;由帮助、同情和支持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的反应;由合作、同意、友好等行为,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由尊敬、信任、赞扬、请求帮助行为,导致劝导和帮助的反应;由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控制等反应;由反抗、疲倦、怀疑、异样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的反应;由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敌对和反抗等反应;由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和自卑反应。
所以,如何表达自己,要根据表达自己的才能、学识、智慧和人格之美,进而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4)开拓“无人区域”
所谓“无人区域”,即是被人忽视的区域或无人踏足的区域。开拓“无人区域”,容易获得新的成果,做出他人意想不到的业绩,因而有助于脱颖而出。如果总是挣扎于人集如山的区域,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但难以有所创造,有所发现,而且还浪费时间、财力和生命。如在科学研究中,许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成了无人踏足的区域,而在这些领域的开掘,很容易取得重大的成果,助人脱颖而出。还有一些是生活中常见但被人普遍忽视的现象,往往隐含着深刻的真理,注意开掘,可创奇迹,如教堂上吊灯的摆动,浴盆中的温水,树上的苹果等,都是些不受注意的现象,但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中发现了等时性定律,阿基米德在浴盆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还有一些“无人区域”多是艰苦区域或危险区域,因此,敢于在这些区域开拓的人,极可能创造奇迹,脱颖而出。从事科学研究是如此,从事商业、实业、政治活动也是如此,即开拓“无人区域”有助脱颖而出。但是,开拓“无人区域”,一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无人区域”隐含的价值;二是要有创造和冒险精神;三是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5)时刻捕捉机遇机遇的到来,从不分时间、地域或职业,时时有机遇,处处有机遇,事事有机遇,所以,期望脱颖而出的人,不仅要时时创造机遇,还要注意时刻捕捉机遇。对于人生来说,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机遇,只是机遇的种类和性质不同罢了。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言:“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所以要有时刻捕捉机遇的心理准备。中国古人云:“宁教备而不遇,不教遇而不备”.古希腊苏格拉底也说:“最有希望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总之,针对机遇,一要警觉,二要善于识别,一俟到来,抓住不放,便可脱颖而出。
(6)善于扬长避短“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亦如此。明代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说:“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所以,人要善于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肯定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既不能以别人的长处否定自己,更不能以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对抗,否则,将始终落于人后,长期下去将形成失败情绪和自卑情绪,最终一事无成。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像田忌赛马那样,以自己的优势战胜竞争对手,争取脱颖而出。清代顾嗣协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7)巧用他人智慧古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古人强调集思广益,勤学好问,以便借用他人智慧。如《尚书》中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诗经》亦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寿在《三国志》中亦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也。”这些言论都强调了借鉴他人智慧的重要性。如何借鉴他人智慧,途径有很多;其一,多读一些成功者的传记,借鉴成功者的智慧和经验,即所谓的“站在巨人肩上前进”;其二,多读一些成功学或成功心理学着作,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其三,遇事多向周围人请教,一则可以征得正确观点,二则可以得到启发,以促进自己的思考;其四,在群体开会讨论问题时不要急于发表观点,先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分辨正误,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摒弃他人的错误之见,等到大多数人发言完毕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与他人相比,自己的观点不仅最正确,而且具有定论的性质,这样的发言,当然也就最能服众,巧用他人智慧也就“巧”在这里。总的来看,通过上述途径,巧用他人智慧,一方面可使自己在同僚中成为最能掌握真理的人,另一方面也将成为最少犯错误的人。这必将为自己营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8)加强越级交往英国着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于1958年提出了一个“帕金森定律”.
这一定律认为,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喜欢增加下属,但不愿意增加竞争者,所以,他在选择下属时必然先取不如自己的人,以免造成职位上的竞争。在工作中,他总是把自己的工作划做两份分给两个比自己能力低的助手,自己高高在上,掌握全局,同时两个助手又互相牵制,不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两个低水平的助手又如法炮制,也各为自己找两个能力更低的助手。如此层层发展,一流的找二流的做下级,二流的找三流的当部属,精英之才被压制埋没,平庸之辈却步步高升。这就是所谓的“屈死千里马”现象。在我国,曾出现博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是这个原因所致。
所以,要想脱颖而出,首先就要冲破顶头上司所设置的蛛网。而要冲破这一蛛网,就是加强越级交往,即越过自己的上司,与更高层的管理人员加强联系与交流,表现你的才干与忠诚。这样,一方面可以遏制顶头上司对你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使高层主管了解你,并为你提供发展的机会。所以说,加强越级交往,有助于自己脱颖而出。
(9)平息嫉风妒雨嫉妒是人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通病,只要形象、容貌、才智、能力、地位、权力、财富等任一方面超过别人,都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古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谚云:“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都说明了嫉妒的普遍性。嫉妒不仅会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严重时还可毁灭优秀人才,古语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即是此意。鉴于此,一个有才能而意欲脱颖而出的人,一要善于识别他人的嫉妒,二要善于防止或平息他人的嫉妒。识别嫉妒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防止和平息嫉妒的方法有三:与好嫉妒的人打交道时,态度谦和,适当隐蔽自己的才能,并在言谈话语中突出对方的才能;与好嫉妒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表示友好、热情和诚善,软化其嫉妒心理;借用他人之口对严重的嫉妒心理所引起的造谣中伤、恶毒攻击予以反击,给以澄清。总之,嫉风妒雨是前进和发展的外界干扰因素,只有对之有效平息,才能减少脱颖而出的外在阻力。
综上所述,要脱颖而出,仅是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讲究策略。上述10方面的策略是通过分析影响脱颖而出的因素和外在因素而提出来的。一个人如能有效运用上述策略,又能及时地“因时顺势而动”,这里的“时”即时机,“势”即内在动力、引力、推力三种作用力量的合力,可水到渠成,脱颖而出。
5.现代人才的自我保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自然的这种现象,被古人用来比喻生活中德才出众的人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摧折。应该说,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一个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真正的有才之士大多数都能充分展示自己身手,实现人生价值。但也不容否认,生活中确有少数“秀木”本可以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却饱经风霜雨雪侵袭,长期处于逆境,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分析起来,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但从“秀木”自身也常能寻找出一些原因。换句话说,只要“秀木”充分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相当多的“风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注重小节才华出众的人并非八面玲珑的完人,其缺点有时和优点一样明显,“不拘小节”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A君初到一公司,一日接到业务单位寄给其上司的挂号函件,上面注明“印刷品”.A君此前已接到对方“函件将到”的电话,于是认为寄来的必是约好的印刷材料,就不加思索将其撕开。幸而,其中并无私人信件。事后上司也没责怪A君。一个月后,上司的一封重要私人信件被某人拆开,在他愤怒地追查此事时,A君立刻感到自己身上有洗刷不清的疑点。特别是上司那句旁敲侧击的暗示:“本公司以前还从未出现私拆他人信件的事。
”更令作为新来人员的A君感到无形的重压,悔不当初。
“小节”其实是类似于“地雷”那样的东西,其特点在于极易被忽略,而当你某一天碰到了“拉弦”,意识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即将承受“不拘小节”所带来的麻烦。A君的经历便是鲜活的注脚。“不拘小节”易招误解,而且生活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充满戏剧性,并非所有的误会都能澄清--有过切肤之痛的人都能证实这一点。“不拘小节”易遭成见,我们就常听到某领导“此人虽有专长但小处过于随便,难成大器,不可重用”的论断。“祸患常积于忽微”,“不拘小节”所带来的人际困境和成才障碍,无形中耗费了优秀人才大量精力与时间,有的甚至酿成终生遗憾,有才之士当慎之!
(2)主动沟通事业的成功,需要全身心忘我投入。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许多有志者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工作上,却忽略了必要的人际沟通。久之,“自命清高”、“缺乏合作精神”等评价就会落到我们头上。更有甚者,由于长期隔膜造成的误解、冷漠、猜忌等消极因素,常使人才陷入“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僵局。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越来越依靠全体成员的互助协作,有无团结合作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良好的沟通正是愉快合作的前提。此外,必要的人际交往对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首先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即认为主动和领导接近就是“拍马屁”,热情和同事搞好关系就是“庸俗社交”.须知,“个人奋斗”之树永远不可能在“真空”的环境中结出硕果。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对许多人而言并非可有可无,其重要性不亚于阳光和水之于幼苗。
其次,在领导还未对自己形成“看法”之前,要把握时机,主动适时地汇报工作、交流思想、请求支持、澄清误解,这都有助于拉近与领导之间的感情距离。领导也是人,“你眼中有我,我心中才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与同事相处,贵在谦逊坦诚。一个人“冒了尖”,对襟怀坦荡者是鞭策,对心胸狭小者是“坏消息”,对心术不正的妒才者简直就是“伤害”.适当地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尽可能地尊重、帮助、团结周围的人十分必要,以免因我行我素、得意忘形、咄咄逼人而自陷于孤立境地。
(3)慎待小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有崇高的地方就有卑劣。生活中,令“秀木”们伤透脑筋、避之如瘟疫的不是骤雨飓风、萧瑟秋风,也不是三九寒风,而是夹杂着诽谤、流言、陷阱、污秽的“阴风”--这正是“小人”的拿手好戏。“小人”在人群中永远是极少数,其“能量”却不可忽视。着名学者余秋雨将“小人”的特点概括为“不怕麻烦、见不得美好事物”等,妒才乃至摧残人才便是见不得美好事物之一种。
“小人”是“不谋事专谋人”的,面对“小人”的谗言相毁、假言相欺、巧言以诱、谣言以谤,首先在心理上应有所戒备,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的同时,要舍得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免得误入圈套、被人利用。同时应更加严格自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其次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要克服息事宁人、逆来顺受等消极心理,敢于据理力争,相信大多数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积极寻求组织、舆论和法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