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应对危机:中小企业的28招
12007400000037

第37章 、在危机中寻找和抓住难得的商机(6)

企业之间的合作,首先必须选准合作对象。如果对象选择失当,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损失惨重。

因此,中小企业要理性地认识自己的潜在合作对象,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评估与选择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确定目标。

企业要选择好合作伙伴,第一步应当是了解自己的事业及所属环境的事实,然后据此确定是否有必要合作,合作的目标是什么,并进而确定应当与什么样的公司结成合伙关系,以及合作的方式与程度。

其次是对合作的环境的认识。

关于企业对所属环境的认识,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合作是为了回应环境对企业的压力。这压力来自于同业间相互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程度。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思考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对联盟的影响。当产业处于导入期间,企业的生存风险较高,因此,厂商会寻求技术与市场共同合作模式,以对抗较高的不确定性。但是,当产业跨入成熟或衰退期时,企业会转而追求内部效率的提升,此时合作的重点在生产制造或附加价值的提高。

最后是对合作利弊的认识和分析。

一个成功的战略合作关系应该是互补的。双方彼此需要而结合,由此创造成功的几率将相对提高。企业合作关系并非灵丹妙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带有许多的风险:战略合作后的企业可能失去对核心作业流程的控制;联盟企业可能失去独立性;管理伙伴关系所耗费的协调成本可能很大;战略合作后的的妥协成本(例如,共用销售力量可能意味着推销员对两种产品都一知半解,从而造成损失)也许很大;伙伴企业与非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可能因而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伙伴选择不当,会导致企业丧失关键的技术或市场,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也可能造成伙伴企业对伙伴的一边倒式的依赖。如果只看到企业合作的有利方面,而对其产生的成本、风险视而不见,或是估计不足,那就难以产生有益的结果。

说到底,企业的战略合作是因“利”而结。战略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作方获得更大的利益。从市场角度看,这些利益或是成本的降低,或是营业收入的提高,或是风险的缩小,或是竞争力的增强,或是行业结构的改善。

牵着“巨人”的手,与“巨人”同行

随着不少大企业的资本经营和品牌、技术、管理的输出,实力弱小的企业纷纷聚集在大企业的周围,只要“契约合理”,联合就能成为合理的结果。

在现阶段,拥有专长优势的中小企业的一个较好出路就是与大企业结合,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金、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源,形成“大企业+小企业=双赢”的局面。

在现代商业世界里,一些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特定的合作关系,为大公司做配套服务,也能极大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真正把自己做强。比如,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在世界软件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胜利就得益于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勇于和全球跨国公司合作的竞争策略。商业竞争不是游戏,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与“巨人”同行合作共赢越发成为中小企业明智的一种选择。1981年,纳拉亚纳·穆尔蒂与其他6位同事用1000美元创建了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专门提供互联网贺电商务软件服务。通过与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家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印度首屈一指的软件公司。

2005年,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在美国的客户增加了一倍,美国亚马逊大型网络公司、德国阿迪达斯公司电子商务的详细目录都是由这家公司完成的。同年,美国微软公司与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发因特网软件产品。大企业实力强大,为什么需要小企业的帮助呢?原来,大企业规模庞大,运营成本非常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他们必须寻找合适的协作配套伙伴。于是,小企业也从中获得了无限商机,有了做强做大的可能。

从我国本土市场来看,加入WTO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社会资源、资金、管理水平和营销各方面相对欠缺,在竞争国际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多少机会和时间。而那些实力强大的大企业,却面对着创新能力不足的尴尬。于是,两者之间就有互补合作的现实需要,并且这种合作肯定是1+1>2,会极大地提升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还有许多不足,银行、政府都更偏向大企业,而没有过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因此,与大企业建立适当的合作关系,做大企业的配套伙伴,是许多小企业做强的一条通道。

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上,许多人认为随着大企业的不断发展,小企业会与之产生激烈的竞争,形象地说是一种“大鱼吃小鱼”的关系,或者说小企业依附大企业才能生存。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营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合作成为主流。中小企业完全可以找准定位,与大公司合作,在与“巨人”同行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千万不能与大企业作对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一般绝不适宜采取与大企业对着干的办法。这一阶段,由于企业规模还小,实力不足,特别需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开市场上的大型企业,争取在大型企业竞争的缝隙中求生存、求发展。

市场竞争每天都有新的品牌建立,也会有失败的企业倒下去。当一个行业已经有强大的对手存在时,后来者如何确立自己的地位呢?中国蒙牛乳业公司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例证。1999年,当蒙牛创业的时候,强大的对手伊利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势单力薄的后来者要创名牌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同行是冤家,如果自己日益强大,引起对手的警觉,一定会遭到对方针锋相对的市场抗衡。面对这种情形,蒙牛的领军人牛根生提出了避实击虚的营销策略。他把乳业老大伊利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创立“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

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公司与其和大型公司在市场上针锋相对,不如与其携手并进,甘当大型公司的配角,在相互协作中寻求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表面看来,蒙牛避开劲敌伊利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但是这却成为后来者迅速赢得市场成功的有效手段。因为,当时伊利作为内蒙古乳业第一品牌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谁是第二品牌”却没有人知道。蒙牛提出“创第二品牌”,实际上在“表面”避开强敌的同时,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其他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所谓虚实结合,就是这个道理。果然,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到2003年,蒙牛由乳业排行榜的第四名一举上升至榜眼的地位,而在液态奶市场则成为行业霸主。只要我们用心研究一下国内外的很多优秀企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透过策略联盟逐步走向成功的,而且都是从配角开始做起的。

总之,商业世界盛行的是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小企业实力弱小,如果与同行的大企业对着干,难免招致挤兑或被吞并的危险。所以,小企业要学会与大企业共舞。

在如今合作竞争的大环境下,不要对做产业配角产生偏见,产业配角做好了,同样可以成为一流的企业。目前,大企业的空前发展为创业型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些企业与大企业结成某种稳定的协作关系,与大企业的配套关系明确之后,不但可以为企业的成功营造一个很好的开始,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要应当把握住时代发展潮流,通过“同业合作”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把自己的企业真正做强。不管是顺应外界市场潮流也好,迫于内在经营压力也罢,中小企业追求同业合作经营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在江苏、浙江等地,依靠高新技术带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就是“同业合作”不与大企业对着干的典型案例。而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跨国跨地区的“同业合作”不与大企业对着干也方兴未艾,比如软件外包、世界工厂等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