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应对危机:中小企业的28招
12007400000001

第1章 、突破困局: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1)

尽管早就有人曾发出警告,但谁也未曾料到,一场由头号经济强国引发的金融海啸,会以如此凶猛的势头,裹挟着一浪浪的经济寒潮波及全球,殃及各国:股市暴跌、市场萎缩、银行倒闭,甚至个别国家几乎近于破产。危机之中首当其冲的殉难者,便是大大小小的众多企业。连一些世界级的豪门企业也成了末代恐龙,纷纷倒在了21世纪的“冰河期”.

金融危机的到来,谁也无法阻止,但企业的命运依然掌握在企业经营者自己的手中。

是进是退?抉择关乎生死!何去何从?态度决定命运!

第1招面对危机:中小企业临危不惧

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造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减缓甚至停顿,造成了市场的低迷与冷却。一时间,所有企业皆陷入了困局。尤其是中小企业似乎集体进入了冬眠时期。面对目前仍在持续的金融危机,不同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有的企业仍在坚持,有的企业已经放弃;有的企业龟缩退守,还有的企业却已经开始了绝地反击。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考验着企业经营者的智慧。

第1招面对危机:中小企业临危不惧世界金融风暴登陆中国大地之后

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始作俑者是世界头号经济巨无霸的美国,它瞬间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把世界经济拖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全球化的金融海啸之中。

“次级按揭贷款”(简称“次贷”),是美国房产金融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在美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是美国国情使然。在美国,房贷并不是银行的专利,有大批的信贷公司从中渔利。银行的垄断被打破,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为了赚钱,信贷公司不惜透支信贷者的信誉与购买力。2005年之前的美国,房市飘红,有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抢着买房,信贷公司为了拉单子,不惜把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当做旗下的客户,越来越多的针对较弱还款能力者的金融产品问世。

由于美国的大多数信贷公司没有背景,难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所以这些信贷公司只能出卖债券以获得资金。房产债券则通过华尔街打包公司将房屋债权打包卖给各类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吞下这些债券的投资者则准备在家坐吃贷款人按照约定归还的本息。

于是,在美国形成了一个长长的金融产业链: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等中介公司、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的投资人,他们如同一根绳上的蚂蚱,房地产繁荣时,他们一荣俱荣;房地产泡沫被戳破时,他们一损俱损。这无形中为美国经济埋下了一场足以毁灭自己、随时可能引爆的“核弹”.

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房产盛宴戛然而止,还不了按揭的不幸者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这个长而不稳的金融产业链的断裂,一场空前的次贷危机席卷美国。当然,受次贷危机的能量波及的远不止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危机日益升级,成为世界“宠儿”,在经济领域兴风作浪,小干戈引发大风暴,在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中小企业破产,房地产商血腥洗牌……所有的经济困境纷纷呈现,从而酿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像一个巨大的敛财机器,疯狂吞噬着人类积累的财富,人人谈“机”失色,很多人认为此次危机比2000年的纳斯达克网络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

作为世界经济的轴心,美国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经济在不安的状态中被迫步入了经济滞涨期。2006年,以美国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世界经济,就曾出现降温的痕迹。原本隐藏在繁荣中的危险因素,如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崩溃、金融海啸等,一一浮出水面,蚕食着世界经济多年积累的经济成果。

随着这种经济负面因素所产生的停滞效应和滞后效应,伴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的世界经济迈入更深的泥沼,全球发达国家陷入集体衰退的阴影。

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考量中,美国除了吞下世界经济减速的苦果,还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更为残酷的经济压力。2008年的美国,不得不在滞涨中苦苦挣扎。金融危机像一个放大镜,彻底放大了衰退的美国经济。就连一向乐观的经济学家也对美国经济判了“死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忧心忡忡,“美国经济下行势头明显,失业率几乎可以肯定将达到7%,升至8%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美国失业率为5年来最高的6.1%”.美国经济毫无争议地进入“严重衰退”期。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如履薄冰。在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中,由于全球化、一体化的加剧,没有哪个地带可以产生免疫力,形成避风港。

中国也不例外。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0年的改革开放,打破了中国与别国的藩篱,也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依赖。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早已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连续多年过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过于单一,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经济全球化的依赖性加剧。一旦全球经济的某一个链条出现差错,中国的经济、中国以加工制造为主业的出口贸易企业就很难不受牵连。

从历史发展中看,危机往往是重大历史转折的开端。中小企业只要正确审视形势,坚定信心,就一定会征服这场磨难。一旦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极大地削弱消费需求,尤其会削弱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一旦全世界的消费者由于经济紧张而捂紧了钱袋,“中国制造”业就要唉声叹气了。世界开始拒绝“中国制造”,但国内由于投资过热催生起来的大规模“中国制造”却不得不靠向海外输出大量产品维持生存与发展。在世界链条上,“中国制造”出现了避之不及的经济悲剧--产能过剩。需求在全世界范围内缩减,具体到企业,就是关乎生存订单的减少与提高产品价格的欲罢不能。

同时,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越衰退,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就越快,这对于出口企业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世界经济降温,中国企业尤其是从事加工制造的众多中小企业就要为之惊魂。

从中国经济自身的经历看,中国企业的“冬天”则是从凯歌高奏的热浪中,悄然进入寒冷的“冬季”的。

2007年10月,中国股市飙升突破了令人心跳加速的6000点大关,甚至有人预测可能冲击10000点。在一片飘红的经济舞台上,中国诞生了首批超过千亿的富豪,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富豪,不少曾经弱势的中小企业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世界500强中的中国大陆企业数量也创了历史最高纪录……

好一派超乎寻常的火热景象。

然而,刚一进入2008年,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国内股市低迷和物价上涨等,中国企业的“冬天”就悄然降临。

面临这样一个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国恐怕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的中小企业更是骤然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面对这一严峻的局面,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对于当前的危机影响,绝不可轻视和低估,然而更不应被吓倒。有些企业尽管有危机,但坚持下来就倒不了,有些行业虽然今天萧条,但明天一定会有希望,其中的成与败关键在于企业怎样把握机会,怎样从危机中看到机会。

对于2009年,中国政府很有信心:虽然我们会经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会在困难的时候、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把握机会,努力创新,在危机中寻找增长的亮点。

一个迟早都要到来的“企业之冬”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在1963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为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形势带来了“蝴蝶效应”.

近年来,全球的资本市场原本就存在着低利率和房价上涨过快的潜在风险,这一风险成为日后酿成危机的薄弱链条。一旦发生断裂,则会是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的崩盘,并给所有企业带来一场灾难。

对于一直没有安装“防火墙”、“避雷针”的中国中小企业而言,当然会在这场突袭的浩劫冲击下在劫难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和各企业的大量资金不得不流向商品市场,势必会抬高能源及原材料的价格,增加进口成本,并推动通货膨胀。2008年1月至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

大洋彼岸的“蝴蝶效应”在中国的杀伤力似乎不强,中国经济可以面不改色。但这只是宏观走势,具体到每一个微观个体,尤其是出口依赖型中小企业,金融危机带给他们的依然是生死考验。

自2007年以来,我们就不断听到企业倒闭的噩耗。尤其是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两大引擎的珠三角和长三角,那里企业密集型的倒闭更是让人瞠目结舌。2007年初,广东省惠东市有3000家造鞋厂,仅仅过了15个月,就有500家造鞋厂破产。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沉没的中国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他们在银根紧缩、成本上涨、市场萎缩多重困局的围剿下,由于抵抗能力和生存能力差而迅速缴械。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面前的表现,远不像曾经的辉煌时期那般从容了。其危机表现主要有:

(1)市场不断萎缩

近年来,人工与原料成本提高、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变化,几乎把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消融得一干二净。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是导致出口疲软。在2007年,由于美国及欧洲需求减弱,导致我国的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2008年下半年,我国对美出口金额增长8.88%,同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旦市场由于某种原因急剧萎缩,凭借单一的市场将无所适从。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国外需求锐减,让很多制造类企业尝到了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的“苦头”.

2008年末,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里的一位经营圣诞工艺品的小老板,圣诞工艺品的外贸旺季已经结束,但他只完成了去年同期三分之二的外贸订单。如果次贷危机继续兴风作浪,到2009年,他也只能卷铺盖回家了。受成本上涨的影响,圣诞礼品出口利润率已经不到5%,薄利却不能多销,只要不亏损就是万幸了。

海外市场萎缩,也让中国众多制造企业承受着切肤之痛。

需求减少还不是导致市场萎缩的所有因素,美元贬值甚至欧元贬值也让这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

(2)成本日益提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趋利避害的资本纷纷流入商品市场,导致成本大幅上涨。除了涨得离谱的原材料成本及大势所趋的劳工成本,还有巨大的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的暴涨,剪断了外国进口价格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套利关系。其中,家具、制鞋、工业机械等价值与重量比率偏低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高涨的运输成本压力下,有些国家不再舍近求远,开始加快进口市场的本土化与就近化。

2008年以来,广东地区工厂的倒闭和迁移呈现出加速趋势,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此起彼伏的“裁员浪潮”与“破产声明”.

这是目前中国沿海较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工业园区经济现状的一个缩影。人们开始感觉到经济领域的阵阵寒意,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心中没底儿。

面对这些问题,仍在坚守阵地的中小企业,需要了解在全球经济“寒冬”背景下,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状况,需要对经济气候进行全面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适应变化,让自己的企业在复杂的经济危机环境下生存下来。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告诫员工说:“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令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面对眼前的冬天,中小企业的御寒棉衣准备好了吗?

不少企业在资金链突然断裂中坠落

当今时代,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更像是一串被资金链条捆绑在一起的一串蚂蚱,一旦资金链突然断裂,本来资本实力有限、造血功能不强、完全依赖于资金流动生存的中小企业,结局往往是:要么休克,要么猝死。

资金链,是一个生与死的永恒话题。它是企业生命中的天使,也是夺命的魔鬼。

所谓资金链,指的是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要保持企业的良性运转,资金链畅通是首要条件。资金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血液,也是企业命脉的要害。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所有的技术研发、新品开发、利润等都是纸上谈兵,企业面临的将是一场生死大逃亡。

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随着2008年的银根紧缩,无意中把中小企业推向更为残酷的资本“瓶颈”.在资金旋涡中挣扎逃生的中小企业,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以求自保,却仍有太多的失血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停业关张。

从2007年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让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明显感到了寒意。到2008年,对于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融资已步履维艰,在频频被拒之贷款门外后,生存陷入了最严峻的困局。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曾说:“中国经济的50%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可是他们得到的银行贷款才不到5%,大部分的银行贷款则流进了国企,而在美国,这种状况正好是倒过来的。”而2008年中央一阵紧似一阵的宏观调控,让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

在国内“嫌贫爱富”的银行高门槛的面前,中小企业显得弱小而无能为力。

一方面,一直以来的国内银行贷款更愿意选择实力雄厚、发展稳定的国有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因为此类企业现金流稳定,融资渠道广泛,财务制度规范,贷款给他们,无论是从风险还是收益等方面考虑,都让银行放心。与此相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关照。对于中小企业,银行一百个不放心,除非中小企业能够百分之百地抵押贷款,即出具银行认定的保险系数高、容易变现的资产,如土地、房产等,但财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往往只能出具生产设备、加工能力,而这在银行看来根本拿不出手。

另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资金链脆弱等问题,银行考虑到风险、收益等因素,不会轻易贷款给民营企业。

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后的重力终于撕裂了已经不结实的资金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