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12007100000011

第11章 受事时即以天下为己任

——李元度评曾国藩之一

【评主简介】

李元度(1821-1887年),清末湖南平江人。字次青,一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道光年间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举办团练,即上书言兵事,被招入幕。五年募平江勇与太平军战于江西,后来又转战于皖、浙间。在调任徽宁池太广道期间,守徽州,为太平军击败被革职。同治初再起参加镇压贵州农民起义,任布政使。着有《国朝先正事略》尧《天岳山馆文钞》等。李元度是曾纪鸿的儿女亲家。

……粤逆之乱①,蹂躏十数行省②,攻陷数百城,僭伪号至十有三年之久③。从前国家全盛,物力丰盈,块饷有专司④,将帅得壹意办贼⑤,从未有以书生撄巨寇⑥,号召子弟生徒⑦,忍饥转战,内帑无可支⑧,漕粟无可截,呼庚乞癸⑨,卒克要大功之成者。是今日之事,较当代元勋如图文襄、傅文忠、兆文襄、阿文成、福文襄诸公皆有过之而无不及⑩,而其艰贞坚忍难易久暂之殊,尤不可以同年语矣。……然则我夫子不特为昭代及楚南弁冕,直举古萧、曹、魏、丙、房、杜、姚、宋、韩、范、富、欧阳之局而一扫空之。求其功绩相伯仲惟汾阳西平足语此,若理学经济文章则新建伯一人而已。此非阿好之谀词,盖尝上下千古而见为确然也。

……自三代及汉唐,人才多出西北,东达齐鲁,其后渐及于吴。宋兴,西江始盛。南宋迄今,闽越称尤盛焉。然楚南未大显也。邵子云:天下有道,地气自北而南,衡岳洞庭之气,蜿蜒磅礴。郁积数千年,始大发其奇于今日,而湘乡适当衡山之麓,自蒋公琬以社稷之器见重武侯,越二千年而夫子应运生其地。……韩子云,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而独为宗,其神独灵。……自来成大功者多席全盛之势,合群策群力以图之。惟夫子张空拳,援桴鼓誓众,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受事时即以天下自任,创水师制贼死命,拔将帅于厮养走卒中,亲出入行间,与士卒均辛苦,屡更挫衄,百折而不回。

……在军不避艰险,不规小利,不惑游谈,不以一字遗朝贵,坚忍肫挚,壹意以爱民戢士为本,遂能得人死力,士虽饥罢不忍背。介弟二人,先后死王事。……见一人善,誉之不容口。其识力之高深远密者,不可隐度论也。

……夫子之蔚为功宗,实足超前轶后。而推本于天地人之交相为应,以着其非偶然。而望亦洪,远谟不辞流壤,设诚而致行之,以兴建长利,广厉风教,为国家厚根本,以副两宫及圣主恩眷之隆,而塞天下之望,功名流千万岁,则汾阳、西平、新建之属,且将畏后贤矣。

——节录自《天岳山馆文钞上曾爵相书》

【注释】

①粤逆: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诬称。

②蹂躏:践踏;摧残。行省: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省”。

③僭:越分。超越身份。伪号:诬称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一事。

④愧饷:军队的供给。专司:即有司,亦即有专门的官吏管理。

⑤壹意:即一意,亦即一心一意。办:惩办;征讨。

⑥撄:触犯。巨寇:对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诬称。

⑦生徒:学生;门徒。

⑧内帑:皇宫的库藏。

⑨呼庚乞癸:向人告贷曰乞粮曰乞食。

⑩图文襄:指图海。清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平察哈尔叛乱,大败吴三桂。卒谥文襄。傅文忠:指傅恒。清满州镶黄旗人。乾隆时出任军机大臣,参与政要二十余年。参加定两金川,征缅甸,剿准噶尔。卒谥文忠。兆文襄:指兆惠。清满洲正黄旗人。曾击败厄鲁特,平霍集占,征服安集延诸部,卒谥文襄。阿文成:指阿桂。曾参与定伊犁,讨缅甸,平两金川。卒谥文成。福文襄:指福康安。清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中叶参与平两金川、台湾、安南等。卒谥文襄。

同年:相等;同等。

昭代:清明的时代。旧时多用以称颂本朝。楚南:楚地以南,泛指江南或南方。弁冕:皆古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这里可译为首屈一指或佼佼者。

萧、曹:西汉初年的丞相萧何、曹参。魏、丙:西汉宣帝时丞相魏相、丙吉。房、杜:指唐朝初年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宋:指唐玄宗开元时期宰相姚崇、宋璟。韩、范:指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韩琦、范仲淹。富、欧阳:指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富弼、副宰相欧阳修。一扫空之:本意指一扫干净。这里指曾国藩超越了他们。

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相差很小,难分优劣上下。汾阳:指唐朝郭子仪。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破吐蕃,累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故人称“郭汾阳”。西平:指唐朝人李晟。李晟在德宗时,曾率军讨藩,镇田悦等人的叛乱,击败叛据长安的朱泚,收复京师,累官至太尉兼中书令,封西平郡王,故人称“李西平”。

经济:经国济民。新建伯:即王守仁,号阳明。因他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江西平定宁王朱宸疗的叛乱而被封为“新建伯”。

⑩阿好:曲从;迎合。谀词:谄媚之词。

三代:有多种说法,一般指夏、商、周。

⑩邵子:指宋代思想家邵雍。

地气:地中之气。

⑩气:气势;气质。

蜿蜒:弯曲,曲折。磅砖:盛大,充满。

郁积:郁结。

⑩麓:山足。

⑩蒋公琬:指蒋琬。湖南湘乡人。字公琰,从刘备入蜀,诸葛亮曾称其有社稷之才,非百里之才。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器:才能;本领。

中洲:古豫州地为九州中间,称为中州。今河南为古豫州地,故相沿亦称河南为中州。

宗:尊崇。

援:执;持;引据。桴:対追。

⑩殉:为追求理想、道义或保卫正义事业而不惜献身。

受事:接受职事。

⑩厮养:即厮役,干粗活的奴隶。

行间:军中;行伍之间。

更:连续;经历。挫衄:挫折;失败。

⑩规:谋划。

⑩惑:迷惑;蛊惑。游谈:同“游说”。战国时策士周游各国,向君主陈说自己的政见或主张,称为游说。后泛指以言语劝说。

遗:给予;交付。

⑩肫(zhfln)挚:诚恳。

壹意:一意。戢:聚集。

饥罢介弟⑩蔚谟厉畐塞

功名:功绩与声名。

饥饿而疲困。

尊称别人的弟弟。

盛也。

谋划。流壤:边远地区。

振奋;严肃。风教:风俗教化。

符合。恩眷:皇帝的恩遇宠爱。充:实现。

【译文】

太平天国之乱爆发以来,践踏十多个省,攻陷数百城池,建立农民政权评达十三年之久。从前国家全面强盛,物力丰盈,军队的供给有专门的官吏负曾责,当时的将帅得以一心一意征讨贼人,从来没有过像曾公这样以一个读书曾人的身份去对付强大的贼寇的。他号召子弟、学生、门徒,忍着饥饿转战南国北,皇宫的库藏没有可以支付的,漕运粮食没有可以截获的,只得到处向人藩告贷乞粮,最终大功告成。

所以今日之事,较之当年元勋图文襄(图海)、傅文忠(傅恒)、兆文襄(兆惠)、阿文成(阿桂)、福文襄(福康安)诸公皆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对于其处境艰危而能坚守不屈、坚毅能忍耐、难与易、持久与短暂这些方面的差异,更不可以同等而论了。……然则曾公不光是我朝及江南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即使举出古代萧何、曹参、魏相、丙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所创造的局面,也没有一个能与曾公相比的。与其功绩不分高低上下的只有唐朝的郭子仪(汾阳)和李晟(西平)。如果说理学、经济、文章能与其相匹敌者也只有王阳明一个人而已。这并不是迎合曾公的谄媚之词,乃是上下千古相比较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结论。

……自夏商周到汉唐,人才多出于西北,东边达到齐鲁之地,其后渐渐地扩展到了江苏一带。到了宋代建立,大江流域开始兴盛。从南宋到现在,福建、浙江等地尤其兴盛。然而长江以南并未大显。邵雍就说过:天下政治清明,地中之气自北而南,衡岳洞庭之气势,盛大而曲折。郁结了数千年之久,才开始大发其奇于今天,而湘乡恰好处于衡山的山足,自从湘乡蒋琬以社稷之才见重于诸葛武侯后,经过了两千年才有曾公应运而生在这个地方。……韩愈说过,五岳对于河南来说,衡山相距最远而独为人们所尊崇,其神也最灵。……自古以来成大功者多凭借全盛之势,聚集群策群力以图谋之。唯有曾公赤手空拳,执桴击鼓以誓众,奋不顾身,准备献身以应国家之急。他接受职事时就能以天下为己任,创建水军来压制太平军,选拔将帅于厮役和士卒之中,出入于军中,与士卒同艰苦,屡经挫折和失败都百折而不回。

……在军中不避艰险,不谋小利,不用蛊惑方式以言语劝说,与权贵无片言只字的请托,坚持、忍耐、诚恳,一心一意以爱民聚士为根本,所以能够得到许多人为他效力,兵士虽然饥饿疲困却不忍背离。曾公的两个弟弟,先后为国捐躯。……见一人善,誉之不停口。他的识力之高深远密,是不可以妄加猜测评论的。

……曾公这么盛大的功绩,完全可以说是超前绝后的。之所以要推其本源于天地人三者之间交相为应,就是要表明他的功绩决非偶然。随着他的名望的增大,他长远的谋划也涉及边远地区,并建立诚信而使之可以实行,以获得长久的利益,广泛地振奋风俗教化,从而为国家加固根本,以符合两宫皇太后和皇上对曾公丰厚的恩遇和宠爱,以实现天下人的期望。这样的功绩和声名将流芳百世,那么就算是郭子仪、李晟、王阳明之辈,也要畏惧后贤了。

【评析】

李元度为了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尽忠于清王朝,在此篇中他一方面对太平天国极尽诬蔑之能事,称太平天国为“粤匪”,称太平天国众将领为“贼人”,称太平天国势力扩展至十数省为“蹂躏”,称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为“僭伪号”。另一方面对曾国藩又极力讴歌和称颂,不仅说当代的一些开国元勋不及曾国藩,就连汉、唐、宋的一些贤相也较之逊色,两千年才出了曾国藩这么一个奇才,其功绩当然是超前绝后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此篇时,不能不持批判态度。

但是,篇中指出曾国藩“大功之成”,是在“内帑无可支,漕粟无可截,呼庚乞癸”的背景下取得的,就是说当时他并不具备“成大功”的条件。然而,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他能“受事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奋不顾身”、“拔将帅于厮养走卒中”、“屡更挫衄,百折而不回”,他能“不避艰险”、“不规小利”、“不以一字遗朝贵”,他能“以爱民戢士为本”、“得人死力”、“士虽饥罢不忍背”,等等。正因为曾国藩有着这么一些特点和素质,所以在当时即使不具备通常所说的“席全盛之势,合群策群力以图之”等“成大功”的条件,曾国藩最终还是“成了大功”。李元度在篇中的这些叙述和阐发、议论和评价,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是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所接受的。